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一鸣惊人1.doc
6页《一鸣惊人》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小学语文2011课标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3课《一鸣惊人》二、教材分析:《一鸣惊人》是一则成语故事,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官员淳于髡巧妙利用隐语劝谏国君齐威王励精图治、振兴齐国的故事,赞扬了淳于髡能言善辩、富于谋略的品质故事内容生动,线索清晰,其中的人物刻画和语言描写很好地体现了淳于髡和齐威王的性格特点和人物品质,适于学生阅读和学习三、学情分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学生能借助课文中的拼音或查字典等方法识记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或利用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能读懂文章的大概内容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理解课文内容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四、课时:第二课时五、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默读和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2.学习淳于髡巧妙、委婉的表达方式,明白他能说服齐威王的原因初步体会隐语这种我国古代常用的劝谏方式 3.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淳于髡是用什么方法说服齐威王的,这个办法好在哪里教学难点:理解隐语情感与价值目标:学习淳于髡巧妙、委婉的表达方式,学习劝解他人的语言艺术。
六、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1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一鸣惊人》这篇课文,知道了齐国官员淳于髡通过隐语成功地劝谏了齐威王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去看看淳于髡是怎样劝谏齐威王的呢?(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1、默读课文(2-7自然段)说说淳于髡是怎样的人出示课件2)先默读思考,再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并让个别学生说说2、学生汇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汇报一:淳于髡是个能言善辩而且富于谋略的人板书:(能言善辩 富于谋略)汇报二:他知道齐威王喜欢听隐语,变心生一计,打算找个机会进谏这句话说明他对齐威王很了解,很有谋略)汇报三:“大王,最近臣听说一件怪事,特地来说给大王听听!” (“怪事和特地”是为了引起齐威王的好奇心,说明他富于谋略)(出示课件3 ) 分别请两名同学读一读,提问:如果你是齐威王的话,你想听哪件事呢?为什么?淳于髡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怪事和特地”是为了引起齐威王的好奇心)这里的感叹号要读出怎样的语气呢?(要读出好奇,期待的语气)指名试读提问:齐威王对淳于髡说的怪事感兴趣吗?你读了哪个词语知道的?理解“饶有兴趣”那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出来呢?(好奇,期待)师小结:看来淳于髡真是一个有谋略的大臣,知道齐威王的喜好,先引起齐威王的兴趣,再来劝谏。
汇报四:淳于髡说:“齐国有只大鸟,栖息在王宫的庭院中整整三年了可是它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引颈啼鸣大王,你可知道这是一只什么鸟?”(这句话中我知道了淳于髡把整整三年不飞不叫的大鸟比喻成了即位三年对国家大事不闻不问的齐威王这能说明淳于髡能言善辩)(课件4)师:“整整三年”说明了什么?(说明时间很长)“既不......也不”说明了什么?(说明了鸟的懒惰和无用)淳于髡为什么要给齐威王讲一只大鸟的故事呢?结合第一自然段思考一下淳于髡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讲故事呢?学生试读(读出令人好奇,疑问的语气)师:这个淳于髡可真是能言善辩通过打比方的方式,委婉地指出了齐威王对国事不闻不问、终日饮酒作乐的错误行为大家知道这样的表达方式叫做什么吗?——隐语(板书)(课件5)师:齐威王听懂了他的话了吗?你从哪句话知道的?画出来读一读课件6)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齐威王接受了劝谏)“一鸣惊人”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决定重新振作起来,治理国家)请同学们用充满信心的语气读一读吧!你能用“一鸣惊人”这个词语写句话吗? 指名说一说汇报5:课文中的第7自然段,对淳于髡语言和神态的描写说明他能言善辩)理解:恍然大悟师:淳于髡用隐语劝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他可高兴了,所以读出他高兴的语气3、思考:用隐语劝谏这个办法好在哪呢?小结:用隐语劝谏的方法比较含蓄、委婉,容易让人接受;既达到了劝谏的目的又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4、默读课文(8、9自然段)说说齐威王是怎样的人师:齐威王真的“一鸣惊人”了吗?你从哪些地方知道的?(1)学生默读课文(8、9)自然段,思考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整顿国政 朝气蓬勃(2)朗读课文(8、9)自然段思考:齐威王是个怎样的人?小结:齐威王的变化可真是令人吃惊呀!这真是“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三)分角色朗读课文师:你们喜欢文中哪个人物的角色呢?说说理由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来朗读2—7自然段 共同评价读准字音、朗读流利、声音洪亮、读出人物的语气等)(四)复述故事(课件7)师: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学生讲故事,教师点拨五)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八、板书设计:13、一鸣惊人 齐威王 淳于髡 齐国 不 一 不闻不问 能言善辩 危在旦夕 鸣 鸣饮酒作乐 富于谋略 则 惊 整顿国政 隐语 朝气蓬勃 已 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