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摩擦力教学案例与反思 唐萍.doc
4页1“静摩擦力”教学案例及反思 民勤职专 唐 萍摩擦力是力学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教学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的方向判断因此在静摩擦力的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引入课题,问题讨论交流得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用毛刷显示静摩擦力的方向,猜想探究得到静摩擦力大小的判断,突破难点一、教学流程实录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请一学生上台帮助拧开瓶盖 (教师事先在盖上抹了油,故意请一高大男生上台,拧不开,制造悬念 )教师用布擦干油,很轻松地拧开了瓶盖让上台的那位学生汇报拧瓶盖的感受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出问题:为什么抹了油的瓶盖不易拧开?瓶盖拧开前手和盖间有没有摩擦力?是什么静摩擦力?引入课题2.演示物块在斜面上保持静止的实验,提出问题:物块在斜面上是否有静摩擦力?是否有相对滑动的趋势?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总结得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探究静摩擦力的三个要素由学生讨论交流先得出静摩擦力的作用点和方向1)作用点:在接触面上,在受力物体上2)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在解决有关静摩擦力的问题时,学生常感到难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因为两个物体之间没有产生相对运动,想象起来确实不容易A.补充演示毛刷实验,直观地显示静摩擦力的方向,效果良好先将一只毛刷的刷毛向下地放在粗糙的平面上,用手水平地推刷子,观察刷毛向什么方向弯曲,即为刷子相对于平面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此时的刷子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与之相反;把刷子翻一个身,使刷毛向上,将另一个刷子刷毛向下,使两只刷子的刷毛相对地放在一起,推上面的刷子,在相对静止的情况下,观察刷毛的形状有什么变化从观察中,可以判断各自所受的静摩擦力的方向通过上面的实验,可以得出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就是当物体间存在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可以设想它们的接触面将发生怎样的形变,某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就是促使它发生形变的方向B.用假设法判断静摩擦力的存在和方向静摩擦力是本节课学习的难点,虽有以上的毛刷实验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静摩擦力的方向,但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判断静摩擦力的存在和方向是学生遇到的普2遍难题.在此可以介绍假设法例: 如图所示,人用水平向右的推力在水平地板上推箱子,箱子保持静止.判断静摩擦力 F 的方向分析: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学生遇到的问题是,相对运方向容易判断,但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却不容易判断,原因是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却没有相对运动这时可以用假设法本题中,假设箱子与木板之间光滑,则箱子在水平方向上因受到推力而向右运动,而实际箱子没有动,故箱子相对于地板的运动趋势方向是水平向右, 则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箱子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即水平向左此题也可以引导学生用假设摩擦力方向,结合箱子的运动状态,推理判断出摩擦力的有无及摩擦力的方向这是教材上的一道例题,虽然较简单,但物理情景清晰,很能说明问题相反,如果教师选择一些较难的例题,可能会因为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而影响学生的判断,效果反而不好3)大小提出:静摩擦力的大小如何确定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并得出规律实验前,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测静摩擦力?(由学生讨论交流得出:二力平衡法 )学生实验:两人一组,将物块静止地放在贴有毛巾的木板上,通过弹簧测力计来拉物块:①用较小的拉力,物块保持静止状态,记下拉力大小;②慢慢增大拉力大小,仍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记下拉力大小;③继续增大拉力大小,物块依然静止,再记下拉力大小;④当物块刚要开始拉动时,再记下拉力大小;⑤然后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记下拉力大小;(记录表格如下) (物块重一些,或在上面加槽码,效果较好。
)次序 测力计读数(N)摩擦力大小(N)1 静摩擦力 f12 静摩擦力 f23 静摩擦力 f34 最大静摩擦力 fmax5 滑动摩擦力 f5师生: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得出结论F3结论:从实验得到,静摩擦力随着拉力的增大而增大,它的极限值就是最大静摩擦力可见,静摩擦力是一个变力,变化范围为 0﹤f﹤fmax且同样条件下,滑动摩擦力略小于最大静摩擦力就是物块刚开始运动时所需的最小拉力,对于这点,让学生讨论交流、猜想,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最大静摩擦力与接触面性质和压力有关,并了解最大静摩擦因数4.补充演示,加深理解提出: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吗?如图所示,将玩具车的开关接通,小车前进的同时,原来静止的垫在玻璃棒上的玻璃板向后退,学生观察并思考、讨论得出:小车的主动轮给玻璃板向后的摩擦力,这个摩擦力的反作用力作用在小车上,使车前进因此,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利用实验辨析模糊的观点,加深印象,效果好 )5.前后呼应,巩固应用1)学生讨论交流拧瓶盖中,手和瓶之间的相对运动趋势及瓶盖受到的摩擦力是动力还是阻力?(2)学生交流讨论书本第 75 页例题,让学生自己讲解补充,总结得到:因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遵从的规律不完全相同,所以计算摩擦力时,一定要先判断是计算静摩擦力还是计算滑动摩擦力,也就是要明确物体间是否发生相对滑动。
6.总结静摩擦力的三要素,强调静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总是与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二、案例评析本节课围绕着静摩擦力展开教学,本案例在教学设计中,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突破口,有机地融合教师演示、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动手实验、分析推理、总结规律等方法,做到步步有序、前后呼应,不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实验研究,研究静摩擦力的大小时,通过实验逐步研究并归纳得出实验结论判断静摩擦力方向及摩擦力也可以是动力这一难点,也通过实验得到突破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索、科学研究的能力静摩擦力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的难点,教学中要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4适当的教学要求,较深的内容可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步解决三、教学反思高中新物理课程教学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传统型教学模式,学生也参与了一些活动,但总体上教师一直处于主导和主体双重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即偏重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解题训练,教学手段单一、陈旧,学习氛围沉闷教师的演示代替了学生的动手,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主体活动,教师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似乎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其教学模式可以用“接受——理解——巩固——解题”来表示,学生的思维品质、创新精。
高中新物理课程教学模式,教师成了学生的助手和导师,学生则一直处于探索新知识的主体地位他们动手、动眼、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物理知识体系的构建还是物理问题的实验研究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与主动参与体现为“参与一一体验一一内化——外延”的新模式具有开放性特点它能使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都得到进一步提升还有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要的任务是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要精心设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观察、分析、总结等一系列活动,发现物理现象和探索物理规律高中新物理课程教学非常重视对物理过程和方法的学习,从本节课堂的实施效果来看,学生在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下,完全能够将静摩擦力的三要素从现象、实验中讨论总结出来当然,实际操作中,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多,难免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引导,必须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放手进行实验、分析、比较,不能操之过急本文在二○○八年十一月甘肃省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本文发表于甘肃省教科所二○○九年十一月合订期刊“甘肃省中小学优秀教学案例设计”中学理科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