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茶文化调研(一).doc
16页唐代的茶文化调研 浅谈唐代的茶文化 摘要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祥地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饮用的茶叶、所种的茶种以及品饮方法、茶事礼仪都是直接或间接由中国传播出去的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国力最强盛、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时代,作为当时一个世界性的大国,唐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远远超出国界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随而出现高潮,并且独具特色,空前繁荣,因而史称“茶兴于唐” 关键词:唐代茶茶文化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和制作茶叶的国家早在西周初年,西南地区的巴族人民就已经在园圃中种茶了,还将茶作为贡品献给中原王朝后来,茶叶生产推广到长江流域唐朝时期,饮茶之风盛行,从南方传到北方,又从中原传往塞外 唐朝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辉煌时期,鼎盛一时国家的统 一、交通的发达以及南北文化交流的密切,都为茶叶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条件伴随着饮茶高潮,带动了茶业和茶文化的空前繁荣。
唐朝茶文化的兴盛,具体体现在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竹,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文人雅士,无论是僧侣道士,还是普通百姓,都曾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饮茶这一生活艺术活动中来,也正是由于有了文人雅士的参与,才使得饮茶能够超越生活必须品的范畴而进入一种高尚的文化境界,从而实现了从单纯满足口腹之欲到精神愉悦的飞跃,从此,茶文化这样一枝深深植根于民族心理之中的艺术奇葩,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绽放得更加鲜艳夺目,散发出无比诱人的芬芳 唐朝,具体说是唐代中期以后,在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是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或“盛于唐”在唐一代,荼去一划,始有茶字;陆羽作经,才出现茶学;茶始收税,才建立茶政;茶始销边,才开始有边茶的生产和贸易一句话,直到这时,茶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中,才真正成为一种显著的生产事业和文化 安史之乱后,唐政府面临着沉重的财政负担和政治危机,“州县多为藩镇所据,贡赋不入,朝廷府库耗竭”④为了解决迫切的军费问题,唐政府采取的办法之一就是征收茶税,充当国用这种政府行为不但体现了唐朝茶业经济在整个国家经济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茶业的社会经济意义。
而这也说明民众对茶的强大消费能力,可以说奠定了茶叶消费习俗的物质基础 唐代宫廷贡茶政策的实施在茶叶消费习俗的文化提升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茶叶的采摘时间,采摘程序,以及与由此衍生的各种习俗活动,更深层次提升了茶叶消费的精神内涵,唐代贡茶制度的推行是茶以物化形式转向精神化因素的重要依据凡是贡茶都以早摘、早加工为贵初时规定进贡茶叶的时间为冬季由于茶叶一般产于春季,而且品质比较优良,后来唐政府就把春季定为进贡贡茶的时间湖州顾渚紫笋和常州阳羡茶作为贡茶开始于肃宗和代宗陆羽有诗云:“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发芽”朝廷为了保证阳羡茶的来源,特派茶史太监赴唐贡山及顾渚茶山设“茶舍”和“贡茶院”,专管贡茶的采制、品鉴和进献新茶出来后,要赶快到山里采摘,必须在十日之内,快马加鞭,昼夜兼程,于清明节前贡到因为“清明茶宴”是宫廷清明节举行的最大的宴请活动,参加人员不仅有王公大臣,皇亲贵戚,还有外邦使者等每年宫廷举办规模盛大的清明茶宴,主要是显示朝廷附近怀远、和谐万邦的政治气度每年清明之前至谷雨之间,湖、常二州的地方长官奉诏进山修茶时,还要带上眷属、侍从、乐工、歌伎等人,到茶山举行盛大的“茶山境会”。
