
广东省东莞市虎门第五中学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巧妙构建心理地图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doc
4页巧妙构建心理地图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摘要:“心理地图”就是存在于头脑中的地图,是各类地图在头脑中的保持和再现,如政区图,地形图,人口分布图等在头脑中构成的图像心理地图是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形状、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演变和发展的主体反映通过细心观察、学会简化;展开想象、巧记于心;画图训练、强化记忆;勤看多用、装载知识等方法,可以巧妙地在学生头脑里构建起心理地图通过构建心理地图,能够训练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习地理的记忆效率和改变地理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词:课堂教学、心理地图、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已长久地根植于学校教学实践和教学理想中但是,在目前的地理学习上仍然存在着费时多、图文分家,地物搬家,死记硬背,稍纵即逝等低效现象学习低效的关键是忽视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习心理特点,头脑中没有形成清晰的地图表象,空间观念模糊不清,因而学习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人认为构建心理地图能够解决这些学习低效问题心理地图”就是存在于头脑中的地图,是各类地图在头脑中的保持和再现,如政区图,地形图,人口分布图等在头脑中构成的图像。
它是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形状、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演变和发展的主体反映学生在长期读图、析图、绘图的认知过程中,有意识地将一幅幅图像贮入大脑中,构成大脑中的图像系统,形成心理地图,建立知识点与心理地图的牢固关系,培养学生自主、高效,有意识的学习习惯,就能大大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巧妙构建心理地图地理教学中,心理地图是思维活动的特殊形式,心理地图往往是从纸上地图的记忆、理解、运用中所形成的心理地图的构建是长期、有意识的训练过程如何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巧妙地在学生心中构建起心理地图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1、细心观察、学会简化要想在头脑中形成心理地图,首先要对地图进行观察,形成感性印象,进而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脑海里在观察中,除了要认真仔细外,还要学会简化通过简图的构思设计,达到突出重点、有利记忆的目的要把某个区域弯弯曲曲的海岸线记准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如果把轮廓进行简化后再记,就能大大降低难度如把非洲简化为一个梯形加三角形的组合、把南北美洲简化为两个三角形……又如把黄河简化成“几”字形;把长江干流简化为“L”和“W”两个英文字母的连接,从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到宜昌的“L”形河道为上游,“W”河道则为长江中下游……黄河长江简图世界简图2、展开想象、巧记于心 初中学生还是以形象记忆为主,如果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地图与一个具体形象联系起来,就更容易记牢。
如在中国行政区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把各省轮廓形象化,把山西省想象成平行四边形,青海省想象大白兔,广东省想象成大象头……有时还可以与当地特产联系起来,如把云南省想象成当地丛林中正在开屏的绿孔雀、把陕西想象成当地闻名中外的跪式陶俑、把黑龙江省想象成当地的白天鹅……在讲述世界地理时,把意大利想象成皮靴而西西里岛是一个足球、阿拉伯半岛想象成一只大象脚……中国广东黑龙江云南青海山东陕西公鸡象头天鹅孔雀白兔骆驼陶俑省份与想象图3、画图训练、强化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但自己经常在黑板上画板画,还要求每位学生在黑板上或练习本上作画图训练比如课堂上指导学生绘制简图、草图、示意图经常地进行画图训练,使大脑皮层刺激的力度加大,使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痕迹,学生对这些区域的轮廓、海陆位置关系、区域间的相对位置就有了深刻记忆七年级的大洲大洋轮廓图和八年级的中国轮廓图,是后面学习各洲各国和各种地理事物的基础我要求学生按照步骤在黑板、在纸上反复描绘至熟练:第一,仔细观察,感觉相互间的空间位置如要记住亚洲南边是大洋洲,欧洲南边是非洲、美洲东边是大西洋西边是太平洋第二,简化轮廓,掌握大致形状如中国轮廓象只公鸡,简化后大致哪里突哪里弯,鸡头顶端比鸡尾顶端高出多少,这些都要有所掌握。
