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西占区“再教育”初探.doc
10页德国西占区“再教育”初探 德国西占区“再教育”初探 【作 者】张沛 【作者简介】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 200062 【内容提要】二战后,西方盟国对德国实行了一场强制性的“再教育”,这是现代史上唯一的一次 试图对一个民族的所谓“民族特性”进行全面改造的政治尝试该政策是由英国首先提 出的,它主张用西方的民主传统去影响、改变德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从占领之 初到占领体制结束,西方盟国对德国的“再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涵盖了整个文 教体制再教育”,促使德国人民对德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培植了 民主观念,从而使德国人民的思想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为德国从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蜕变 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摘 要 题】现代史研究 【关 键 词】德国/西占区/再教育二战后,西方盟国为永久消除德国对世界和平的威胁,对德国实行了一场强制性的民 主化改造,其中最为重要、也是最遭非议的就是非纳粹化(Denazification)和“再教育 ”(Re-e-ducation)非纳粹化和“再教育”实际上是一个政策的两个方面,只是侧重 点有所不同,它并不是相互割裂的两种不同的政策非纳粹化着重于破,“再教育”更 强调立;非纳粹化注重于铲除纳粹主义的影响,而“再教育”则立足于树立民主原则。
与非纳粹化相比,“再教育”是更具建设性的做法,它是要用西方的民主传统去影响 、改变德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培植民主观念,从而为在民主的基础上重新塑造 德国奠定思想基础西方盟国对德国的“再教育”是战后德国史及国际关系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现代史 上唯一的一次试图对一个民族的所谓“特性”进行全面改造的政治尝试,它对战后德国 的政治趋向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国内史学界尚无专文对此 加以论述有鉴于此,本文将对“再教育”政策的提出、实施及其实际效果作一初步探 讨 一“再教育”政策的提出,深深地植根于盟国对德国人的不信任在西方盟国看来,德 国人天生就缺乏西方的民主传统,他们自己是不会幡然悔悟、改造好自己的,必须对其 实施强制性的“再教育”,把西方民主制度和民主观念移植到德国,促使德国人反省, 从而真正地消除德国的隐患最早提出“再教育”政策的是英国当二战爆发时,在英国普遍存在着一种情感,这就是张伯伦在宣战时所说的:“在这 场战争中我们不是同你们,同德国人民作战”①英国所为之战斗的是希特勒的邪恶精 神及纳粹政府,是要推翻独裁者和纳粹体制,而不是德国人民但是随着战争的遥遥无 期,特别是纳粹德国在波兰的大规模暴行的逐渐暴露,区分纳粹和德国人民的界线变得 模糊了,他们开始强调“重新界定”德国民族。
1941年,罗伯特·范西塔特爵士在其著名的《黑色的记录:德国的过去与未来》一文 中,试图解释德国的过去与现在,认为德国民族是邪恶的和有罪的,所有德国人都应当 为纳粹暴政负责这就是著名的“范西塔特主义”在该文中,他第一次提到了对德国 人的“再教育”,认为“没有精神上的根本变化,其他的治疗方法或仅仅行政和技术上 的考虑都不可能是永久的”②范西塔特的主张在知识界和官方,也在广大民众中引起了极大的重视,人们对于“再 教育”的方针和方式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主张E.H.卡尔就主张“再 教育”是运用现代心理科学的成果,以及最强有力的教育工具来进行示范和说服教育, 而不是惩治和教训③1942年11月,“再教育”一词正式出现在英国官方文件中,然而 ,在当时并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其真正的含义及如何去贯彻④1943年3月,议员塞西尔子爵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认为在战后德国应该被给予“自我 再教育”的机会,⑤由此又引发了一场关于“再教育”的方式的新的讨论时任教育委 员会主席的R.A.巴特勒也认为:“我们应该明智地意识到,对一个民族的再教育最好源 自于这个民族内部,……我们希望在一个国家内起到一个酵母的作用,使之出现真正的 自我教育和再教育”。
