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doc
3页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本次期中考试采用岫岫岩高中试卷,现做考试质量分析如下:一、考试成绩统计:本次期中考试年段最高分86分,;年段平均分45.8分各班之间的差异较大二、考题设计:考试范围为必修1第一、二、三单元考题覆盖面广,重点突出本次考试目的是检测开学以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为下阶段教与学提供有效依据,从而有针对性地根据学情,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与学质量三、存在问题:教师课堂虽对重点,难点花足功夫,细致讲解,重复强调,而且课上检测,课后反馈但课后,由于学生没能自觉及时做好复习,练习巩固,使学生知识消化不良,课本基础知识不熟悉或理解不透甚至混乱,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好适当的识记,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学生考试过程中审题作答存在随意性,考试技巧有待提高等问题,导致知识无法得以有效运用,客观题失误频频;主观题有一部分学生语言表述不规范,要点不突出,逻辑性不强;阅读不认真,有效信息获取不足,概括归纳信息的能力欠缺学生与老师学与教不同步,特别是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考试结果没有预期的好四、今后的改进措施:1、继续抓基础,反复练习。
2、放慢新授课的速度,使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达到更好的效果3、培养学生阅读、概括、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4,考试作业的批改,评讲要及时,应注意审题技巧,答题规范性等问题的指导与训练,对症下药,适当的训练是巩固和理解知识点的必备途径5、加强学法指导:指导笔记6、对个别学生进行试卷的书写指导一、试卷的结构特点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各占50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试题内容覆盖了历史必修二教材全部八个专题的内容,总体难度适中体现历史新课程的理念,重视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考查,代表着高中课改的价值取向,对漳州市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肯定:1、选择题题目简单而不失灵活从在这次选择题的考试结果看,学生的平均得分在36分以上,有小部分学生得满分50分,得分率72%以上,可见选择题难度不大但这次选择题的试题较为灵活,25道选择题有12道是材料型选择题,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材料体现多样性,有图画、古诗、生活场景、图表、宣传画、文学作品等每一道题都要求学生通过分析、思考、知识迁移,再进行判断注重回归教材的知识点的考查,这样的考查特点更为注重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特别是对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的考查。
2、彰显地方特色,贴近生活与现实在选择题第5、12题涉及到漳州地方史,让学生在做题时倍感亲切非选择题的第27题考查的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变化,第三题是开放式问题,贴近生活非选择题的第28题考查了罗斯福新政,让人联想到今天的热点即2008年至今的经济危机第26题和第29题也是热点问题,即中国近代化问题和经济全球化问题,学生都较为熟悉3、突出文明史观,突出能力考查试卷突出了文明史观,比如第26、27、29题考查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碰撞、交汇试卷以能力立意,注重考查主干知识《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说明》中,将能力要求表述为四个层面: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非选择题四道题的每一小道题的解答,都在不同程度上要运用上述的一种或多种能力要求,考查的侧重点是学生的知识迁移、理解、运用、分析等能力有的是要求从图片材料中提炼信息,如第26题第1小问、第27题的第1小问、第29题第3小问有的是要求从文字材料中提炼信息,如第26题第2小问,第27题的第2小问、第28题第1小问、第29题第2小问在设问时结合材料与教材中产生,在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时显得较为灵活,注重了多层次、多角度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4、在开放性的问题中突出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非选择题的四道大题的最后一问都是开放性的问题,大部分学生的回答都较好,基本上可以得一半以上的分数在考查时凸显了历史的情感教育功能,有助于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提高其价值判断能力二、学生答题优点与不足之处1、优点之处:(1)选择题得分率高,有小部分学生的选择题得满分50分非选择题的准确率也较高,总分平均分45.8分2)开放性的问题回答较好3)回归教材知识点的回忆准确率高4)大部分学生的文字书写规范、工整2、不足之处:(1)错别字现象还有这在各个小题的回答中均能看到一些错别字2)部分学生因审题失误导致失分特别表现在第26题第1小问的回答中没有看到“分别”一词,回答时笼统不清,也没有表达出图片之间的关系第27题第2小问的原因分析,学生分析原因时脱离题目第28题第2、3小问回答时没有正确理解题意,没在回归教材的知识点学生失分较为严重的是不能回答“胡佛政府无力扭转和人民不满情绪高涨”,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没有表述出来3)部分学生从图片、文字材料中提炼信息的能力不足,方法没在把握比如第26题第1、2小问,第27题第1、2小问,在第28题第1、2小问,有的学生不能正确地提炼信息。
4)部分学生的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不足,历史概念的表述不清比如第26题第1小问的三个概念:外国资本主义、洋务企业、民族企业的表述不清楚第26题第2小问,有一部分学生提到“官僚资本主义”,第27题第1小问的技术变化得分较差,没在理解“技术”这一概念第28题第1小问的三个历史概念表述不清5)历史辨证思维能力不足比如第26题第3小问,没有辨证认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回答时大部分学生只说出“受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束缚,发展艰难而曲折”,大部分学生在第27题第3小问的回答中没有想到新式交通工具的负面影响小部分学生在第29题第3小问的回答中不能运用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并且没有体现“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回答时没有通过具体实例说明论证史论三、试题对高一备课组的教学启示1、强化集体教研,发挥集体智慧认真研究福建省高中历史教学要求,注意对历史教材的整合,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做到资源共享2、倡导教学新理念,以学生为本,注重师生互动从试卷体现出的通过提供多元材料、创设问题情景的考查特点看,注重“证据意识”、“过程方法”、“分析探究”,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阐释、探究问题的能力显然是新课程高考的价值取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史料教学,加强对具体历史材料的讲解、分析、讨论,不要随意下结论、给定义,坚持“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史学研究基本原则,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避免死记硬背教材知识和“押题押宝”的极端教学行为,加强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引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审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 3、注重用文明史观整合教材,同时注意历史的时序性和整体性试卷突出用文明史观来看待历史现象,体现了引导学生从人类文明的角度来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考查学生对人类文明演进的道路、方式和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经验、教训和认识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观察问题,用发展的眼光认识世界,更好地掌握中学历史教学的主题和主线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在现在专题式的历史教学中更要关注的是加强历史的时序性和整体性,这是新课程受所规定的模块与专题的制约,存在难以反映历史全貌的缺憾从这次答题情况来看如第29题的第1小问中,有部分学生对三个重大历史事件不能把握清楚。
4、加强对历史主干知识和历史概念的把握,确实落实三维目标本份试卷是以能力立意,注重对历史主干知识和历史概念的考查,也强调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对我们今后的历史教学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三维目标的指导下优化教学设计,在互动式教学中强化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记忆,在分析探讨问题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与把握,在史实的认识中学会“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增强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5、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试卷体现了对地方史的考查、贴近生活与现实的特点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将历史学科知识与社会现实、热点问题的有机联系,落实“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学科功能6、加强答题规范化的训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