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普贤行愿品全文.doc
20页最新】普贤行愿品全文 索达吉堪布最新:普贤行愿品解释 第一课思考题1.简单介绍《华严经》各个译本的翻译情况2.普贤菩萨宣说《普贤行愿品》的缘起是什么?3.解释经题:《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4.介绍《普贤行愿品》的译者5.解释“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6.以教证说明礼佛有何功德7.意顶礼有哪三种?8.解释“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文殊智慧勇识!顶礼传承大恩上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普贤行愿品》对我个人来讲,虽然每天都要念诵这部经典,现在已经念了二十多年了,可是只用藏语讲过一遍,还从来没用汉语讲过这次有机会讲《普贤行愿品》,我自己感觉非常开心,因为人生是无常的,这是第一次给大家讲《普贤行愿品》,也许就是最后一次讲这次讲《普贤行愿品》,也算是落实以前的发愿,因为我曾经发愿要讲净土五经,你们很多人也发愿要听净土五经通过这次的学习,大家也要发愿将来现前《普贤行愿品》中所说的功德。
提起《普贤行愿品》,大家应该不会陌生,这是一部在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备受重视的经典不过,虽然《普贤行愿品》广为人知,但由于它的内容非常深奥,它是普贤菩萨安住于佛境界所说的发愿文,所以很多人都不懂它的意义通过这次学习,希望大家至少能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义,以后念诵时可以随文作观,这样功德就很不可思议了在正式讲课之前,我先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普贤行愿品》出自《华严经》,在汉地历史上,《华严经》共有三个译本——《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和《四十华严》《六十华严》为东晋时所译,译师是佛驮跋陀罗,全经共有六十卷,这个译本中没有《普贤行愿品》 《八十华严》为唐代武则天时期所译,译师是实叉难陀,全经共有八十卷,这个译本中也没有《普贤行愿品》说起武则天,这是一个重视佛法的女皇帝《八十华严》就是她派人从于阗国请来并翻译的武则天造过著名的《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我最初看到这个偈颂时内心有一种不同寻常的感受,用密宗的话讲叫觉受,用显宗的话讲叫感应,用世间的话讲叫感觉,从那以后我每天讲课前都要念这个偈颂这种藏汉结合的念诵方式既不是纯粹的藏地传法风格,也不是纯粹的汉地传法风格,算是我的独特风格吧。
《四十华严》也是在唐代翻译的,它是由罽宾国三藏般若所译,全经共有四十卷,这个译本末尾有《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是佛教的发愿之王,《华严经》的所有内容可以圆满归摄于其中,因此人们又称其为“小华严经”其实《普贤行愿品》并不是佛宣说的,它是普贤菩萨为善财童子宣说的,因此它属于佛加持所成的佛经善财童子是古印度福城人,他出生后家中涌现各种奇珍异宝,所有的仓库都盈满资财,以此因缘,父母、亲属、相师都给他取名为“善财”当文殊菩萨来到福城东方的古佛庙时,善财和五百童子去参礼文殊菩萨依靠文殊菩萨的教言,善财发起了无上菩提心之后,善财又问文殊菩萨如何行持六度万行文殊菩萨告诉善财童子,要行持六度万行,首先应该依止善知识在文殊菩萨指点下,善财童子到南方去寻访善知识,这就是所谓的五十三参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后,文殊菩萨遥伸右臂为善财摸顶加持,令他获得无量功德并进入普贤菩萨的坛城在普贤菩萨的坛城中,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的善知识呈现在善财眼前最后,善财见到了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以长行文的方式为他宣说了十大愿王,并诵出《普贤行愿品》的偈颂《普贤行愿品》非常甚深,对凡夫人来说,要在心中真实呈现它的内容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在很多时候只能以随学的方法发愿:普贤菩萨怎样发愿,文殊菩萨怎样发愿,我也如是发愿。
