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迦梨陀娑:《沙恭达罗》.docx
6页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迦梨陀娑: 《沙恭达罗》内容梗概《沙恭达罗》是一出七幕戏剧,主要描写了国王豆扇陀 和净修女沙恭达罗之间的爱情故事国王豆扇陀外出打猎,因追逐一只小鹿而误入净修林 中,巧遇正同两个女友在树林中浇花的沙恭达罗沙恭达罗 是天神的女儿,被净修林中的修行者干婆收养豆扇陀与沙 恭达罗一见钟情,在静修林中凉亭下互表爱:1, 乂按照干闻 婆的方式即私自订婚的方式自由结合豆扇陀在返回京城前,给沙恭达罗留下一个刻有自己的 名字的戒指作为信物并许诺不久就会接她进宫豆扇陀走 后,沙恭达罗溺于相思之中,神情恍惚之下怠慢了大仙人达 罗婆娑大仙人怒而诅咒沙恭达罗将永远被豆扇陀遗忘后 经沙恭达罗两个好友求情,大仙人提出只要豆扇陀能看到那 枚作为信物的戒指,诅咒就会失掉力虽回京后的豆扇陀再无音信,沙恭达罗的养父送已有身孕 的她进京城去找豆扇陀因受大仙人诅咒,豆扇陀却完全不 认得沙恭达罗沙恭达罗想拿出那枚戒指来证明自己的身 份,但不幸的是戒指在路上洗手时不慎坠入河中痛苦的沙 恭达罗被自己的天神母亲接到了天上有一天一个渔夫打鱼,在鱼腹中发现了刻有国王名字的戒指,戒指被献给国王豆扇陀见到戒指,立刻恢复记忆。
他想起了沙恭达罗,并为自己的行为后悔不已天帝派使者 要求豆扇陀助他作战,取得胜利的豆扇陀在天上见到了自己 的儿子和沙恭达罗沙恭达罗原谅了豆扇陀, 最终一家团聚, 皆大欢喜研究综述《沙恭达罗》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歌德曾写过几首话 来赞美它席勒也曾在一封信中写到:在古代希腊,竟没有 一部书能够在美妙的女性温柔方面,或者在美妙的爱情方面 与《沙恭达罗》相比与万一在我国近代第一次注意到《沙恭达罗》的人是苏曼殊 曾译介过《沙恭达罗》的有王哲武、王衍孔、王维克、糜文 开、季羡林等学者在众多译本中,只有季羡林的译本是直 接根据梵文原文翻译过来的,成为现在较通行的译本在《沙恭达罗》翻译介绍过程中,相关的评论文章也相 继出现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就《沙恭达罗》的思想内容和艺 术特色等进行分析,如 1957年10月5日,石真在《光明日 报》上发表的《泰尔论〈沙恭达罗〉 》一文同时,学者对作家迦梨陀娑也进行了一定研究,如郑振铎 1956年发表于《文汇报》的《印度大话人迦梨陀娑传》 50、60年代的研究相对较少,从 70年代末以来,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不仅数虽和角度增多,而且在前人的基础上,研究也进一步深入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沙恭达罗形象季羡林在《〈沙恭达罗〉译本新序》一文中谈到沙恭达 罗的形象时指出,沙恭达罗这一人物形象在印度文学史上是 绝无仅有的。
中国历史和文学中也有一些女性形象的性格比 较鲜明,如王昭君和蔡文姬的爱国主义; 杨贵妃的谈情说爱,争风吃醋;崔莺莺的虽敢于反封建,却对张生一味柔顺等 相比起来,沙恭达罗的性格更为明朗如果将沙恭达罗形象 与印度文学中最著名的妇女形象悉多( 《罗摩衍那》)相比, 沙恭达罗不像悉多那样婉顺、柔和、屈从、容忍她有点粗 犷的味道,乂有点狡猾她敢于当面痛骂国王是卑鄙无耻的 人!你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谁还能像你这样披上一件道 德的外衣,实在是一口盖着草的井陈生永在《美与善的化身 刚与柔的典型》一文中,从外貌美、心灵善、性格温柔和顺乂不乏刚强和叛逆这样几个 角度分析沙恭达罗的形象文章指出沙恭达罗是富有时代、 民族特色的东方女性:《沙恭达罗》所反映的时代,一般认 为是古代印度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度的历史转折时期当时 种姓制度的隔阂,宗教观念的束缚,旧伦理道德的阻挠,使 广大印度人民根本无法获得自由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作为 净修女的沙恭达罗更是如此 沙恭达罗在爱情中的表现和 经历,是时代和社会的必然所为文章在谈到民族特色时认 为:在沙恭达罗身上,还体现出了东方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东方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要求女性应该温柔善良,含蓄淳 朴,坚忍不拔,嫉恶如仇,对爱情忠贞不二,对婚姻从一而 终。
