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大学研究论文格式举要.pdf
12页香 港 大 學 中文學院 研究論文格式舉要 © 1994 年,2009 年香港大學中文學院 書名:研究論文格式舉要 編者:黃啟華 修訂:鄧昭祺 出版:香港大學中文學院 版次:1994 年 8 月第一版 2000 年 8 月第一次修訂 2005 年 9 月第二次修訂 2007 年 9 月第三次修訂 非賣品 目 錄 1. 論文寫作格式 …………………….…...…..… 1 2. 論文目錄格式 ………………………....…..… 4 3. 中文及日文注釋格式 ………………....…..… 7 4. 英文注釋格式 ……………………………..… 12 5. 中文及日文參考書目格式 ………………..… 14 6. 英文參考書目格式 ………………………..… 17 研究論文格式舉要 1論文寫作格式 論文寫作格式可參考《明清史集刊》稿例;以下的格式以《明清史集刊.中文 稿例》為主,同學可依從運用: 一. 不論打字或書寫,均須橫向如引用歐西語文獻,則必須打字 二. 標點符號用法可參考《新華字典.附錄.常用標點符號用法簡表》 ,例如 書名用《》 ,單篇文章用〈〉 ,引號用“ "、` '。
每一標點符號佔一 字位 三. 正文或注釋第一次提及的人物,必須注明生卒年;帝王姓名之後,必須 加注廟號或帝號及在位年分(按:指實際在位年分,不是年號所包括年 分,參例 1) ;第一次以帝號或廟號出現的帝王,必須注明其真實姓名、 生卒年、在位年分(參例 3) ;正文或注釋第一次以筆名出現的學者,要 注明其真實姓名(參例 4) ;漢譯外國人名後須附原名(參例 5) 例: 1. 朱棣(明成祖,1360-1424,1402-1424 在位)以“靖難"之名起兵 取得帝位 2. 鄒元標(1551-1624) 、馮從吾(1556-1627)等在京師建首善書院 3. 朱棣(明成祖,1360-1424,1402-1424 在位)以“靖難"之名起兵, 推翻惠帝(朱允炆,1377-?,1399-1402 在位) ,取得帝位 4. 覺明(向達,1900-1966)也有記述劉獻廷(1648-1711)的事跡 5. 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遇到徐光啟(1562-1633) 四. 正文或注釋第一次提及的帝王年號必須附加公元紀年例: 1. 劉坤一(1830-1902)在光緒十六年(1890)重任兩江總督。
2. 乾(乾隆,1736-1795) 、嘉(嘉慶,1796-1820)兩朝,考據學十分 盛行 五. 正文或注釋第一次提及的古代地名如與現代地名不同,必須注明現代地 名例: 1. 淩廷堪字次仲,一字仲子,安徽歙縣人,生於清(1644-1912)乾隆 二十年(1755) ,卒於嘉慶十四年(1809) ,享年五十三父親文焻 (1706-1763)為國學生,業賈於海州板浦場(今江蘇灌雲縣) ,而 廷堪就是在海州板浦場流寓出世 六. 引文如以段落形式徵引,必須用以下方式處理: 1. 引文第一行左邊距離邊線五字位,第二行起距離邊線三字位;右邊 則寫至邊線 研究論文格式舉要 22. 必須編號注明出處,編號用 1、2、3……形式,寫在標點符號後 (注 碼置於標點符號之前或後,當視具體情況靈活處理,請參考下列例 子 3. 引文內原有括號注文,必須加上“原注"二字 例 1: 淩廷堪(1755-1809)二十八歲時已專志《禮經》1,以《禮經》為 研究對象,三十歲開始撰《禮經釋名》 ,凡歷二十二年,五易其稿,寫 成《禮經釋例》十三卷淩氏對《禮經》用力尤深,是其來有自的淩 氏最慕江永(1681-1762) 、戴震(1724-1777)之學,因此亦繼承了江、 戴二人研治禮學的學風。