虽然从严格来讲,要真正发起普贤行愿是登地后的事,要圆满实现普贤行愿只有到佛地,但我们现在可以信解心来发愿现在有些家长让孩子读《弟子规》,如果孩子能将《弟子规》背得非常熟,长大以后就可以运用自如同样,如果现在按照《普贤行愿品》发愿,当我们的境界越来越高的时候,愿文的内容就能在自己的境界中现前法王如意宝特别重视《普贤行愿品》1987年他老人家去五台山发愿是念《普贤行愿品》,1990年去印度金刚座发愿是念《普贤行愿品》,在学院每天讲完课也是念《普贤行愿品》作回向不仅法王如意宝,我们学院每位法师讲完课都是念《普贤行愿品》作回向我们学院开任何法会也要念《普贤行愿品》作回向我自己也是如此,从1985年到现在有二十八年了,这么多年以来每天都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在我的印象里,只有几次外出时耽误了一两天的念诵,但事后我很快就补上了去年有一段时间,我和大家共修《普贤行愿品》,当时我要求维那师统计:每天念一遍《普贤行愿品》,看什么时候能念完一百遍结果三个多月下来,我们共修了十万遍《普贤行愿品》很多高僧大德异口同声地说,《普贤行愿品》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最胜发愿文,所有诸佛菩萨的发愿都可以包括在其中自古以来,《普贤行愿品》就广为佛教徒受持。
《开元释教录》记载,印度的佛教徒经常念诵此经来发愿在藏地,任何教派的任何一座寺院都念诵《普贤行愿品》汉地也是如此,不管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经常念诵《普贤行愿品》因此,大家要对此法有信心,每天要不间断地念诵前几天本焕老和尚圆寂了,本老一生最重视的就是《普贤行愿品》早年在五台山时,本老曾经刺血抄过很多佛经,但是在文革期间其他血经都散失了,只有一本《普贤行愿品》留了下来几年前我曾去深圳弘法寺拜见本老,本老送给我一本他血书的《普贤行愿品》,当时我生起了极大信心现在看起来,也许这就是弘扬此经的一种缘起吧作为高僧大德的随学者,我们也应该重视《普贤行愿品》,要将《普贤行愿品》作为自己终生受持的法当然,在受持《普贤行愿品》的过程中,不仅口中要念诵经文,内心还要通达其意义,至少要知道字面意义虽然仅仅念诵《普贤行愿品》也有极大功德,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其意义,在此基础上念诵功德就更大了全经分三:一、首义;二、经义;三、末义甲一(首义)分二:一、经题;二、译者乙一、经题:《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大方广佛华严经”是经名,这是释迦牟尼佛刚成道时所宣说的一部了义经典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品名,意思是以普贤行愿趋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所谓“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远离了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究竟解脱境界所谓“普贤”,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是八大菩萨中发愿第一的普贤菩萨;第二种并非特指普贤菩萨,“普”意思是普遍,“贤”意思是善妙,“普贤”就是初中末都极为善妙所谓“行愿”,就是菩萨的行为和发愿对行菩萨道的人来说,行愿不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行无愿,则行为不会长久在度化众生过程中,如果只有暂时的行为而没有恒常的发愿,那很可能做一次度化众生的事情后就彻底结束如果有愿无行,则愿就会成为空愿虽然我们心里很想成佛,可是如果从来不行持六度万行,那愿望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学习《普贤行愿品》后,我们要将发愿和行为结合起来,二者缺一不可对于诸佛菩萨的广大利他行为,虽然我们现在不能如实做到,但只要每天不断地发愿,只要自己的发愿不退,总有一天会做到这些行为乙二、译者: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这部经典是罽宾国精通三藏名叫般若的法师奉唐德宗之诏翻译的 般若法师是北印度罽宾国人,他生于公元7____年,从小就对佛法有信心,七岁时舍俗出家出家后他首先依止声闻乘上师学习《阿含经》、《阿毗达磨》等小乘经论,以后又在那烂陀寺依止大乘上师学习唯识、中观等大乘佛法般若曾于十八年中瞻礼印度各大圣地以及八大佛塔,后来到南印度受学五部密法。