第三,画辅助线画大洲大洋图时,先要画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画中国图时可先画两个相交的长方形,确定鸡身和鸡头位置,并点出四个端点第四,依照辅助线描绘出较准确的轮廓形状经过一段时间强化训练后,学生就能熟练而快速的画出来在学习过程中,再让学生把所学的地形、气候、河流、政区等内容装到图上去在学习各大洲和一些重要国家时,我也要求学生简要描绘该大洲、国家的轮廓简图学生训练及作品勤看多用、装载知识心理地图的形成要靠反复的读图,用图,要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地图形象的感知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习惯性地把地图册放在桌边,左手书右手图,遇到生疏的地理事物名称或不明确的地理分布,及时查阅将所学的知识点如国家地区、山河湖海都要在地图中一一找到,落实在地图上,用图装载知识正所谓功多艺熟 “功夫”到家了,心理地图的空间感觉自然就有了二、构建心理地图,提高课堂有效性为什么说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在学生心中构建起心理地图后,能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1、通过构建心理地图,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和积累了心理地图,使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可视,可感,较清晰准确的地图形象时,就会感到地理越学越容易,越学越爱学。
学生不但习惯把课堂的接受的地理信息,依托心理地图储存,而且能够将日常在看报章杂志,看电视电影等多途径接触的地理信息,依托心理地图在头脑中进行加工整理并储存起来这样,毫无负担地记住了,提取时就无须深思便跃上心头学习起来轻松愉快,学习兴趣自然提高在构建心理地图的过程中,让学生绘制简图,如大洲大洋图、中国轮廓、各洲各国轮廓图等,学生兴趣浓郁经过动手训练活动,学生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有了兴趣,地理课堂教学自然变得高效起来2、通过构建心理地图,提高学习地理的记忆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心理地图的构建有利于提高地理记忆效率,使记忆变得更自然、更顺畅,而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地图与地理知识可以喻为“骨”与“肉”的关系地图犹如“骨架”,只有把所学的知识附在这副骨架上,才有灵气,才能活起来,记得牢记忆是对过去所学的经验的保留,是对过去所学的经验在需要时不必要再加联系即可重现的心理过程地形、气候、河流、人口以及工农业的分布等内容仅靠语言来记忆是很难完成如果在脑海里储存起清晰完整的中国政区图和世界政区图,就可将中国及世界的地形、气候、河流、人口以及工农业的分布等内容,比较轻松自如地落实到图上,用图装载知识,记忆有了依托,记忆就会深刻持久,学习效率自然提高。
3、通过构建心理地图,训练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初中地理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指出:“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心理地图的构建,能将这些广泛的地理事物找到空间分布点,并推理出它们的联系和规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形象地说,心理地图仿佛可以用心灵的眼睛看见地理环境的空间关系心理地图越丰富,地理思维越活跃,综合分析能力也越强学生会依据心理地图逐步将知识系统化,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当学生心中构建起美国的轮廓图、地形图、气温降水分布图、河流湖泊分布图等众多心理地图后,就能综合的从多角度分析美国农业发展的优越性:美国东部平原广阔、耕地众多;五大湖淡水丰富、世界第四长河密西西比河纵贯南北支流众多;美国降水东多西少,东部平原区恰好是多水区;位于北温带,阳光热量也充足……4、通过构建心理地图,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学生心中构建了心理地图,就能摒弃过去生搬硬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代之以心理地图为核心的地图学习模式,用图装载知识,使地理图形与文字信息有机的统一起来,做到图文转换、文图转换、图图转换,很好地改善了地理学习方式。
还可以利用心理地图进行探究活动,把心理地图作为探究的工具,在心理地图中提取有用信息,解决复杂的地理问题 总之,心理地图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现象,心理地图的构建,地图思维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如何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更准确高效的形成心理地图,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索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