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县水灾及灾后恢复和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文案.doc
16页X县水灾及灾后恢复和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寿县1991年水灾及灾后恢复和发展情况的调 查 与 思 考寿县地处安徽省淮河中游南岸,东临派水,西界潺河,南依 江淮分水岭,北靠八公山国土面积2986平方公里,辖32个乡镇, 耕地184万亩,总人口 1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107万人1991年, 寿县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全县受灾程度之深,在安徽省 也属罕见灾后,寿县迅速恢复生产,加快建设,取得了抗灾史上的 重大胜利一、1991年洪涝灾害损失惨重寿县由于位处江淮丘陵地区,是淮河的“洪水走廊”,有“七 十二水归正阳”之说,洪涝灾害频繁,被称为“水口袋”解放前 1450年至1949年的500年间,共发生水灾122次解放后的50年 间,全县发生较大型洪涝灾害18次,几乎两、三年就有一次全县 50%耕地、60%的人口和70%以上的工农业总产值,长期处在洪患威胁 之下1954年大水,在7月份的22天中,累计降雨量700毫米,正 阳关水位达26. 55米,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洪水位,全县淹没耕地 114万亩,被水围困25.8万人;1991年夏,淮河地区普降暴雨,从 5月18日到7月10日,寿县降雨达到96& 7毫米,是历史同期的5 倍,其中6月12日至14 口三天降雨424毫米,为全省同期降水量最 大值,超过200年一遇。
与此同时,淮河上游及大别山区洪峰迭起, 寿县内湖外河水位暴涨,正阳关最高水位达26.51米,超保证水位 0.51米外洪内涝夹击,寿县古城被水围困达3个月之久全县32 个乡镇有27个乡镇受灾,成灾人口 85. 2万人,特重灾民41.4万人, 11.5万户43. 9 h间房屋被毁坏,46万灾民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 9.8亿元,其中灾民固定资产损失达2. 2亿元农业受灾最重,损失 达5.5亿元,全县复种面积315.6万亩,受灾266.1万亩,绝收110 万亩,受灾面积占复种面积的84%,因灾减产占预计产量的58%全 县314个乡以上工业企业有254个受灾停产或半停产,经济损失8153 万元基础设施大部分被毁,129处生产坏堤全部漫溃,水利、交 通、电力、通讯、气象、文教卫等设施直接经济损失达9730万元二、抗洪救灾取得巨大胜利而对严峻的灾情,寿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 众,全力以赴抗洪救灾经过全县人民艰苦奋战,创造了抗灾史上的 奇迹,'91抗洪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一是保住了城墙和淮、涓河大堤寿县淮、湃河堤防133公 里,战线长,任务重在张马湃堤、正南淮堤、寿西淮堤全部超出 保证水位的情况下,由于各防汛指挥所指挥得力,有关区镇乡的高度 重视,5000多名干部民工的卓绝努力,终于克服了沙基沙堤、险工 险段多的不利条件,及时处理险情和隐患600多处,战胜了三次洪峰, 征服了有记录以来超保证水位最高的汛情,确保了淮涓河大堤的安全, 创造了奇迹。
县城保护着12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城墙溃破, 损失将难以估计在县防指、城防所的精心部署下,加强了城防力量, 提高警惕,严加防守,确保了城墙安然无恙来我县视察指导的上级 领导及我县人民都对保堤保城人员的成绩举手称赞事实上保堤保城 的干部民工确实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汗水,其功绩将永垂史册二是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在如此巨大的雨情、汛情、 灾情面前,由于各级的高度重视,采取了果断措施,积极抢险,保护 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全县共组织了大小船只1500多艘(4.7万 个吨位),及时安全地转移了 40多万灾民,使全县的防汛抢险在极 其困难的条件下,没有出现大的问题,这是广大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 高度负责的表现三是抢救了大量的国家财产在巨大的洪涝灾害面前,广大 干部职工把国家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顽强与洪水作斗争,抢救国家 财产全县乡以上工业企业投入2万人,284万元的防汛器材,共抢 救了机电设备和原材料、成产品等价值2697万元特别是县水产公 司的干部职工,口夜奋战,以硬拼死保的精神,保住了价值300多 万元的冷库及其设备,减少了国家的重大损失农业部门抢运良种 40万公斤,免受损失四是维护了大局利益。