同时还邀请临近州县的地方长官、乡宦名绅为宾客前来茶山助兴,在“境会”上品茗斗茶,饮酒赋诗,且歌且舞,鼓乐喧天杜牧在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在湖州刺史任内奉诏修茶时,对茶山盛会也进行了描绘:舞袖岚侵润,歌声谷答回„„好是全家到,兼为奉诏来26) 唐代为帝王采制用以祭祖的贡品茶时,地方官员还要选择吉日,沐浴礼拜,朝服登山,举行隆重的开园仪式,然后才能采制贡品如李吉甫在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撰写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了采制“蒙顶茶”的情景: 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每年于清明节前,名山县令择吉日,沐浴礼拜,朝服登山,请山上寺院的和尚主持开园仪式,在焚香拜山后,在“皇茶园”中采茶叶三百六十片(合夏历全年之天数),炒制成茶,存入两个基银瓶,贡送京都,供帝王祭祖之用;同时,在蒙山上清峰、甘露峰、玉女峰、井泉 峰、菱角峰摘“凡种”茶叶,揉成茶团名“颗子茶”,贮于十八只银瓶内,陪贡入京,称作“陪茶” 民间茶礼俗对唐代宫廷贡茶礼仪的传承是十分巨大的茶被列为“荐新”礼俗的祭品之一,最早就是出现于唐代唐代皮日休《包山祠》记载了唐代乡村以茶祭祀的礼俗,“村祭足茗粣,水奠多桃浆。
茶祭的礼俗一直流传至今正式茶宴的名称出现在唐朝诗人吕温的《三月三日茶宴序》中唐时最为风行的分茶也是由宫廷贡茶礼俗而来,士大夫把皇帝赏赐的贡茶分赠给亲朋好友,一般称为“分茶”,也有称“赠茶”、“赐茶”、“分甘”的 唐朝禁酒令的颁行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唐朝茶叶的生产和消费茶,作为一种酒的代替品而盛行于民间里坊同时,唐代城市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交通十分发达,从京城长安、洛阳到四川、山东、河北等地的大中城市,都有频繁的商业往来商人在外经商、交往,要住宿、要谈生意、要解渴、吃饭为适应这种需要,开店铺煎茶卖茶,自是必然同时,城市经济的繁荣,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城市居民阶级他们既不是经常调换岗位的文人官吏与士卒兵丁,也不是完全老死乡里的农民,而是活跃在各城镇的商人、工匠、挑夫、贩夫,以及为城镇上层服务的各色人员这些人,较之乡民见识广,而比上层社会则更重人情、友谊他们生活在城市中,比邻而居,街市相见,却又不似乡间以血缘、族亲为纽带但活跃的居民阶层却又需要彼此沟通茶文化的出现,沟通人际关系便是其重要的功能之一于是,茶馆文化便应运而生了 较早明确的关于茶肆记载的是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约作于八世纪末)。
该书卷6《饮茶》一节提到,自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泰山灵岩寺僧学禅不能夜寐而饮茶以来,寺僧“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矮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33)另外,《旧唐书•王涯传》记载王涯仓惶出走,“至永昌里茶肆,为禁兵所擒”(34)《太平广记》卷341《韦浦》条记韦浦“俄而憩于茶肆”(35),都证明唐代已有茶肆 唐朝时,不但城市有茶肆,乡村也有茶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唐会昌四年(公元844年)六月九日,日本僧人圆仁在郑州“见辛长史走马赶来,三对行官遇道走来,遂于土店里任吃茶”(36)这个“土店”,很可能就是老百姓在交通要道旁开设的比较简陋但可供饭食、茶水的小店唐代长安外郭城有茶肆,城外有茶坊扬州海陵如皋镇也有茶店此外,民间还有茶亭、茶棚、茶房、茶轩和茶社等设施,供自己和众人饮用 唐代茶肆中敬奉偶像也具有一定的精神意义卖茶者将烧制的陆羽陶像放在煎茶的炉灶上和茶具间,奉陆羽为茶神《新唐书•陆羽传》载:“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37)《大唐传载》也说:“今鬻茶之家,陶其像置锡器之间,云:宜茶足利,„„今为鸿渐(即陆羽)形者,因目为茶神,有交易则茶祭之,无则釜汤沃之。
