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寄畅园资料.docx

19页
  • 卖家[上传人]:天****步
  • 文档编号:261966069
  • 上传时间:2022-03-0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0.59KB
  • / 1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寄畅园资料 篇一:寄畅园杂谈 寄畅园杂谈 202230410235 今夏,和同学结伴到苏杭一带游园无锡邻近苏州,康乾盛世两帝14次临幸,自然不成不逛寄畅园苏州园林逛多了,总觉得山林意趣缺乏,若说沧浪亭有山林意趣,那么寄畅园的山林意趣更是苏州园林之“糯”所无法企及行前zy老师曾与我们谈及寄畅园,将她比作“老人”;史上最大煞风景者乾隆认为“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曾赋“轻棹沼寻曲水湾,秦园寄畅暂偷闲,无多台榭乔柯古,不尽烟霞飞瀑潺”等诗句虽历史不如沧浪亭长久,其苍古之情并无二致 说寄畅园苍古,得说寄畅园历史在wzt同学的推举下,我正在读《明代江南园林研究》读书过程中,我逐步熟悉到我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直接熟悉来自现存的园林,而现存之园林大多只能反映清或是清末时的状态学界已有的一些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突出对于晚清园林的理解,并没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明代江南园林研究》顾凯认为这其实是一种黑格尔式的线性进展观:将现存园林作为最晚一个阶段的产物,可以作为最正确代表1】在当代新的学术思潮已不认可这种历史观,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也需要突破习见的整体化、静态化、简朴化的熟悉方式。

      2】 那么,我们对一个园子的赏析,也务必深入到园林史的研究中,在特定的时空中考察其变化 1沿革 1.1凤谷行窝 明正德年间,秦金以惠山寺僧舍沤寓房建别业“凤谷行窝”凤谷行窝名称的由来, 通常认为秦金号凤山, 凤谷表示园的归属,,惠山又称九龙山龙山配凤谷,自然合宜;行窝那么是自谦之词,指园子风格简简朴淡3】明代中后期别墅园林盛行,成书于明末的《园冶》对山林地的评价明显高于城市地,“园林惟山林最胜”,而凤谷行窝无疑处于自然风光美好的山林地 这处基址位于惠山寺北,乔木参天、虬 枝拂地正统十年(1445年),惠山寺遭火灾,巡抚周忱认为是寺左地势平缓,左缺青龙所致,于是用烧毁的瓦石堆筑了一座护山,这就是寄畅园西部假山的前身青龙属木,墩上种树是题内应有之义,所以几十年后秦金筑凤谷行窝 时,已是“乔松古木合围者以数百计”【4】又因在惠山脚下,引二泉之水入园也是少不了的在这样一处林木葱郁、地势起伏、溪涧萦绕的基址上,秦金只须因形就势,略作拾掇,简朴地点缀些亭桥即可 秦金逝世后,园子转给了同宗的秦翰、秦梁父子,父子两人对行窝做了确定的改筑秦金时还只是开涧、听泉,到秦翰时开头凿池聚水,即后来锦汇漪的前身。

      广栽修竹,到秦耀时已经蔚然成景另外还在园后案墩筑为假山,在明代以石为山的假山营造方式照旧大量可见,此时期寄畅园主要关注石头自身形态,借以象征真山,无疑为白居易“聚拳石为山”的遗风,后来此法走入末流 1.2寄畅山水荫 明万历26年至27年,第三代园主秦耀对园子举行大规模改建,借王羲之“寄畅山水荫”诗句意,更名为“寄畅园”,并请王穉登作园志《寄畅园记》,宋懋晋绘制《寄畅园五十景图》 王穉登在《寄畅园记》记述了园林的概貌,园门设在东墙,(周维权先生解读貌似有误此时期园门在北墙)入门西折东为另一扉“清响”,此处多种竹子出扉门便是水池“锦汇漪”,水源来自惠山泉由“清响”经过一段廊子到达“知鱼槛”,此后处折而南为“郁盘”,有廊连接于“先月榭”,廊的尽端为书斋“霞蔚”往南便是三层的‘凌虚阁’高出林梢,可俯瞰全园之景再折而西,跨涧过桥登假山上的“卧云堂”,旁有小楼“邻梵”,登之可数寺中游人循径往西北为“含贞斋”,阶下一古松出含贞斋循山径至“鹤景”和“栖元堂”,堂前层石为台,种牡丹数十本往北进入山涧,涧水流入锦汇漪经过跨越锦汇漪北端的七星桥,到达“涵碧亭”亭之西侧为“环翠楼”,登楼南望“那么园之高台曲榭、长廊复屋、美石嘉树,径迷花亭醉月者,靡不呈祥献秀,泄秘露奇,历历在掌”。