江永深於禮學,以朱熹(1130-1200)晚年治 禮,為《儀禮經傳通解》未成而卒,弟子黃榦(1152-1221)纂續,缺漏 浸多,遂廣摭博討,從吉凶軍賓嘉五禮之次,數易稿而成《禮經綱目》2戴震與淩廷堪並世而生,較淩氏為長,少從江永游,“講貫禮經制度名 物及推步天象,皆洞徹其原本",秦蕙田(1702-1764)撰《五禮通考》 往往采其說3,同樣專精禮學由此可見,淩廷堪精研《禮經》絕非偶然,而是繼承前人學風而來的事實上淩氏以《禮經》為群經綱領,認 為不通曉《禮經》便不能明白其他經書,他並且吟詠說: 儒者不明禮,六籍皆茫然於此苟有得,自可通其全不 明祭祀制, 〈洛誥〉何以詮不明宮室制, 〈顧命〉何以傳不明 〈有司徹〉 ,安知〈楚茨〉篇不明〈大射〉儀,安能釋〈賓筵〉 不明盥與薦, 〈易象〉孰究研不明聘與覲, 《春秋》孰貫穿如 衣之有領,如官之有聯稽古冀有獲,用志須精專4 《禮經》又稱《儀禮》 ,淩廷堪研治《禮經》 ,初仿《爾雅》為《禮經釋 名》十二篇,如是者有年,漸覺《禮經》非他經可比,“其宏綱細目, 必以例為主,有非詁訓名物所能賅者",逐刪蕪就簡,創為 《禮經釋例》 淩廷堪認為《儀禮》十七篇為禮之本經,其節文威儀,委曲繁重,有經 緯可分,有途徑可躋,於是將《禮經》區為八類,曰通例上下卷、曰飲 食之例上中下三卷、曰賓客之例一卷、曰射例一卷、曰變例一卷、曰祭 例上下二卷、曰器服之例上下二卷、曰雜例一卷。
5 注釋: 1 張其錦: 《淩次仲先生年譜》 (《安徽叢書》本) ,卷 1,頁 14 上 2 江藩(1761-1830) : 《漢學師承記、宋學淵源記》 (上海:上海書店, 1983 年) , 《漢學師承記》 ,卷 5, 〈江永〉 ,頁 76 3 錢大昕(1728-1804) : 《潛研堂文集》 (嘉慶丙寅[十一年,1806]刊 本) ,卷 35, 〈戴先生震傳〉 ,頁 14 上-16 上 研究論文格式舉要 34 淩廷堪: 《校禮堂詩集》 (《安徽叢書》本) ,卷 5, 〈學古詩二十首〉 , 頁 5 下-6 上 5 淩廷堪: 《校禮堂詩集》 (《安徽叢書》本) ,卷 26, 〈禮經釋例序〉 , 頁 5 上-8 上 例 2: 錢大昕(1728-1804)撰寫《元史稿》始於入京任官之時,他並有 詩作記述此事,說: 讀史縱橫貫串功,眼光如月破群蒙,和林舊事編成後,更 與何人質異同(原注:予近改修《元史》 ) 1 事實上《元史藝文志》和《元史氏族表》就是《元史稿》的一部分 《元 史稿》成書後雖未刊刻,在民國初年仍能見到;日本人島田翰 (1881-1915)在清朝(1644-1912)末年到中國訪書,便曾見到《元史 稿》的殘本,也見到錢氏所藏的《元典章》 ,發覺錢氏用上很多《元典 章》的資料來撰寫《元史稿》 ,所以《元史稿》撰寫完成之說,理應可 信。
2 注釋: 1 錢大昕: 《潛研堂詩集》 (長沙龍氏《潛研堂全書》本) ,卷 6, 〈過許 州追悼亡友周西隒刺史〉 ,頁 7 上 2(日)島田翰: 《古文舊書考》 (1903 年日本藻玉堂本) , 〈訪餘錄.江 浙間所見所獲名人遺著〉 ,頁 20 上下 七. 論文如用電腦打印,除必須依從上例六項規則外,還要: 1. 上下邊界必須有不少於 1 英吋的空間 2. 左邊界必須有 1.5 英吋的空間,右邊界必須有 1 英吋的空間 八. 注釋可依編號附於每章正文之後或以腳注形式置於每頁下緣,格式可參 考〈注釋格式〉 九. 論文最後應附參考書目或徵引書目,格式可參考〈參考書目格式〉 備註: 研究論文其他需知事宜,請另參看香港大學研究學院(Graduate School)出版 的: Preparing and Submitting Your Thesis-A guide for MPhil and PhD Students 研究論文格式舉要 4論文目錄格式 論文應分章節,眉目要清楚,論點要鮮明;論文目錄章節數碼的使用,可自行 擬訂,但以簡潔清晰為要以下是兩個可依從的例子: 錢大昕(1728-1804)的經史學術 目錄 Ⅰ 前言 Ⅱ 生平、著述、學侶 (甲) 生平 1. 求學時期 2. 出仕時期 3. 