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荷兰病”: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导致经济停滞.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m****
  • 文档编号:452583389
  • 上传时间:2024-03-0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2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案例2—17]“荷兰病”: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导致经济停滞一何谓“荷兰病”初级产品出口部门的繁荣固然能改善国际收支地位和提高国民收入,但也可能导致国民经济结构某些不利的变化二战后荷兰在各个经济淋浴都出现了令人注目的繁荣,通货膨胀率很少超过3%,GDP增长绿极少低于5%,事业率也只在1%左右波动,这一数字远低于同期美国的事业率60年代,荷兰发现了蕴藏量丰富的天然气,随着开采量和出口量的上升,天然气出口收入快速增长,1976年达20亿美元,经常项目从1967—1971年的年均1.3亿美元赤字变为1972—1976年的年均20亿美元顺差但是,天然气带来的不仅仅是源源不断的财富,而且还有一系列不利于国民经济结构正常运转的副作用;天然气出口收入的急剧增长提高了荷兰货币(盾)的外汇绿,70年代中期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而工业生产率的下降又导致失业率上升,从70年代初的1.1%提高到70年代后期的5%以上这种由初级产品出口收入的剧增所导致的不良后果后来被称为“荷兰病”二“荷兰病”的病例出现“荷兰病”的不止荷兰这一发达国家,还有不少发展中国家1.尼日尼亚在第一次石油出口高峰到来以前,尼日尼亚是非洲经济最繁荣的国家之一。

      尼日尼亚的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该国在可可、棉花和橡胶方面出口实力强大,使得这样一个人口急剧增长的国家保持着农业收入的快速增长,其增长率仅次于巴西同时,制造业部门的增长也很迅速在整个60年代尼日尼亚国内通货膨胀绿都保持在3%的水平以下,政府开支的增加也牢牢地受到控制由于尼日尼亚是一个主要的石油出口国,石油工业是其经济支柱,因此这个国家在两次石油危机之间的石油生产繁荣时期获益颇丰石油出口收入从1974年的89亿美元上升到1980年的256亿美元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尼日尼亚实行固定汇率,但是由于增加的石油收入绝大部分用在不切实际的发展项目与政府开支上,过量的有效需求导致了通货膨胀,国内价格水平增长得比国际价格水平快,实际汇率明显高于官方的固定汇率1980年与1973年相比,实际汇率提高了110%因而,尼日尼亚的非石油贸易生产部门,尤其是农业遭到严重的损害据世界银行统计,1965—1973年,尼日尼亚的农业增长率为2.8%;1973—1984年变为-0.5%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60年代中期的60%左右下降到70年代末的20%多在农村,田地荒芜,城市贫民窟里挤满了想在服务业部门寻找就业机会的迁徙者。

      政府大规模发展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使就业更加困难1981年第二次石油繁荣衰退之后,留给尼日尼亚的是农村劳动力短缺,而城市里失业人数剧增石油繁荣也影响到非石油产品的出口1970年非石油出口产品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占5%;70年代中后期,这一比重降到不足2%;1981年和1982年只有0.7%和0.2%因此可以说,“荷兰病”导致尼日尼亚“非农业化”石油繁荣之前,尼日尼亚是可可、棕榈油、橡胶和棉花的主要出口国之一;但在70年代后期,尼日尼亚不仅减少了农产品出口量,反而从国外进口某些弄产品2.墨西哥从1960—1970年间,墨西哥所有经济部门一直都呈振动式增长,观察家们以赞赏的口吻称之为“墨西哥模式”这一时期,农业年增长率3.9%,工业年增长绿9.3%,实际GDP每年以超过7%的速度递增1976年GDP增长降为5.5%由于公共开支大幅度增加,导致财政赤字的出现和通货膨胀发生,通货膨胀从60年底的4%上扬到1971年至1976年期间的约20%,使得墨西哥比索在1976年大约贬值50%此后不久,在墨西哥Tabasco和Chiapas地区发现丰富的石油资源,1978年墨西哥石油出口在其出口总额中的比重由1973年的1%,上升到30%以上,1982年达到70%。

      当时在世人看来墨西哥正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期,其发展的动力就是石油然而,情况并非如此由于多数国有企业得不到石油出口收益的财政支持,而是靠外汇借贷维持,墨西哥的官方债务从1976年的156亿美元(人均251美元)上升到1982年的667亿美元(人均1146美元),成为当时发展中国家中外债务负担最重的国家1980年通货膨胀超过30%1981年墨西哥经常项目赤字达130亿美元,占当年墨西哥国内生产总值的7%1982年墨西哥政府将比索贬值30%,其后在8月及9月份再次贬值,年末墨西哥政府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寻求紧急援助到了1985年墨西哥的局势仍呈每况愈下之势随着富有的墨西哥人将其财富转向美国和其他地方,资本外流呈加速态势尽管墨西哥政府将比索贬值一半,但此举的收效被那年64%的国内通胀绿抵消了,政府赤字明显失控,墨西哥陷入更加凄凉的处境到了1986年3月,墨西哥求助于大量的外界援助,一方面从世界银行那里靠巨额贷款的形式进行经济重建,另一方面靠长期负债的方式和外国银行重新谈判由此看来,要想从高负债绿和高通货膨胀率中复苏,墨西哥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3.哥伦比亚咖啡是哥伦比亚的主要出口产品1975年世界主要咖啡产区的一写列不利因素(如巴西的霜冻灾害、安哥拉的内战加剧和危地马拉的地震等)严重影响世界咖啡产量,从而使咖啡价格大幅度上升。