      5】《五十景图》和《寄畅园记》正好率领游人游赏了一遍 王穉登总结该园特色在于水泉之胜,“秦公之园,得泉多而取泉又工,故其遂出诸园之上从五十景图中我们切实也可以看到泉水流经曲涧,结果形成“飞泉”,汇入“锦汇漪”一派山环水绕的景象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土山上置奇石的做法,可见以石为山的营造方式,在明后期还在延续 后来秦燿逝世,园分两房四子,遂分裂 图1-1秦燿寄畅园复原想象图,《不朽的林泉》,页 205 图1-2“飞瀑”,宋懋晋《寄畅园五十景图》 1.3山色溪光 清康熙初年,秦燿曾孙秦德藻,又将园子并归,聘造园名家张南垣之侄张轼对园子用心改造,奠定格局,风景益胜寄畅园今存山水景观,掇石艺术、八音涧、七星桥、美人石等, 主要为该阶段遗存6】“山色溪光,”为康熙所题,可以此御题体会园子要义 此时寄畅园面貌已经同王穉登所见的明代格局很不一样:全园面积减小,“锦汇漪”在,但面积已大为缩小;差异最大的是“锦汇漪”西部,以山景成为园中的重要景致7】张南垣以叠山著称,张轼对寄畅园的改造也主要表达在山体上他将山体挖开,辟出一条深谷,并将泉水引至谷底,使假山有了层次。

      另外,张轼还一些建筑的位置挪到园东,使园林布局更加洗练,并于园外环境统一:园门由北面改到东面,横跨水面的“知鱼槛”、池中的“涵碧亭”、池西的长廊全部移到池东岸,“宛转桥”改为七星桥,联系园东、北面的交通;无锡县城位于寄畅园东,面向山林背向城市,向西经由水池过渡到园内假山,结果延续至园外真山,形成城市人间到自然山水的有机过渡8】 图1-3, 南巡盛典,清 1.4古园今昔 史上名园常遇到朝代更迭、或是园主家道中落等理由而难以为继寄畅园建园400余年至今而不易二姓简直可以说是奇迹近代寄畅园遭遇战役破坏,秦家所作的修复为历史名园保存了根本框架1954年惠山横街拓建,寄畅园东南边界向西缩进3~7米不等,但将贞节祠和秉礼堂划入寄畅园内,因此新辟了南入口虽说寄畅园四百多年来到现在,园子格局、丘壑尽变,但延山引水、古树参天的苍古廓落之境无异,这不得不提秦氏家族对园林的经营,还有复园者李正教授的匠心 1980年始,李正教授主持寄畅园的修复工作,先后重建“邻梵楼”、“梅亭”,翻建“嘉树堂”,和东南部的修复工作李正教授崇敬历史,结合现状,科学考证,修旧如旧,使一代名园终究以其鼎盛时期面貌示人。

      李正教授定1771年《南巡盛典》之《寄畅园图》定位 园林修复蓝本理由有三:一、鉴于在康乾时期,因两帝临幸,园主对园林不断丰富提高,园景益臻完备二、为与谐趣园南北对照三、寄畅园今存格局大体为清康乾时期,与明代格局已很不一样,且明时寄畅园面积比现状大,难以明时为蓝本复原 图1-4,寄畅园现状平面图,引自《造园意匠》 2延山引水 陈从周先生云:“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串,全园生动” 【9】,这不正是寄畅园的写照吗?寄畅园可谓“延山引水”之极那么,其妙在“利用地形,巧于结合外因,冶内外于一炉,纳千里于咫尺,能突破有限空间,以少胜多,小中见大10】寄畅园背山临水,与寺为邻,右接锡山,后倚惠山,可见寄畅园的选址是特别告成的,前文也有论述到,今西部山林景观,大体为秦金营建凤谷行窝之前惠山寺堆筑了一座护山,理应说今所见的“延山引水”的格局,不得不提秦金相地得宜 2.1延山 2.1.1“惠山”,“锡山”孰借? 回到相地选址的问题,寄畅园周边的区域有惠山和锡山,寄畅园在水平位置上与惠山、锡山距离相约,均是可借之景,为什么偏要选择“枕惠山,观锡山”的因借模式?我尝试作一些揣测:一、为更好地借两山之景,秦金选择在两山之间建园。