38)直到近现代,一些茶铺的炉灶上仍供陆羽神像 唐代茶馆虽不能说很普及、很完善,多是与旅舍、饭店相结合,未完全独立,但也初具规模,为两宋茶馆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唐代后期,茶不但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和嗜好之物,甚至到了无异于米盐的地位具有经济眼光的商人在城市中开设各种店肆来满足这种市场需求正是由于茶在唐代社会生活中所独具的大众性,“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39)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第一座高峰茶圣陆羽所撰的世界第一部茶书,享誉全球的《茶经》问世,构筑了一个气度恢宏、体系完备的茶文化体系陆羽以其精湛的茶艺,科学的概括,丰富的理论思维,极大地推动了茶饮风习的普及和饮茶艺术化过程,使唐代成为一个茶文化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陆羽将唐代的煮茶技艺总结为:“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茶经•六之饮》),就是茶叶采造、鉴别、茶具、用火、用水、炙茶、碾末、煮茶、饮用等九个方面唐代盛行煮茶法,据《茶经•五之煮》记载是先将茶饼放在炭火上烘炙,两面都要烘到起小泡如蛤蟆背状,然后趁热用纸囊包起来,不让精华之气散失等茶饼冷却后将它碾磨成茶末,再筛成茶粉。
等水烧到冒起如鱼眼大小的水珠同时微微发出声响,称为一沸,要放点食盐进去调味等水烧到锅边如涌泉连珠时为二沸,先舀出一瓢滚水备用,再用竹笑环击汤心,然后将茶粉从中间倒下去过一会儿锅里的水翻滚为三沸,将就刚才舀出的那瓢水倒下去,此时锅里的茶汤会产生美丽的泡沫,称为“汤华”这时茶汤就算煮好,分别舀人茶碗中敬奉宾客 陆羽提倡的这套煮茶程序是炙茶、碾茶、罗(筛)茶、烧水、一沸时加盐、二沸时舀水、环击汤心、倒人茶粉、三沸点水、分茶人碗、敬奉宾客整套程序是相当完整的,其技术要求也是颇为明确、具体 陆羽特别重视煮茶时要培育出美丽的“沫饽”称之为“汤之华”,华者花也指的是茶汤表面上浮泛的一层细密均匀的白色泡沫 唐代茶肆中敬奉偶像也具有一定的精神意义卖茶者将烧制的陆羽陶像放在煎茶的炉灶上和茶具间,奉陆羽为茶神《新唐书•陆羽传》载:“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37)《大唐传载》也说:“今鬻茶之家,陶其像置锡器之间,云:宜茶足利,„„今为鸿渐(即陆羽)形者,因目为茶神,有交易则茶祭之,无则釜汤沃之38)直到近现代,一些茶铺的炉灶上仍供陆羽神像 不过,在唐代茶艺发展进程中,除了陆羽等人之外还有一位茶人的贡献值得注意,这就是临淮县(今江苏洪泽县西)的常伯熊。
据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6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为请之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啜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之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人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茶博士 然而,唐代“茶道大行”,除茶圣陆羽其功不朽外,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推波助澜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作为最有文化、最有艺术品味的群体,文人士大夫阶层把饮茶视为一种能够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表现自我的艺术活动,不断地雅化茶事,从而形成了以“品”为主体的饮茶艺术士人相聚,必以烹茶,品茗清谈;迎宾待客,则举行茶宴、茶会、茶集,吟诗联句,其乐无穷;朋友之间,还时常不远千里,寄赠佳茗,共同品尝大好茶味许多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嗜茶成癖,乐此不疲在上层人士中,宰相李德裕、吏部尚书颜真卿、兵部员外郎李约、湖州剌史李季卿等,皆是酷爱饮茶之人在诗人当中,醉心于茶事,有茶诗传世者,约有百馀人。
其中如李白、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杜牧、刘禹锡、柳宗元、温庭筠等大诗人,皆有饮茶之佳作传世尤其是诗人卢仝的一曲脍炙人口《饮茶歌》,用夸张的手法,把饮茶的感觉描绘得淋漓尽致,堪称千古绝唱,对饮茶风习的普及推广,起到了引导和推动作用 自唐代起,文人开始历史地担当起饮茶的主角,著名的文人雅士、达官贵人几乎没有不嗜茶者进入大唐盛世,茶圣陆羽所倡导的艺术品饮风习,风靡一时,在文人士。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