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两晋南北朝陶瓷课件.ppt
20页成熟沉静之美:三国两晋南北朝陶瓷,东汉末年青瓷在越窑烧制成功,以后的几百年中,越窑青瓷是中国制瓷业的主流 这一时期瓷器发展的特点,可以作这样的概括:从发展的地域而言,是由南而北,从瓷器的种类而言,是由青而白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大乱的时期,相对 来说江南政局稳定,从而瓷业生产得到 了充分发展浙中的婺州窑,浙南的瓯窑都已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与越窑齐名除越窑外,江西、江苏、福建、四川、湖南都有规模可观的制瓷业4世纪末,鲜卑族势力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北魏政权,使北方制瓷业得以崛起山东等地烧出了简朴实用的青瓷,稍后又制成了白瓷和黑瓷,为隋唐五代北方瓷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江南春早,浙江是我国瓷器重要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区之一,早在东汉晚期,上虞、宁波、慈溪和永嘉等地已开始生产成熟的瓷器早期的窑有越窑、瓯窑,婺州窑和德清窑,并初步形成各有区域特点的瓷业系统其中以早期越窑的发展最快,窑场数量多,分布广,产品质量高,影响及于周边地区,成为这一时期瓷业发展的龙头越 窑,“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当时越窑的主要窑场分布于上虞、绍兴一带,唐代属越州,故名“越” 亦称“越州窑”但“越窑”的渊源则可上溯到汉代,特别是从东汉晚期以来,上虞等地率先烧出成熟的青瓷,从此这一带瓷业生产蓬勃发展,迄未间断。
因此东汉末年时越州附近的窑统称为越窑 三国至南北朝的早期越窑,在制瓷工艺上已较东汉晚期有很大的提高,除轮制成型外,还采用了拍、印、镂雕、堆贴和模制等手法,因而能制成方壶、扁壶、谷仓等各种不同成型手法的器物器物的品种也更为繁多,茶具、酒具、餐具、文具、灯具、容器、盂洗器、卫生用瓷等,应有尽有瓷制品已渗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示出超过其他材质制品的优越品质,赢得了广大使用者的喜爱三国时期的越窑瓷器,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色以淡青为主,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牢固,极少流釉或剥釉常见纹饰有弦纹、水波纹、铺首和耳面印叶脉纹等,至晚期出现了斜方格纹常见器物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泡菜坛等值得注意的是这时日用瓷的花色品种大大增加,并出现了不少仿造动物模样的日用器具青瓷笔筒 三国吴/高16.3厘米,口径12.4厘米浙江上虞出土器身呈直筒形,饰有弦纹和水波纹,釉色淡青透亮西晋越窑的发展却很迅速,瓷窑激增,仅上虞一地已发现西晋时的窑址达60多处,比三国时成倍增加产品质量也有显著提高,瓷胎比以前稍厚,胎色较深,釉层厚而均匀,普遍呈青灰色,胎釉结合良好,无脱釉现象日常器具品种大大增多,随葬明器也有所增加,就品种而言,是三国至南朝这一时期中最为丰富的。
青瓷羊尊,西晋/高19.5厘米,长26厘米江苏南京出土羊作仰首跪伏状,体形丰满头顶有圈孔,可注入酒水;口微张,可倾倒作流.,青釉辟邪,西晋/高 13.4厘米,长19.9厘米辟邪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似狮 而带翼,能避除妖邪,故名此器造型生动,釉色青充,工艺水平很高背部有一筒状流口,似为尊类一说为烛台东晋中期以后,越窑青瓷的生产出现了普及化的趋势 南朝的越窑,仍沿袭以前的制瓷工艺,多数胎质致密,通体施青釉,少数胎质较松,釉色青黄或黄色,并有剥釉现象 由于瓯窑,婺州窑和德清窑的兴起和发展,出现了与越窑相竞争的局面越窑青釉褐斑蛙尊 东晋/高9厘米,口径8.5屋米广口,高颈,鼓腹,平底颈有四横系,腹部贴塑蛙头和四肢通体青釉,口沿点缀褐斑瓯 窑,瓯窑地处浙南的温州一带,制瓷历史悠久,早在汉代,瓯江北岸的永嘉已生产原始瓷,至东汉末年则进一步烧成青瓷 瓯窑瓷胎呈灰白色,釉色淡青,透明度较高三国两晋时的瓯窑瓷器,总体水平不如越窑,胎质不够致密,釉色基本为淡青色,呈色不够稳定,青黄色和青绿色也较多见胎釉结合也欠佳,常有剥釉现象至东晋时,欧窑的制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到南朝时则又有所下降 瓯窑青瓷的种类和器形大体与越窑相同,但很少生产用于随葬的明器为其特点。
