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胜义谛思想初探.pdf
13页胜义谛思想初探———兼论《解深密经》胜义谛义 唐思鹏胜义谛又名真谛、第一义谛,此对世谛或名世俗谛而言谛是真理的意思真理有二:一是相对真理, 二是绝对真理 世俗谛多为相对真理,胜义谛多为绝对真理相对真理由世间有漏智慧所通达, 绝对真理由出世间无漏智慧所亲证 故胜义谛者, 世尊在《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中说: “若自内证最胜义智所行境界,非安立智所行境界,名胜义谛 ” [1]此中的“义”即是境, “胜”即殊胜的无漏智慧,意思是说,真如实相的绝对真理,是最胜智慧所行(证)之境,故名“胜义” 胜义谛既是绝对真理,当然绝对者,非转变性,非虚假性,常恒如如,故又名“真谛” 真谛于诸谛中第一、无上,故又可名为“第一义谛” 《显扬圣教论》卷十六说胜义谛就是圆成实性,也就是七种真如如云: “此胜义谛,当知即是圆成实自性问:何因缘故七种真如名胜义谛?答: 由是二最胜智所行故,谓出世间智及此后得世间智;由此胜义无戏论故,非余智境 ” [2] 从这段论语中可以得知,真正的胜义谛也就是圆成实性不过圆成实性大可分二,即无为、有为两种 《辩中边论》卷中说:“此圆成实,总有二种,无为有为有差别故无为总摄真如涅槃,无变异故,名圆成实;有为总摄一切圣道,于境无倒故,亦名圆成实。
” [3]此处的无为圆成实即是《摄论》四圆成实中的“自性清净、离垢清净”两种;此处的有为圆成实即是《摄论》四圆成实中的“得此道清净、生此境清净” [4]两种因为净分依他的无漏有为法,亦是圆成实摄,故从有为无为有差别上说有两种,若从能缘的智亦是所缘的境上说( 《解深密经》卷三说“能取义亦所取义” ) ,圆成实又无差别所以《显扬圣教论》卷六又说: “圆成实自性于一切处一味故,不可建立差别 ” [5]因为能缘的无分别智是无漏有为法,凡有为法皆是缘起性空,如梦如幻,于中我我所性了不可得, 同属于所证平等真如中的一分, 故将能缘置于所缘中, 说圆成实包括无漏有为法———净分依他起性, 就是这个道理 同时说七真如就是胜义谛, 也自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了是故应知,说胜义谛就是真如、实性、空性、实相、实际、自性、涅槃、一真法界、二空真理、无为法等,亦属正确,此是从《辩中边论》中无为摄真如涅槃的圆成实上说的,也是从《成唯识论》卷九说三种胜义中的“义胜义”和“得胜义” [6] 上说的( “义胜义”者:指成为殊胜智慧之对象, 即真如; “得胜义” 者: 指证得之涅槃) 所以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一云: “何故真如名为胜义?最胜圣智所行处故。
” [7]如果说胜义谛不仅包括了真如无为法,同时把正智净分依他起性的无漏有为法也包括在内,这同样是正确的,而《辩中边论》中无为有为合说的圆成实, 《成唯识论》中所说的三种胜义(除上已说两种胜义外,还有第三种“行胜义” ,指趋向出世解脱的无漏正智) ,就与此说相同《成唯识论》卷九说胜义谛有四种,如云: “然胜义谛,略有四种:一、世间胜义:谓蕴、处、界等二、道理胜义:谓苦等四谛三、证得胜义:谓二空真如四、胜义胜义:谓一真法界 ” [8] 窥基在《大乘法苑义林章·二谛义》中说: “一、世间胜义谛,亦名体用显现谛二、道理胜义谛,亦名因果差别谛三、证得胜义谛,亦名依门显实谛四、胜义胜义谛,亦名废诠谈旨谛 ,, 世间胜义者:事相粗显,犹可破坏,名曰世间;亦圣所知,过第一俗(四种世俗中的第一,世间世俗谛) ,名为胜义道理胜义者:知、断、证、修(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 ,因果差别,名为道理;无漏智境,过前二俗(第二、道理世俗谛) ,名为胜义证得胜义者:圣智依诠空门显理,名为证得;凡愚不测,过前三俗(第三、 证得世俗谛) 名为胜义 胜义胜义者: 体妙离言, 迥超众法, 名为胜义; 圣智内证,过前四俗(第四、胜义世俗谛) ,复名胜义。