在连续长期的强降雨中,上游水库、 干渠超历史的泄洪,淹没了我县大片土地,广大干群毫无怨言,保护 了大局瓦埠区接到县防指调船的通知,区委、区公所连夜组织,提 前送船30艘隐贤镇还发动群众给外县围困群众送干粮送日用品 这种顾全大局,乐于奉献的精神值得赞扬五是维护了社会正常秩序主要是维护了社会的治安秩序、 交通秩序、市场秩序,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环境受到保护,稳定 了民心,稳定了大局三、取得抗洪救灾胜利的原因'91抗洪工作能够取得巨大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有 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有人民群众的力量和 智慧—•是抗洪救灾斗争始终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 巨大支持在寿县人民奋力抗洪救灾的关键时刻,江泽民总书记、李 鹏总理、田纪云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来到寿县视察灾情,慰 问灾民,指导抗灾救灾工作7月7月至8 H,正当寿县汛情处于最 紧张的时候,江泽民总书记亲临灾区视察,明确指出了 “振奋精神、 加强领导、团结协作、战胜灾害”的指导思想7月20 FI下午,原 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乘坐直升飞机抵达被洪水围困的寿县县城冒着 39度的高温,李鹏来到城外东津村、花园村灾民住地,代表党中央、 国务院,代表江泽民总书记,向受灾群众表示亲切慰问。
看到灾民情 绪稳定,灾区秩序安定,他对当地干部说,当前我们要解决好灾民们 的吃饭、住宿、医疗三大问题要告诉大家,困难是暂吋的,有党的 领导,有国家和人民的支持,有灾区群众的努力,我们一定能战胜灾 害,重建家园中央40多家部、委及省委、省政府对寿县的特大洪 涝灾害也十分关注,主要领导纷纷亲临寿县视察灾情、慰问灾民带 来了温暖和支持,给了广大干群抗灾以巨大的鼓舞和力量二是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 这次抗御百年不遇的灾害中,寿县各级党组织经受住了考验,是坚强 的战斗堡垒各级领导班子在大灾面前,指挥有方,决策果断广大 的共产党员、国家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这次大灾中表现了高度 的政治觉悟有的不顾年老体弱深入灾区,为灾民解决实际问题;有 的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参加战斗,指挥战斗;有的哪里最危险就 出现在哪里,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有的不怕苦不怕累,坚守岗位,R 夜奋战;有的乡村干部和党员,在极其艰险的情况下,冲锋陷阵,首 先抢救困难户全县上下涌现出许多奋不顾身,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三是人民群众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参加保堤保城抢险抗灾斗 争的40多万民工,不怕牺牲,无畏无惧他们宁愿不要小家,誓死 确保大堤,H夜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有的民工家庭房倒屋塌,有的 不知妻儿去向,有的连续两、三天饿着肚子,但仍众志成城,坚持不 懈,奋力拼搏,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曲一心跟党走,坚决夺 取抗洪救灾胜利的凯歌。
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抗洪 救灾的主力军四是人民子弟兵的无私救援在寿县抗洪抢险进入最关键的 时刻,人民解放军的一千多名官兵,口夜兼程,奔赴抗洪救灾第一线, 与寿县干群同唱抗天歌他们“视灾区为故乡,视灾民如亲人”,不 怕苦,不怕累,哪里有险情哪里上解放军除玄接参加寿县的保城保 堤外,还为当地灾民送来了帐蓬等急需的救灾物品人民解放军勇于 拼搏的革命精神,激励全县人民的抗洪救灾斗争五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寿县洪涝灾害发生后, 全国各地人民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积极 支援寿县受灾人民,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全县 人民度过难关,战胜灾害的信心据不完全统计,灾后寿县共收到上 级拨给的救灾款700多万元,救灾粮1400万公斤,救灾煤6000多吨, 接受各地捐赠、援助款1000多万元,衣物23537件,各种熟食5万 公斤,捐献药品价值逾万元,帐蓬300顶,还有一大批搭庵棚的毛竹、 油毡、铅丝等我县区镇乡干部职工及轻灾区群众也积极向灾区捐款 捐物四、灾后灾民生活得到了保证大水给寿县人民带来了来顶之灾,全县几十万灾民无家可归, 儿十万灾民严重缺粮面对困难以及将来临的雨雪关、春节关和春荒 关,具委、县政府把安排灾民生活、确保灾民安全度过“三关”作为 首要政治任务来抓,做到了 “四个确保”。
