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完整)第7课-学习笔记.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新**
  • 文档编号:532770124
  • 上传时间:2022-12-3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8.02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入行论》第七课 讲义摘录一、 名词解释:暇满 增上生 决定胜 1、 “暇”指闲暇,即是远离了八种无暇之处;(P108 第二段) “满”是具足十种圆满——五种自圆满、五种他圆满P110 第三段); “暇”和“满”,分别从否定和肯定的角度建立,二者并不冲突远离八种无暇、具足十种圆满,总共要具足十八种条件,才能叫做“暇满”人身 (P111 第三段) 2、 增上生:暂时成办善趣的人天安乐3、 决定胜:究竟获得声闻、缘觉阿罗汉,或者佛和菩萨的果位P115 第二段)二、 为什么说暇满人身是菩提心的殊胜所依?菩提心唯有依靠人身才能获得如果获得了人身,菩提心很容易产生;假如没有人身,虽然有些经典中说,除人以外的其他众生也能获得菩提心,但这些身体并不殊胜,他们的菩提心不能三时都圆满,只不过从“可以生起”的角度来讲的最圆满的就是人身哪怕善趣中最好的天人、龙王等身,由于散乱心非常强,也不能成为别解脱戒的所依,无法真正行持善法所以说,远离了八种无暇、具足十种圆满的暇满人身,是菩提心的殊胜所依阳毅师兄补充:1、 唯有暇满人身才圆满具足修佛法的条件(可以从十八个稍微广地暇满阐述一下),只有能够有条件修行佛法,才能够修持菩提心;2、 从菩提心本身所具有的巨大功德(第一品整品都在讲功德),来反证只有暇满人身才有资格成办具足如此巨大功德的菩提心。

      P106 第三段, P116 第二段)三、 请写出八种无暇,为什么称这些地方是无暇?请分别说明理由非人中的四种无暇:1、 地狱:恒时有寒热的痛苦,根本没有修行的空闲;2、 饿鬼:整天有饥渴的痛苦,不可能有修行的机会;3、 旁生:有愚痴和被御使的痛苦,也没有修行的机会;4、 长寿天:在四禅广果天的附近,转生于此的天人,很多大劫中一直处于禅定,没有任何意念,故也不会有机会修法P108 第二段)人中的四种无暇:1、 边地:转生到偏僻的地方,佛法一点都不兴盛,在那里,人们把佛教当作神学,当作一种很奇怪的东西,甚至有些地方连三宝的名号也听不到;还有些人,虽然生于佛法兴盛的中土,但由于家庭的关系,对佛教一无所知,这些人都没有修法的机会2、 佛不出世:虽然没有转生到偏僻的地方,但佛没有出世,就像暗劫一样,也没有修法的机会;3、 持邪见者:即使转生到佛出世的地方,但相续中生起了邪见,对佛教的所作所为不相信,这样也没有机会修法;4、 喑哑:虽然没有生起邪见,但自己特别愚痴,怎么听经闻法也没有思维能力,这种人也没有机会修法P108 第三段)四、 五种自圆满是指哪些?倘若一个不具足,会对修行有什么影响?五种自圆满包括:1、 转生人中 (身为具足男根或女根的人) 2、 生在佛教兴盛的中土(一定要转生到具足三藏十二部、四众弟子的佛教中土)3、 诸根具足(眼耳舌等身根、意根都完整无缺) 4、 业际无颠倒(断除五无间罪因) 5、对佛法有信心。

      P110 第3、4段)以上五种为自身方面需要具足的因缘,五种因缘必须同时具足,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能修行佛法五、 五种他圆满包括哪些?为什么决定是五种,四种或六种可以吗?请说出理由观待他方所具备的修法机缘,称为他圆满,共有五种: 1、 佛陀出世(佛陀显示于世) 2、 佛已说法(宣说佛法) 3、 佛法住世(因为有了见谛的补特伽罗而使佛法得以住世) 4、 自入圣教(根据圣者的证悟而开示教言/有了上师们的教言,才能令有缘者趋入佛法)5、 师已摄受(已遇善知识摄受) 或:有提供资具的施主(不具足施主的话,修行人或出家人就没办法生活,修行会有一定的困难 (P111 第二段 和P112 第三段)依靠他方具足的此五种他圆满,是修法所需的最基本的外缘,同样缺一不可,少了任何一个是不圆满,多了任何一个是重复,因此决定是五种,四种或六种都不行注】补特伽罗——梵语 pudgala的音译,意为六道轮回的有情众生六、 从因、比喻、数目三个角度,请分别说明暇满人身十分难得因的方面:人身依靠清净戒律而获得,尤其是暇满人身,必须以前世的清净戒律为因,布施、持戒、忍辱等六波罗蜜多为缘,再加上往昔所发的殊胜善愿,具足这些因缘才能获得。