由于仰慕文殊菩萨,般若发心朝礼汉地五台山,公元781年,他乘船抵达广州,次年抵达唐都长安在唐德宗的支持下,般若译出《四十华严》、《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等经典最后般若在中国圆寂,具体哪年圆寂不可知,但据资料记载,公元798年他还住世般若经过三年翻译出了《四十华严》,对佛教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的皇帝唐德宗对他翻译《华严经》特别支持,译经期间唐德宗每天都去译场一次,如果某天有事不能去,必定派人向译师解释般若的译文流畅优美,虽然《普贤行愿品》有不少译本 ,但我认为般若的译本最好自从我和法王朝拜五台山后,学院有了第一批汉族道友,每天我上完课都带着大家念汉文《普贤行愿品》,这样念了好几年,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改成念藏文了下面开始讲经义《普贤行愿品》包括长行文和偈颂,但这次我们不讲长行文,只讲偈颂《普贤行愿品》的核心是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这十大愿王如果发散出去,就是一切菩萨的十万大愿,如果归摄起来,就是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在接下来学习的过程中,希望大家好好体会这些意义。
甲二(经义)分三:一、前行七支供;二、正行广大发愿;三、后行以宣说功德而结尾乙一(前行七支供)分七:一、顶礼支;二、供养支;三、忏悔支;四、随喜支;五、请转支;六、请佛住世支;七、回向支七支供非常重要要真正发起普贤行愿,首先必须以七支供来积累资粮、净除罪障此外,不管修显宗还是密宗的任何法,都离不开以七支供来积资净障丙一(顶礼支)分二:一、略说;二、广说丁一、略说: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所有十方世界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人师子,我都以清净身语意对其恭敬顶礼十方是四方、四隅以及上方、下方,三世是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法界中无有不被十方三世所摄之时空按照这个偈颂的要求,我们顶礼的不只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或者宝髻佛等个别佛,而是法界中十方三世一切佛人师子”是佛的称号,因为佛在人当中最为超胜,不管在慈悲、智慧、力量等哪方面,都无人能超过佛,犹如狮子在百兽当中最为勇猛,因此佛可以称为人中狮子我们之所以要顶礼佛,是因为佛具有世间众生无法比拟的功德《往生净土决疑论》中说:“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是故今顶礼世间任何众生的色身与如来的微妙色身都无法相比,如来的慈悲、智慧等功德也是任何众生无法比拟的,因此,我们应该对如来(甚至如来的像)作顶礼。
此处说以身语意顶礼诸佛什么是以身进行顶礼?即磕长头或者磕短头从广义上讲,甚至问讯、合掌也包括在身顶礼中什么是以语进行顶礼?即以恭敬心念诵祈祷文或者赞颂文从广义上讲,平时说话时赞叹佛也属于语顶礼什么是以意进行顶礼?即作意、观想如来,比如思维佛在因地怎样度化众生,成佛后又具足什么功德只要对佛有欢喜心、恭敬心,不管作身顶礼、语顶礼还是意顶礼,都有极大功德我经常有这种情况:假使某天自己没有讲课,也没有做其他善法,只要念一遍《普贤行愿品》,我就会有一种安慰感:今天我的生命是有意义的,因为我念了《普贤行愿品》,虽然没有认真观想,只是口头上念了,这也算对佛语顶礼,这也有很大功德在念这个偈颂时,大家应该反反复复观想:东方无量佛刹中有无量如来,南方无量佛刹中有无量如来……过去出世过无量如来,现在有无量如来住世,未来还会有无量如来出世,我以清净身语意对所有这些如来恭敬顶礼这个偈颂只需要几秒钟就能念完,如果自己在念诵时能随文作观,一定会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丁二(广说)分三:一、身顶礼;二、意顶礼;三、语顶礼戊一、身顶礼: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以普贤行愿的威神力,在自己心前显现一切佛刹微尘数如来,自己的一个身体化现为一切佛刹微尘数身体,一一身体遍礼一切佛刹微尘数如来。
所谓“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有两种理解方式:一、按照龙树菩萨和世亲论师的解释,意思是,依靠普贤菩萨行愿的威神力,在我面前显现无量如来 二、按其他论师的观点,所谓“普贤”即“一切善妙”,即以一切善妙行愿的威神力,在我面前显现无量如来在这里我们主要按照龙树菩萨和世亲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