这些在沙恭达罗的形象中都有所反映胡吉省在《沙恭达罗形象的文化意蕴》一文中谈到:沙 恭达罗的形象之所以是丰满的,性格是完整的,还在于沙恭 达罗的形象凝聚着深厚的印度文化意蕴他谈到了印度文化 中梵这个概念,并分别从梵我一体的境界,实现梵我一体的 途径和实现梵我一体的方式三个方面对这种文化意蕴进行 了分析二、关于豆扇陀形象关于豆扇陀的形象,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评价有些评论 者认为豆扇陀是奴隶主专制主义的最高代表,是最大的剥削 者,最大的压迫者但也有些研究者并不认同这种看法王远译在《论印度古典名剧〈沙恭达罗〉 》一文中认为,迦梨陀娑是将豆扇陀作为一个理想的国王加以歌颂歌颂的 中心,是他对沙恭达罗爱情的态度与其说作者借沙恭达罗 被拒的戏剧情境来怒斥豆扇陀的喜新厌旧、背信弃义,毋宁 说是作者有意从另一个侧面来歌颂他表现出了他在爱情问 题上的真挚感情和严肃态度他不仅对沙恭达罗的爱情坚贞 不渝,而且关心臣民疾苦,勤于国事他对下谦和,对上忠诚,位尊而不傲,权极而不横季羡林在《〈沙恭达罗〉译本新序》中指出,迦梨陀娑 对豆扇陀的态度是既歌颂乂讽刺的在《沙恭达罗》里,他 利用丑角的插科打挥,隐隐约约地讽刺国王,讽刺他喜新厌 旧,玩弄女性,家花不及野花香。
在第五幕里,作者先描绘 了被遗弃的王后桓娑婆抵在幕后的哀怨的歌声,乂写了被遗 弃的沙恭达罗作者的同情显然在被遗弃者方面他认为这 种形象上的矛盾,是迦梨陀娑作为宫廷文人的处境造成的三、关于作品的主题思想何乃英在《论〈沙恭达罗〉的主题思想及其意义》一文 中认为,这部作品的主题是表现爱情从正面明写的方面来 看,迦梨陀娑写的是沙恭达罗与豆扇陀双方幸福美满的爱情 喜剧,写的是双方自由相爱,自由结合的爱情,不是合乎当 时社会常规的常见的爱情作家是在歌颂他们美丽的爱情, 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从侧面暗写的方面来看,作家乂在这 个幸福美满的爱情中隐约地指出某些现实存在的矛盾和问 题,写出了豆扇陀的不良表现, 深入地揭示现实生活的矛盾, 谴责奴隶制婚姻的罪恶,抒发自己的不满情绪也有些评论 者将《沙恭达罗》的主题定义为揭露和批判了奴隶主阶级的 专制帝王,或阶级斗争郭祝松在其文章〈〈 〈沙恭达罗〉的 创作时期和主题》中,在采信了爱情主题说的同时,否定了 阶级斗争说,乂对揭露和批判说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四、关于作品的艺术特色季羡林在《〈沙恭达罗〉译本新序》一文中谈到作品的艺术特色时认为,迦梨陀娑创造了一个结构谨严,如天衣无 缝,无懈可击的剧本。
他特别提到了结构中序幕这一形式他认为剧情的发展有起有浮, 宛如大海中的波浪,一波未平, 一波乂起;乂像一首交响乐,一环扣一环,有联系,但乂有 区别故事情节,有时候如光风霁月,有时候乂如惊涛骇浪 他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乂一村来形容剧中的意境陈伯通在《简论〈沙恭达罗〉的艺术性》一文中从以下 角度来分析沙恭达罗的艺术特色:巧妙的戏剧情景,精心安 排的戏剧冲突,丰富而有个性化的语言,比喻手法的采用, 人物美与自然美的相互映衬等 同时,他还指出《沙恭达罗》是一出充满浓郁抒情色彩,具有古代东方独特风格的悲剧 作者从情节结构、有无合唱队、演员数虽,以及表现内容等 方面把《沙恭达罗》同古希腊悲剧相比较,在分析它们的异 同中来凸现《沙恭达罗》所具有的东方独特风格良辰在其文章《试论〈沙恭达罗〉的抒情艺术》中,从 结构布局和情节安排话意化、人物自然描写交融化和语言生 动形象哲理化三个方面来探讨这部作品的抒情艺术作者认 为,正是以上多种抒情手段的运用, 使作品产生了激动人心, 永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