⑥他们认为强迫一个民族接受英国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是不现实的 ,也是傲慢的,“再教育”应以德国的民主传统去对德国进行自我教育,使其回到民主 传统中去然而,许多人则对此表示怀疑,他们也许并不否认德国曾经有过民主的传统,但是, 一战后德国的冥顽不化和魏玛共和国厄运的梦靥在困扰着他们在他们看来,纳粹主义 的根就在于德国的文化1943年11月,外交部德国问题顾问约翰·特劳特贝克拟定的题 为“德国的重生”的备忘录就提出:“必须根除德国民族建立于其上的全部传统”而 战时内阁康·奥尼尔的一份名为“德国的再教育”的秘密报告,则再次重申了这样一种 观念,“德国人自己可以教育他们的同胞”这两个重要的文件实际上突出了1943至19 44年在讨论再教育方式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⑦关于“再教育”的内容在战时也得到了广泛的讨论学术界对德国的教育体制,尤其 是德国的大学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它未能贯彻民主路线,保留了强烈的阶级界线, 而“传统大学的腐败则是纳粹主义产生的一个原因”因此,必须对德国的教育体制和 大学进行彻底的改革,使之对所有的阶层敞开大门,从而为年轻的德国人创造生长的政 治和社会环境⑧通过讨论,到1944年7月份,英国逐渐形成了占领时期德国教育的基 本蓝图:在结束敌对状态的初期,首要的目标是清除纳粹和军国主义价值观,长期目标 则是“重建尊重客观事实的标准……并在德国的教育中,培植大众的民主兴趣,如言论 自由、新闻和宗教自由”。
⑨关于大众媒体的潜在作用在1943年夏季也进行了严肃的讨论,由奥尼尔拟订了一份题 为“紧急计划纲领:对战败后德国的宣传”的秘密报告,其要点是要在宣传中保持对德 国强硬和敌对的腔调次年8月,艾德礼领导的内阁停战和战后委员会通过了两个备忘 录,一个是关于控制和审查公众新闻和内部交流的手段;另一个是塔里斯曼计划,即心 理战需求与计划这两个备忘录形成了英国战后对德国的大众媒体计划 与其他盟国注重摧毁德国发动战争的物质能力、肢解德国等方法相比,英国则强调更 具建设性的政治“再教育”从1944年起英国开始同盟国就此进行协商,在相互妥协的 基础上,盟国逐渐接受了这一政策并使之成为占领时期西占区的一项指导性原则 二1945年5月8日,泰晤士报发表了一封来自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的罗伯特·伯利的来信, 题为“再教育德国”伯利指出:盟国对德国的“再教育”已成为无可避免的责任他 提出了三个建议,首先是要教育德国人接受政治责任,其次是要使德国人回到他们的传 统中去,其三是教育德国人要学会尊重其他民族,特别是斯拉夫人,尊重拥有自己文化 和传统的捷克人和波兰人⑩在盟国对德国实施的“再教育”过程中,无疑,教育是最重要的“再教育”的手段, 但是,“再教育”绝非仅局限于教育领域。
教育下一代固然对德国未来的发展极为重要 ,但对那些经过和成长在纳粹时代的受害者来说,则更需“再教育”和重新塑造因此 ,“再教育”实际上涵盖了整个文教体系其具体做法就是通过改革纳粹德国的教育体 制、加强学术交流和学校访问、开设图书馆和新闻中心、控制出版业和新闻媒体的宣传 以及电影的发行放映等措施,大力宣传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培植民主的观念 从占领之初到1955年德国完全恢复主权为止,盟国对德国的“再教育”大致可分为三个 阶段1.从占领之初到1947年6月管委会54号指令的颁布,这是盟国对德国的文教体制全面控 制的时期盟国对教育领域的目标体现在波茨坦决议中,签约国保证:“对德国的教育必须实行 监督,以彻底消除纳粹和军国主义的理论,并使民主思想的发展成为可能”鉴于教育 体制受纳粹主义的毒害最深,盟国首先对教育领域进行了非纳粹化,暂时关闭了所有教 育机构和学校,对教育领域实行彻底的管理和控制,对原有教师进行清洗英占区有11 567名教师被逮捕、解雇或不予聘用在审查期间有14530人失业,法国清洗了75%的教 师,(11)美占区则解雇了2/3的教师(12)与此同时,盟国也开始重建德国的教育。