瓯窑的装饰比较简朴,不事奢华,具有一种淡雅的风格常见纹饰有弦纹和莲瓣纹,亦偶见水波纹东晋至南朝的瓷器上,还较多地使用褐彩瓯窑牛形灯,东晋/高13.4厘来,底径17.5厘米1956年浙江瑞安出土灯柱作瓶状,外贴塑牛形,双眼和嘴点褐彩浅盘底,盘口和柱顶间有弯曲形把手造型新颖优美,为瓯窑精品,,欧窑鸡首壶,东晋/高19.5厘米盘口,球腹,平底流作鸡首状、另一端有曲柄肩腹部用褐色圆点组成八组三角形区间,内饰联珠形朵花疏密得体,装饰效果甚佳出土于浙江温州永和七年(351年)墓是有绝对纪年的标准器婺州窑,婺州窑在今浙江中部的金华地区秦汉时地属会稽郡,三国吴分置东阳郡,隋置婺州,旋又改为东阳郡,唐初复改为婺州 三国时期的婺州窑青瓷,胎质较粗,烧结程度欠佳,釉层厚薄不匀,常凝结为芝麻点状,釉色以淡青为主,亦见青黄色,釉面多裂纹,且常有奶黄色的结晶体从开裂处析出婺州窑采用当地常见的红色粘土作坯,因含铁量较高,烧成后胎呈深紫色,影响青釉的呈色从西晋晚期起,窑工们创造了在胎上施以白色化妆土的方法,既掩盖了胎体的深色又使其光滑整洁,从而使釉色显得柔和美观这一创造,为就地取材、利用劣质原料制瓷开辟了新路,这是制瓷工艺史上一项突出的成就,其影响遍及南北瓷窑。
婺州窑猪舍 西晋/高9.8厘来,宽11厘米,长13厘米面阔两间,进深三间,有柱九根屋面为硬山顶,屋脊高起,猪舍内塑猪一头、左侧栏板内塑一妇女作喂猪状通体施青釉,底露胎浙江常山西晋元康八年(298年)墓出土婺州窑狗圈 西晋/高4.7厘米,口径12.7厘米浙江金华西晋墓出土圈为钵形,外口沿下饰网纹一周 圈内塑一狗,作蹲伏 状,前右腿抬起搔头, 形象生动德清窑,德清窑在今浙江德清县,延续时间很长早在商周时期就开始烧制原始瓷,至东汉晚期烧成青瓷,并出现黑瓷三国、两晋时以青瓷为主,兼烧黑瓷;东晋、南朝时,则以黑瓷为主,兼烧青瓷,为德清窑的鼎盛期隋庸时期转变为单一的青瓷生产,宋以后衰落 德清窑的青瓷,胎呈深灰色或浅灰色,少数呈紫色,普遍在胎外上一层奶白色的化妆土,以改善青釉的呈色 德清窑器物的装饰较为简单,青釉器多见褐色点彩;黑瓷则以釉色取胜,通常只在器物的口沿和肩腹部划饰几道弦纹东晋晚期以后,在部分碗、盘和壶上出现了复线莲瓣纹德清窑黑釉四系壶,东晋/高24.9厘来,口径11l.4厘米盘口,肩部有对称的桥形系二对,颈部有凸弦纹三道器形规整,施釉均匀德清窑黑釉鸡首壶,东晋/高18厘米,口径8厘米盘口,扁圆腹,肩有双系。
以鸡头为壶流,另一侧安曲形把手造型与同期青瓷制品相同瓷风北渐,北方的制瓷业兴起的时间比南方要晚得多,从当前的考古资料看,大约兴起于公元6世纪初,即北魏晚期这时河北和河南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些青瓷器,土要为罐、碗之类的日用器,造型浑朴,胎体厚实,质地较粗糙,釉色青黄不一、釉层较易剥落多素面无纹饰总体特征与南方青瓷有明显区别 北朝的瓷器品种有青瓷、白瓷和黑瓷 青瓷是北朝瓷器的主要品种,大多为日常实用器物,很少陈设品和随葬的明器北朝青瓷莲花尊,北齐/高63.6厘米,口径 19.4厘米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胎色灰白,质地细密,釉色青灰,凝厚处深绿器形宏伟,装饰精细,代表了北朝青瓷制作的最高水平南朝青瓷莲花尊,南朝梁/高85厘米,口 径21厘米江苏南京林山梁代大墓出土 造型装饰与北齐封氏墓出土的莲花尊十分 相似,而器形更高大雄伟这类象征佛教 庄严的莲花尊出现在梁代十分自然,因为 开国的梁武帝就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 他曾四次舍身同泰寺,让臣下用成亿的钱把 他“赎”出来北朝制瓷业的重要成就是白瓷的烧制成功 白瓷与青瓷的制作工序完全相同,只是由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而引起呈色的差异,含铁量较高,呈色便越深,要使胎体洁白,必须控制含铁量,克服铁的呈色干扰,这是非常困难的。
范粹墓出土的白瓷,含铁量已在1%以下,说明当时的制瓷工匠已认识到氧化铁的呈色原理,并能在实践中有效地加以控制,从而促使白瓷的诞生这一伟大的创造,揭开了中国瓷艺史崭新的一页,为制瓷业的发展开拓了一条更广阔的发展道路 白瓷的诞生,说明北方的制瓷工艺到北朝晚期,已成功地脱出了南方的青瓷系统,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从而双峰并峙,二水分流,预示着一个“南青北白”瓷业新时代的到来白釉绿彩瓶 北齐/高22厘米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出土侈口,细长颈,椭圆腹,平底实足釉色白带淡黄,腹部挂翠绿彩条块,艳丽夺目白釉莲瓣罐 北齐/高19厘米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范粹墓出土直口微敛,椭圆形腹,平底实足肩有四系,上腹饰覆莲纹口造型别致.为北朝白瓷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