” [9]而《解深密经》所说的胜义谛,虽多指“体妙离言,迥超众法”的“胜义胜义”以及“二空真如”的“证得胜义” ,然实则“世间、道理”两种胜义亦在其内一、依俗显真辨胜义谛前面说过,真谛多对俗谛而说俗谛者,全称名为世俗谛,简称世谛、俗谛、有谛等世俗谛的“世”字在佛教中有“迁流、无常”义,即诸有为法都有坏败之相 “俗”有四义:1、 不明义: 即不明了诸法的真如实相义; 2、 遮覆义: 即无明在内遮覆正智, 在外遮覆法性,使正智不能亲证法性; 3、互依义:即有为缘生法彼此都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犹如芦束,互依不倒; 4、诠表义:指世间的名言概念,能诠表诸法的因果性相而《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又称世俗谛为覆俗谛,如云: “覆俗谛者,旧云世俗谛,义不尽也;意道俗事,覆他真理色本非瓶,妄为瓶解;声无歌曲,漫作歌心又复识相生时,体无分别,无明所蔽,妄起众形,不了自心,谓境居外,蛇绳并谬,正智斯沦由此盖真,名为覆俗矣! ” [10] 此覆俗谛一名是从前面四义中的“遮覆义”而说的 “谛”前面说过是真理的意思,世俗谛即代表世间相对的真理,既是相对,则有变转,有变转者,便是无常生灭的世俗道理了,故称世俗谛 又依世间名言, 宣说一切世间诸事, 名世俗谛。
《显扬圣教论》 卷十九云: “一切言说,及因彼意解所得义,皆名世俗谛 ”同卷中又云: “谓世间愚夫等,由法尔故,于彼诸法,觉无乖诤,名世俗谛 ” [11] 此处的“法尔”者,约定俗成义也;对瓶、盆,说为瓶、盆,对水、火,说为水、火,称为“于彼诸法,觉无乖诤 ”《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说世俗有四种,谓“一、世间世俗,二、道理世俗,三、证得世俗,四、胜义世俗 ” [12] 窥基法师将《瑜伽师地论》的四种世俗与《成唯识论》的四种胜义归纳为“四重二谛” ,或又名“四真四俗” 1、如大众所说的瓶、我等,并无实体存在,但因凡夫无智,视为实有,遂依世间一般的见解给予假名,称为“世间世俗谛” 与此对应的《成唯识论》说蕴、处、界法,皆由因缘所生,虽会离散,但终因是种现熏生,非断非常,圣者依后得智即可了知,称为“世间胜义谛” 窥基在《大乘法苑义林章》中将上二谛之说,归纳为“名事二谛” “名”指有名无实的“世间世俗谛” ; “事”指名所诠表的众缘所生的一切法2、说色等五蕴法尔而有差别,因有差别,故其相可以判然别之,称为“道理世俗谛” 与此对应的 《成唯识论》 说: 四谛之理虽有迷悟因果的差别, 但依无漏智即可了知, 称为 “道理胜义谛” 。
窥基将上说二谛的事与理,归纳为“事理二谛” 3、四谛之理能使修行者趋入涅槃,但须假借言语来说明迷悟因果的差别,才能了知其相,称为“证得世俗谛” 与此对应的《成唯识论》说:我空与法空的二空真如须由圣者的智慧观照才能完全彰显其真实,而非无智凡夫所能了知,故称“证得胜义谛” 窥基将上说二谛之理的浅深有别,归纳为“浅深二谛” 4、二空之理的无为法,必由圣者的无漏正智所证受,因凡夫不知,为度众生,故须假借二空之名,而以言语表诠其道理,称为“胜义世俗谛” 与此对应的《成唯识论》说:非安立的一真法界, 是超越言语思虑的绝对境界, 更是圣者的根本无分别智所证悟者, 故称 “胜义胜义谛” 窥基将上说二谛的言诠与超言诠有别,归纳为“诠旨二谛” 上说四种世俗谛中的“世间世俗谛”是“唯俗非真” ;四种胜义谛中的“胜义胜义谛”是“唯真非俗” 其他三种世俗谛,三种胜义谛,本为同一,但因从真俗两面而观,故有所不同另外:四种世俗谛中,第一“世间世俗”是心外无境,故窥基称为“有名无实谛” ,此是遍计所执自性第二“道理世俗”是心所变事,故窥基称为“随事差别谛” ,此是依他起自性第三“证得世俗” ,第四“胜义世俗” ,此二为心所变理,窥基称第三世俗为“方便安立谛” ,称第四世俗为“假名非安立谛” 。