      二、两山之间,惠山山麓有惠山寺,明代山林别墅流行与寺庙为邻,因此选择在惠山寺北建园三、惠山是主峰,锡 篇二:历史名园赏识——寄畅园 历史名园赏识——寄畅园 寄畅园又名秦园,位于惠山横街(原名“秦园街”,1954年拓宽后该现名),毗邻惠山寺,面积15亩明正德年间(1506—1520),北宋出名词人秦观的后裔、弘治六年进士秦金,购惠山寺僧舍“沤寓房”,改作别业,名“凤骨行窝”园中多古木,后倚一墩该墩为江南巡抚周忱为改善惠山寺风水,堆叠于正统十年(1445)园成之时,秦金作诗道:“名山投老住,卜筑有行窝曲涧盘幽石,长松育碧萝峰高看鸟渡,径僻少人过清梦泉声里,何缘听玉珂》”秦金逝世后,园子转给族孙秦梁,由其父秦瀚,于嘉靖三十九年(1506)之夏,“葺园池于惠山之麓”,园名亦称“凤骨山庄” 园景布局以山池为中心,假山依惠山东麓山脉作余脉状;又构曲涧,引“二泉”水流注其中,潺潺有声,园内大树参天,竹影婆婆,苍凉廓落,古朴清幽,经高明的借景,高明的叠石,精致的山水,洗练的建筑,在江南园林中别具一各,属山麓别墅园林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养护单位. 寄畅园,无疑是无锡一大名园。

      假设从明称“五部尚书”的秦金开头建其雏形——“凤谷行窝”算起,至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了500年来,寄畅园随着秦氏家族的兴衰,时建时毁、时荣时废、时分时合,历尽沧桑变故其情节的跌宕起伏,悲欢离合令人唏嘘,其中的传闻也让人回味 秦金的“凤谷行窝”规模不大,主要作个人的休憩之用,他的《成斋》诗云:“小结吾庐阅岁毕”,也就是说“凤谷行窝”只一年就建成了他死后,园归其侄儿秦瀚及子秦梁他们父子俩对该园也作过一番修建此后园又转至秦梁的侄儿秦耀的手中秦耀(1544-1604)字道明,号舜峰,二十七岁中进士,跨入仕途四十七岁上以巡抚身份到楚地视察,正逢当地大旱秦耀当机立断,开仓赈灾,使数十万人获救这件好事却被政敌利用,诬告秦耀贪污一万五千两库银,被打入了牢狱家人用巨款将他赎出,48岁时满怀冤屈回到无锡在这种情形下,他只好寄情于山水园林,倾注全部精力和才智,改造“凤谷行窝”通过几年的惨淡经营,在园中构列了20景,并依据王羲之的诗句:“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将园改名为“寄畅园”寄畅”两字明确地表达了秦耀想借园林忘却仕途挫折的心理 秦耀死后,将寄畅园作为家产分给他的几个儿子他虽在遗嘱中写明要保持寄畅园的完整统一,但儿子们没有照他的意思办,结果一个园分成四块,一代名园差点断送。

      这种局面从明末延续到清初,到秦耀的曾孙秦德藻手中才得以变更秦德藻(1617-1701)字以新,号海翁他本人没有做官,但六个儿子,二十四个孙子中,十人进了翰林,所以他有才能统一寄畅园,并进一步加以修缮 为此,他请了当时最著名望的造园高手张涟、张鉽叔侄,他们进一步发挥了寄畅园借景的特色,用心布置园中的一草一木,使锡山、惠山看起来跟园中的风景浑然一体他们还擅长叠石引水,在园中增加了八音涧、七星桥、九狮台等出名景点,此后“由是兹园之名大喧,传大江南北四方骚人、韵士过梁溪者,必辍棹往游,徘徊题咏而不忍去清秦国璋《寄畅园诗文录》) 而清代时,康熙和乾隆在位时各有六次南巡,每次都驾幸寄畅园,有时甚至往复都在寄畅园落脚他们在寄畅园留下了好多题咏和匾额,给秦氏带来无上殊荣 传闻康熙南巡时,对园中古木蓊郁,茂密幽深更加赞美秦德藻的二儿子秦松期向康熙 介绍说,他的太祖父舜峰公秦耀建园时,曾亲自移栽了大量名木佳树,所以园中的树都在百年以上康熙察觉有株香樟树更加粗大,枝高叶茂,虬枝屈曲,苍颜古貌,而且枝枝叶叶都散发着樟树特有的香味秦松期报告他说:“此系惠山寺古物,已有上千年历史了康熙在树旁流连了一会,刚要离开时,突然一阵风吹来,树叶飒飒作响,似泣似诉,如怨如恨。

      康熙心中一凛,觉得特别古怪接着,康熙到卧云堂休息下面的官员随从,回避的回避,肃立的肃立康熙坐在堂上,神思恍惚,猛然望见古樟像长了脚似。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