      比喻方面:佛陀在大乘经典中宣说人身难得时,有时用盲龟值木轭的比喻,有时用昙花难以现世的比喻,有时用撒豌豆于墙壁偶尔会停留的比喻,有时用沉香木气味的比喻数目方面:恶趣众生多如晚上的星星,善趣众生少如白天的星星,或者恶趣众生多如大地土,善趣众生少如爪上尘P113 第三段)七、 有人想:“经中虽说人身难得,但这只是一种说法吧,现在世界上的人这么多,怎么会是难得呢?”这种想法正确吗?请以理分析,并说说你对人身难得的认识这些只是表面现象,正如经论中所说,愚痴的人或普通的人占了绝大多数,真正修行的人少之又少如果一个城市中有一百万人,里面有多少人皈依佛教?如果有一百人皈依佛教,真正要了脱生死、发菩提心、发出离心的修行人又有多少?从这个角度来看,具足八种闲暇、十种圆满的人身相当不易 (阳毅师兄补充)关于人身难得,上师在其他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开示:1、 人道众生相对于其他道众生在数量上比较,少之又少,如上一题中用的数目的比喻;2、 转生为人的因(条件)相当难,因:前世要受持清净的戒律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讲人身难得P114 第二段)八、 “后世怎得此圆满”,是以什么根据说后世得不到今生这样的圆满人身?通达此理后,我们应怎样对待现在的人身?清净圆满的暇满人身必须以前世的清净戒律为因,布施、持戒、忍辱等六波罗蜜多为缘,再加上往昔所发的殊胜善愿,具足这些因缘才能获得。

      在已经获得这样暇满人身的此时此刻,如果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奉行善法、没有好好修行、好好发愿、好好打基础,整天以吃喝玩乐度日,这样好的人身来世绝对不会再得到P116 第一段)我们人间就像《中观四百论》中讲的那样,大多数人造恶业以后,都是堕入三恶趣,如果转生到那里,什么时候才有解脱的机会,这方面值得考虑通达此理后,已经得到这么好的人身的我们,一定要再三思维:人生几十年一晃就过了,如果全部用在世间八法上,如同得到一个金宝盆,却用来盛不净粪,是非常可惜的依靠人身,我们可以超越生死轮回的苦海,播下超胜如意宝的菩提心种子获得这样的人身千万不能放逸,一定要朝具有价值、具有意义的方向努力,依靠正法光明,了知十八暇满,真正修持佛法,人身方具意义P116 2—4段)九、 《宝箧经》中讲了哪四种是我们应产生信心的对境?《宝箧经》中说,佛陀、菩萨、佛菩萨的行为、菩提果,是我们应产生信心的四种对境P121 第三段)十、 解释颂词:“具备闲暇圆满之双翼,亦具现见善恶功过目,然被贪图名利网所擒,岂非已入罪恶之笼中?”如果我们具足了暇满人身的双翅,拥有了照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双目,但一味地贪著于名声、地位、财物,那就会困在罪业的牢笼当中,无法解脱。

      就像一只雄鹰,它有一对强有力的翅膀、敏锐犀利的双目,本来可以自由自在地翱翔于空中,但如果它被束缚在网罟中,也根本不能飞行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具足了人身,又了知了一些佛法,但如果整天贪执于名利财物,就很容易被恶业束缚住P122 第二段)十一、 请结合比喻说明菩提心所依之心的难得性犹如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在没有月亮、没有星星的夜晚,乌云密布、漆黑一片,这时如果有一刹那的闪电,也会显得特别明亮,能够照亮一切同样,世人学佛的念头或想利益众生发菩提心的念头,在整个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是非常短暂的一件事,如同黑暗中的闪电一样稍纵即逝由此可见菩提心所依之心(意乐所依福德之心)的难得与珍贵所以在善心生起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不能放过 (P117 第四段—P118 第一段)十二、 为什么说人身的价值已经远远胜过了如意宝?1、 想获得小士道的人天福报,需要依靠人身;2、 想获得永远解脱轮回的声缘阿罗汉果位,需要依靠人身;3、 想要度化无边的众生,还是要依靠人身不管是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全部都是依靠人身而获得,因此从价值的角度来讲,人身确实胜过了一切如意宝 (P115 第二、三段)(补充)因为唯有人身才是菩提心的殊胜所依,依靠菩提心可以成办人天的增上生和佛果的决定胜,而如意宝只代表人间的安乐,连增上生都比不过,更不用究竟菩提果的决定胜了。

      所以,人身的价值远远胜过了如意宝注】世间八法佛在经中说:世间诸法、略有八种:毁与誉,得与失,苦与乐,讥与称谓此八法,世间所爱、所憎,而能扇动人心,名之为风苟心所有主,安住正法,不为爱憎之所惑乱,即八风不能动也摘自百度)阿底峡尊者对此做过很棒的描述,他说:“有八件事情让人软弱 — 希望受到赞美— 不希望受到批评— 希望得到— 不希望失去— 希望快乐— 不希望痛苦— 希望声名远播— 不希望默默无闻或受到忽视这世间八法十分重要,我们应该熟记在心,如此就可以不时检查我们是否落入其中的一个甚至是全部陷阱,这也是我修习的核心基础我们要检视自己是否落入任何这类的陷阱我自己就掉进全部这些陷阱当中,尤其是第一个:希望受到赞美我总是喜欢被赞美,这是我最大的弱点我相信这发生在许多人身上,微小、肤浅、无用、可笑的赞美之词,让我们变得非常软弱批评亦然几句荒谬、毫无意义的批评,能带来永久的伤害我想你们都知道我在说什么——我们多么喜欢赢,不喜欢输;我们多么喜欢受人关注,不乐意被人忽视……这一切都是陷阱如果我们落入其中一个陷阱,我们就变得软弱我总是掉进这八种陷阱我不想失去朋友,我希望得到赞美,我不愿被人批评,我想得到弟子,我希望受重视,我不想被冷落。

      那么我会怎么做?为了得到我想要的,避开我不想要的,我就去满足别人的自我——宗萨钦哲仁波切。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