故后“证得、胜义”二世俗是圆成实自性上说的四种胜义谛和四种世俗谛, 可以简称为胜义、 世俗二谛; 胜义谛古称为第一义谛或真谛,故胜义、世俗又可以简称为真俗二谛问: 我国佛教大小诸宗对二谛义众说纷纭, 如毗昙说俗谛是 “有” 、 是 “事” , 真谛是 “空” 、是“理” 成实说俗谛是“有、空” ,真谛是“非有非空” 地论、摄论等说“有空、非有非空” 的二、 不二为俗谛, 以 “非有非空、 非非有非非空” 为真谛 又三论宗的吉藏大师在 《二谛章》 卷下详述古来对二谛异说者有十四家,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家: 1、 二谛之体为一,2、 二谛之体为异, 3、 二谛之体为中道 而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在 《法华玄义》 卷二下根据 “藏、通、别、圆”的“化法四教”及“别接通、圆接通、圆接别”的“三被接” ,判立“七重二谛”说尤其是现在教内学人多谈“俗谛一切皆有,真谛一切皆空” ,此等诸说当否?答:由于限于篇幅,如上诸说暂不评述,现将本文所引《瑜伽师地论》及《成唯识论》的四种胜义、四种世俗作一分析四种世俗:1、世间世俗:指遍计所执自性此自性的我法是空,故非有;凡夫有此依名取相的遍计执著,故非空非有非空,是为世间世俗的真实性。
2、道理世俗:指蕴、处、界等依他起自性此自性的缘生法有相,故非空;体无,故非有非有非无,是为道理世俗的真实性3、证得世俗:指圣果、四谛的圆成实自性此自性有有为、无为两类,有为中是相有体无,非有非空;无为是指真如涅槃,此是有而非空又此圣果、四谛,于凡夫不能证受,故非有;圣者虽能证受,但必须离名去执,故名言执著无,故非有,证受成就有,故非无这就是证得世俗的真实性4、胜义世俗:指二空真如的圆成实自性此自性于一切法平等具有,故非无;凡夫无智,不能证受,故非有;小乘于此二空仅能证受其中一分,故是非有非空,大乘于此二空全证,故是非空这就是胜义世俗的真实性四种胜义:1、世间胜义:指蕴、处、界等,此为随顺世间而用名诠说,属方便智境能诠所诠俱是依他起性安立于世间中,故是世俗;其性离言,唯圣乃证,故是胜义此世间胜义亦不可说为是有是无2、道理胜义:指因果差别的四圣谛,佛陀对此借用名言随顺世间而诠说,故不可说为有无凡夫于此四谛中,灭道二谛非有,苦集二谛非无;圣者于此四谛中,灭道二谛非无,苦集二谛非有于此道理胜义中,同样不可说为是有是无3、证得胜义:指二空真如的无为法,此无为法是有为法不实的空性有此空性,故非无;我法是空,故非有。
非有非无即是中道又二空真如于圣者能够证受,故非无;凡夫无智虽有而不能证受,故非有,非有非无,是为证得胜义之实性4、胜义胜义:指一真法界,亦即圣者所实证的离言自性此自性由圣者内自所证,无相所行,离诸言语,绝诸表示,息诸诤论,非凡夫寻思能得故同样不可以用有无等义辩胜义胜义总之,依名取相是俗谛,离名亲证是真谛凡夫不见实相,故说有是俗谛,说空亦是俗谛;圣者达法实相,说空是真谛,说有亦是真谛随顺世间,不舍众生是俗谛;观空破执,现证法性是真谛;执二谛是一是异是俗谛,悟二谛非一非异是真谛俗谛之中,我法本空,证此为真谛;真谛之中,因果不爽,说此为俗谛说俗而不著俗者,是真谛,说真而不证真者,是俗谛证真而舍俗者是俗谛;不舍俗而证真者是真谛真中有俗,俗中有真,相待而有, 故不可定执彼此是一是异, 是有是空, 若定执俗是有, 真是空者, 便成为 《瑜伽师地论》所呵斥的“恶取空者” 如该论卷第七十五云: “复次,于大乘中或有一类恶取空故,作如是言:由世俗故,一切皆有;由胜义故,一切皆无 ” [13] 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二谛定为有无王恩洋先生对二谛义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兹摘录于后,以供读者参考如云: “真谛非皆无也,俗谛非尽有也。
实智亲证曰真谛,随俗教化曰俗谛真谛之中因果历然,俗谛之中我法空寂因果历然,故真谛不违俗谛,而为俗谛所依;我法空寂,故俗谛不违真谛,而正诠显真谛也 虽因果历然, 而自运行于不得不行, 非于文字言说, 则仍真谛也; 虽我法空寂,而说空说寂,虽遣执尽净,仍假言说以行,是指非月,故仍俗谛也是则二谛终有不同也总而言之,因果历然,而我法空寂,证此为真,说此为俗圣人既证真而说俗,凡夫则因俗而了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