教學時期 (乙) 著述 1.《潛研堂文集》 2.《潛研堂詩集》 3.《十駕齋養新錄》 4.《潛研堂金石文跋尾》 5.《廿二史考異》 、 《考史拾遺》 6.《元史稿》 (丙) 學侶 1. 惠棟 2. 戴震 3. 王鳴盛 4. 趙翼 5. 黃丕烈 6. 邵晉涵 Ⅲ 經學 (甲) 經學研究方法 1. 詁訓明然後義理明的理念 2. 務從其是的實事求是精神 (乙) 經學要旨 1. 論聖人義理 一. 天道 二. 人道 A. 孝 B. 忠恕 研究論文格式舉要 5C. 義利 D. 廉恥 2. 比較錢大昕與戴震的聖人義理 3. 論漢學宋學 Ⅳ 史學 (甲)………… 1. ………… 2. ………… (乙)………… 1. ………… 2. ………… 一. ………… 二. ………… 3. ………… Ⅴ ……………… Ⅵ 結論 或: 錢大昕(1728-1804)的經史學術 目錄 1. 前言 2. 生平、著述、學侶 2.1 生平 2.1.1 求學時期 2.1.2 出仕時期 2.1.3 教學時期 2.2 著述 2.2.1《潛研堂文集》 2.2.2《潛研堂詩集》 2.2.3《十駕齋養新錄》 2.2.4《潛研堂金石文跋尾》 2.2.5《廿二史考異》 、 《考史拾遺》 2.2.6《元史稿》 2.3 學侶 2.3.1 惠棟 2.3.2 戴震 2.3.3 王鳴盛 研究論文格式舉要 62.3.4 趙翼 2.3.5 黃丕烈 2.3.6 邵晉涵 3. 經學 3.1 經學研究方法 3.1.1 詁訓明然後義理明的理念 3.1.2 務從其是的實事求是精神 3.2 經學要旨 3.2.1 論聖人義理 3.2.1.1 天道 3.2.1.2 人道 3.2.1.2.1 孝 3.2.1.2.2 忠恕 3.2.1.2.3 義利 3.2.1.2.4 廉恥 3.2.2 比較錢大昕與戴震的聖人義理 3.2.3 論漢學宋學 4. 史學 4.1 ………… 4.1.1 ………… 4.1.2 ………… 4.2 ………… 4.2.1 ………… 4.2.2 ………… 4.2.2.1 ………… 4.2.2.2 ………… 4.2.3 ………… 5. ……………… 6. 結論 研究論文格式舉要 7中文及日文注釋格式 甲. 文章 一. 論文 論文作者: 〈論文名稱〉 , 《期刊名稱》 ,□卷□期(□□年□月) ,頁□-□。
論文作者: 〈論文名稱〉 , 《期刊名稱》 ,□□年□期(□□年□月) ,頁□-□ 論文作者: 〈論文名稱〉 , 《期刊名稱》 ,總□□□期(□□年□月) ,頁□-□ 論文作者: 〈論文名稱〉 , 《報紙名稱》 ,□□年□月□日,□張□版 論文作者: 〈論文名稱〉 , 《報紙名稱》 ,□□年□月□日, 〈副刊名稱〉 ,□□期, □張□版 論文作者: 〈論文名稱〉 ,載□□□著: 《論文集名稱》 , (出版地:出版社,□□ 年) ,頁□-□ 論文作者: 〈論文名稱〉 ,載□□□編: 《論文集名稱》 , (出版地:出版社,□□ 年) ,頁□-□ 例: 1 謝國禎(1901-1982) : 〈清代卓越的史學家全祖望〉 , 《清史論叢》 ,第 2 輯 (1980 年 2 月) ,頁 345 2 覺明 (向達,1900-1966) : 〈記劉繼莊〉 , 《大公報》 ,1935 年 11 月 27 日, 〈圖 書副刊〉 ,116 期,3 張 11 版 3 王思治: 〈康熙研究二題〉 ,載白壽彝編: 《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瀋 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 年) ,頁 180-185。
4 同上,李華: 〈略論清代湖北農村的地方商人〉 ,頁 445-447 5 陳學文: 〈萬曆時期的中菲貿易〉 , 《中國史研究》 ,1991 年 1 期(1991 年 2 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