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doc
6页1.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时期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梦想,是以“经过人民的想象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自己”神话平时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意义平时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说,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改革社会的梦想中国在远古时代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在中国古典文件中,除了《山海经》等书中记录神话比较集中外,其他则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种书中,经常可是片断,有故事情节的不多2.《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留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相同时代的巫觋xi、方士依照当时流传的资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拥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全书共分山经五卷、外国经四卷、国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等方面的资料神话“鲧(gun)禹治水”、“夸父每天”、“精卫填海”等就保留在《山海经》中3.神话历史化: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作是历史传说,平时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看作史实对待,组成了一些空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
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这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之所以消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神话历史化的方法主若是删削和改造在我国,神话的历史化在春秋初期就已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弘扬了这一传统,提出“不语怪力乱神”4.《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还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体在公元前6世纪作品内容十分宽泛,深刻反响了殷周时期特别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色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无论是在形式题材、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5.笙诗:又称“六笙诗”,是《诗经雅》中《南陔(gai)》、《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诗的合称据《仪礼》记录,这六篇诗用笙演奏,所以而得名自汉代以来这六篇诗都有目无辞,《诗经》三百零五篇不将其计算在内6.二雅:“雅”是“正”的意思,是“朝廷正乐”,《诗经》中包括《小雅》和《大雅》,故又称“二雅”,共105篇。
大、小雅当是音乐上的划分,《大雅》3l篇,大多数作于西周初期,《小雅》74篇,大多数作于西周末期这些作品的产地是西周王畿(ji)地区,《大雅》的作者,主若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基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小雅》中有少量民歌7.风、雅、颂:《诗经》所收录的都是从前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相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指音乐曲调,国风即不相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土乐《诗经》有十五国风.大多数是民歌雅”即正,是指周代京都地区的雅正之乐雅”分为大雅、小雅,大雅3l篇,小雅74篇,“雅”诗多数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一些民歌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乐曲,音乐较舒缓,“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8.赋、比、兴: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素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相关的事物平庸无奇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感情,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感情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经常交相使用,共同创立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的感情朱熹《诗集传》解谈谈:“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既是《诗经》艺术特色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9.六义说:是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六义”说源自《毛诗序》,《毛诗序》因承《周礼》“六诗”说,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六诗”,即风、雅、颂、赋、比、兴,源于《周礼》中的一段话《毛诗序》中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日赋,三日比,四日兴,五曰雅,六日颂其分法与《周礼》相同,可是把“六诗”叫做“六义”风、雅、颂”是指《诗经》按音乐性质的不相同,分为风、雅、颂三类赋、比、兴”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10.高雅:是拥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诗歌创作原则,确立在《诗经》时高雅”不是指“高雅”体裁,而是指表现在《诗经》“风”、“雅”中的艺术创作精神.即诗歌创作的崇高意义和严肃性《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诚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辈概括为“高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辈诗人的创作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色,建安诗人的大方之音,都是这类精神的直接继承后辈诗人经常提议“高雅”精神,来进行文学改革它引导后辈文人在感情抒发上追求一个健康向上的正确的人生看法,培养优异的审美习惯和道德节操11.比兴:《诗经》“六义”中的二义。
比”,一般认为它是《诗经》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即相当于比喻修辞格兴”,朱熹认为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并说“诗之兴多是假他物举起,全不取义”《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辈发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比”、“兴”两义,各家所论虽或重视社会内容,或重视艺术表现,但都将比兴理解为与直接表达描述相对峙的,借比喻、象征等手法对某一特定内容所作的曲拆宛转的表达比兴”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词,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想,或有所寄望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宛转蕴藉、风采无量的艺术特色12.叠咏体:指篇章结构上章节回环复沓、屡次咏唱的民歌体,该体式在《诗经》中的运用特别明显重章复唱是口语文学中常有的样式这同样式的最初形成是为了便于歌唱、记忆和传诵,所以在复唱中不断地使用一个调子甚或是相同的句式,有时只要换一两个词语这也形成了《诗经》篇章结构和语言上的一大特色据统计,这类重章复唱的形式,在《诗经》的305篇中,占了一半以上,并多集中在《国风》、《小雅》部分13.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能够兴,能够观。
能够群,能够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就足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能够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能够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能够令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友善,起到令人团结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能够干预现实,责怪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辈影响极大,成为后辈文学责怪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14.思无邪说:孔子在《论语·为政》篇提出了“思无邪说”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思无邪”的责怪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议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开初不但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亲密的关系所以,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议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强烈,应该成到宛转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按:思无邪,思想纯正坦荡,敢于示人15.情志一致说:情志一致说是《毛诗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看法,文章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讲话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从这里能够看出《毛诗序》是认同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一致的。
情,是感情;志,是理想怀抱,但详尽所指,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看法和看法《毛诗序》重申诗歌“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视志这基本上是继承先秦“诗言志”的看法,但它正确地说了然诗抒情言志的特色,说明对文学实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入了情志一致说对今后文学责怪的影响很大,后辈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讨论多集中在情和志上16.变风、变雅说:是《毛诗序》里提出来的说法,文中说:“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毛诗序》将《风》、《小雅》、《大雅》各分为正、变认为正风、正雅是西周王朝兴旺时期的作品,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时期的作品郑玄《诗谱序》将十五国风中的《周南》、《召南》列为“正风”,其他十三国风均为“变风”,而且认为武王、周公、成王政治清明时期的作品是“正雅”,其他则都是“变雅”这反响了汉代儒家学者将《诗经》作品与社会政治、历史联系起来加以观察、阐释的责怪方法其他,变风、变雅的说法,也表现了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响,也有其积极意义17.四家诗:指汉代传习《诗经》的鲁、齐、韩、毛四家《鲁诗》因鲁人申培而得名;《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则由其教授者毛公而得名。
前三家是今文学家,西汉时皆立于学官,置博士魏晋今后,三家诗先后亡佚毛诗”是古文诗学,较晚出,系私学相传,后流行于东汉魏晋今后,直到现在,通行的《诗经》即为“毛诗”四家诗均在说明中力求宣扬儒家思想,但对诗之解说迥然不相同18.《易经》: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原名《易》、《周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易”字,一说为“简单”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意为以揲蓍(diéshī)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易”前“周”字,一说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说指周遍之易,即研究宽泛的变易法规汉代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说《经》则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yáo)辞而言按: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19.《尚书》: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件汇编,又称《书》尚”的意义是上古,“书”的意义是书写在竹帛上的历史记录,所以“尚书”就是“上古的史册”主要记录商、周两代统治者的一些讲话记录《尚书》书名为汉代今文家所定《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周边,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中的文诰都独立成篇,有完满的结构,文字古奥典雅,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着直接的影响。
20.春秋笔法:《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册,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的鲁国的编年史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指在作品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春秋》是“礼义之大宗”,保护周礼,反对僭越(jiànyuè)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这类倾向行家文中不是用讨论性文辞,而是在史事的简单记述排比中表现出来《春秋》还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比方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等这类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辈史传文学所继承21.《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后辈对此颇多疑义《左传》记事,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在思想内容上,《左传》保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同时,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揭穿了社会改革的趋势在艺术方面,它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满的叙事散文《左传》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