一是确保灾民有饭吃1991年6月至1992年5月,全县共 发放救灾粮6833. 94万公斤,保证灾民每人每天至少有1斤口粮;下 拨救灾煤7010吨,安排钱煤配套款218万元,保证灾民不断炊二是确保灾民有衣穿全县共发放衣物95万件,其中棉衣 21万件,棉被4万床,重点是五保户、军烈属、特困户和“三光户”, 保证了灾民有过冬棉衣和过冬棉被三是确保灾民有房住1991年9月底前,投资3186万元建 起过冬庵棚10. 6万间;同吋开展建房试点,建造17处3500间两层楼 房1991年底,建成永久性房屋2. 71万间,安排灾民1.44万户四是确保灾民有病能医全县设立56个医疗点,组织87个 医疗队和350个消毒小组深入灾区治病发药,监测疫情病情,保证 灾民有稳定的情绪和足够的体力,搞好生产自救,确保了大灾之年无 大疫六、灾后恢复和发展进展顺利大水过后,寿县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县委、县政府号召全 县人民团结起来,发扬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抗洪精神,以大无畏的 英勇气概,以满腔的建设热情,去重建美好的家园,去谱写振兴寿县 的创业之歌提出了: 一年医治创伤,两年恢复元气,三年进入发展 快车道“的建设目标按此目标,寿县当年就打了 “五场硬仗”。
一是作物补种硬 仗从7月2 H至8月5 H,及时补种各类作物35万亩;二是秋种 硬仗战胜百FI无雨的严重干旱,播种小麦90万亩,油菜67万亩, 为来年午季丰收打下了基础;三是工业复产硬仗用3个月吋间,通 过自力更生,使全县254个因灾停产的县办工业企业及乡镇企业全部 恢复生产;四是水利冬修硬仗从10月至来年2月用5个月时间, 出工30万人,投入劳动积累工1200万个,完成土石方1100万立方 米,及时修复水毁水利工程4640处;五是水毁设施恢复硬仗及吋 修复水毁的教育、交通、通讯、电力、广播等方面的水毁设施,共修 复和新盖校舍8000余间,使118所水毁的中小学于9月1 H都按吋 开学修复水毁公路313条512.3公里架设电力线杆5283根,广 播线杆5992根,供电恢复正常,广播重新接通仅用8个月吋间就 基本完成了灾后恢复,医治了水灾的创伤此后,寿县紧紧抓住“八五”期间有利的发展机遇,立足县 情,深刻反思,突出重点,加快建设,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进入了 发展的快车道到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由1991年的4. 5亿元增加 到28亿元,年递增24. 8%o财政收入逐年大幅度增长,1993年甩掉 “讨饭型”财政帽子,1994年消化历年赤字实现收支平衡,1995年 成为亿元财政县,1998年财政收入达到2. 3亿元,比1992年增长6. 7 倍,年递增31.6%,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93年的3.7%, 提高到1997年的8. 2%,位列全省第14位。
农民人均收入由1991年 的176元增长到1998年的1782元县级经济综合实力由全省41位 上升到34位贫困人口由1992年的65万人减少到1998年的5万人八五”期间,成为寿县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最大、群众得到 实惠最多的时期此间,寿县重点抓了四个方而:一是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寿县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 候条件,使得寿县非旱即涝,十年九灾通过1991年灾后反思,全 县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兴寿之要,惟在治水”-多年来,寿县 始终把治水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每逢冬春,都要组织40万大军会 战在水利冬修笫一线,县乡有重点,村村有工程,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