在当时的恶劣环境下,从事该项工作十分困 难首先是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校舍不是在战争中被摧毁,就是在战后被征用了,教 学仪器和设备奇缺;其次是人力资源匮乏,在经过了最初的非纳粹化后,幸存下来可以 留任的教师,不是在纳粹强迫加入教师联盟之前就已退休的遗老,就是未经多少专门训 练的年轻教辅人员当美占区1945年10月1日小学复学时,110万小学生仅有12849名教 师,大约一个教师要教导87个学生1946年5月1日中学复学,402所中学169143名学生 仅有5349名教师,短缺2584名教师13)在英占区,每班学生的平均人数也达到70个 (14)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没有合适的教材,纳粹时期的教科书无不充斥着种族主义 、生存空间论和军国主义的论调,(15)而魏玛时期的教科书也多不适用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盟国为恢复学校的正常运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按照管委 会的指示,1945年10月1日西占区的小学开始复课,到1946年夏季中学也如期开课,部 分高等学校也于1945/1946年冬季恢复了教学到1945年底,英占区已有11250所小学开 学,学生人数达250万,到1946年9月,达到310万美占区1945年有5821所小学,后增 加到9756所。
到1947年,法占区入学儿童也已达90万16)在培养教师方面,英、美仿 照魏玛时期普鲁士邦教育学院的形式,而法国则依照法国的师范学院模式建立起了16所 学校,训练了一批既有学术能力、同时又对民主持积极态度的教师在编写教材方面, 英占区设立了负责编印教材的德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并于1945年12月开始工作,法占区 则引进瑞士、卢森堡以及法国的教材,美占区设立“教科书和课程中心”来研究和编辑 出版教材到1947年,法国为本占区的90万儿童印发了630万册课本,英国则为350万儿 童印制了1250万份教材,而美占区为300万儿童印发了300万份教材17)在这一阶段里,美、英在教育事业中只注重了教学内容和教育目的,并未提到要进行 结构改革;只是集中力量为恢复学校的教育创造外部条件,而不是试图实行新型学校 1946年,它们先后将教育权移交给了州政府,而各州的教育事业也基本上是按照魏玛共 和国的教育制度和改革倾向来重建的相对而言,法国更注重教育的作用,强调灌输法 国文化的影响它们最先在德国的教育中采用了全新的教材继巴登的弗赖堡大学和符 腾堡的蒂宾根大学后,法国人又在美因茨重新开办了一所长期关闭的全新的大学,该学 校集中了一流的教学人员。
在开学仪式上,法占区教育局领导人雷蒙·施密特兰提醒全 体教职员和学生;自由是大学生活的基础,自由不仅要植根于人的意识当中,而且还要 在人们的观点中起到效果,并自由地表达出来18)美因茨大学成为德国大学的一个样 板法国军政府也对这一切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并鼓励建立一些青年组织以取代纳粹青 年组织文化宣传领域也是受纳粹毒害最深的一个领域希特勒早就意识到了传播媒介对灌输 纳粹主义的重要性,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宣传体系,并充分利用了现代传播工具来控制和 支配人民为清除纳粹的影响,盟国军政府宣布封闭德国所有新闻和文化媒体,如新闻 、出版、广播、电影院、图书馆甚至音乐电台,禁止出售、转让或以其他方式传播纳粹 书刊在此基础上,允许德国人申请开业执照,盟国则对其实行严格的审查在所有媒体中,报刊和广播在“再教育”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经过严格的审查, 到1945年底,美占区已批准出版23种报纸,总发行量达到317万份英国稍缓慢一些, 但到1946年仲夏,也已批准了35种报纸(19)为提供官方新闻,美、英还建立了通讯社 以及广播电台这一阶段由盟军控制的大众媒体主要目的是揭露纳粹的暴行,竭力劝说 德国人应当为此承担共同责任。
心理战争部的罗伯特·麦克拉尔就指示,美国的新闻政 策就是要使德国人对集中营感到。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