      哥伦比亚积极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咖啡种植业,咖啡出口收入从1974年的6.24亿美元上升到1980年的23.6亿美元急剧增加的外汇收入使哥伦比亚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从1974年的4.5亿美元提高到1980年的54.2亿美元然而70年代后半期快速增加的外汇收入却使哥伦比亚患上了“荷兰病”,其主要症状有:第一,非贸易产品价格上升,实际利率提高1970—1972年,哥伦比亚的非贸易产品价格基本上固定不变,但在1975年后则大幅上升汇率方面,1975年以前相对平稳,而在1975—1980年的咖啡生产繁荣时期,比索与美元的实际汇率以及贸易额加权的实际汇率却分别提高了16%和12%第二,非传统出口产品(或称之非繁荣产品)发展缓慢60年代初,咖啡在哥伦比亚出口收入中的比重高达75%,政府为减少对咖啡的以来和发展出口多样化作出巨大努力,从而使咖啡出口比重下跌到1974年的44%但是,1975年后咖啡生产的繁荣导致比索升值从而对其他产品的出口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1967—1974年,咖啡以外的产品出口年均增长率为14.3%;1975—1980年只有6.8%,其中制成品出口从同期的27.1%减少到10.5%。

      因此,非传统产品出口的不景气使咖啡出口收入在出口总收入中的比重从1974年的44%提高到1980年的60%60年代中期以后进行的出口多样化努力付诸东流4.印度尼西亚在两次石油出口繁荣期间,许多石油出口国的情形都同尼日尼亚和墨西哥相似,但是印尼则是例外印度尼西亚有效规避了“荷兰病”的出现同尼日尼亚一样,印尼政府的收入和出口收益以高度依赖石油为特征第一次石油出口高峰使得印尼显示出强劲经济增长势头,但经济增长的质量却很差通货膨胀率在第一次石油振荡后的6个月里蹦跳到40%,1974年经过实施一项稳定的经济计划后,通胀率返回到10%1978年面对印尼制造业部门闲置生产能力的继续扩大,11月印尼政府决定将货币罗皮亚(rapiah)贬值50%,以鼓励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和弄产品的出口这一措施达到预期效果,制成品出口连续两年出现大幅度增长,其中一些出口产品以30%--50%的速度增长印尼的经济以令人吃惊的7.6%的年增长率发展,通货膨胀在1980年和1981年都下跌到低于世界通胀的水平1982年印尼外债为墨西哥外债的1/3,而且准备用1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来对付世界石油市场上未来可能发生的任何低迷局势1982年后石油价格连续15个月衰减,面临此种形式,次年印尼的决策者决定实施六项经济改革措施,包括货币贬值、全面推行税收和金融改革。

      这些措施取得相当大的成功,通货膨胀保持在可控范围内,非石油产品出口急剧扩大,1984年实际经济增长率复苏到5%在量词石油出口繁荣期间,印度尼西亚政府通过向灌溉和农业研究投资以及对肥料和其他农业收入发放补贴,增加对农业的支持,以致国内农业生产的基础得到加强,水稻实现了自给有效的财政政策也制止了恶性通货膨胀汇率的数次贬值(1978年、1983年、1986年)同国际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自由化结合在一起,成功地促进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而这正是印度尼西亚的比较优势所在下表反映出尼日尼亚、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亚经济增长的绩效,从中可见它们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表明,自然资源禀赋并不一定总是支持经济发展的必要秒度斤毫秒年,有时可能反过来成为发展的障碍;它还表明,只要采用适宜的政策就可以使资源丰富的国家避免落入出现“荷兰病”这样的陷阱国另y人均GDP人均GDP年均增长率GDP分额制造业占出口商品分额外债总额与出口的比率年平均通货膨胀率(%)农业工业19901965—1990196519901965199019651990198019901980—1990尼日利亚2900.14659141213110.32.418印尼5704.5512213404350.92.38墨西哥24902.8149273016442.62.270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0、1991、1992)。

      许芳)讨论题:1. “荷兰病”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它为什么会发生?2. 根据印度尼西亚的经验,如何防治“荷兰病”的发生?3. 除上述几个国家外,你能举出其他“荷兰病”案例来作进一步分析吗?参考文献:1.[日]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2.2.MalcolmGillis,EconomicsofDevelopment,1987.3.江时学:“‘荷兰病'与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世界经济》1994.4。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