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梭罗与庄子的比较.doc
9页1梭罗与庄子的比较一瓦尔登湖(Walden Pond)位于美国麻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Concord)郊,湖的四周青山环抱,碧绿清澈的湖水倒映着树木丛林的倩影,环境幽静,景色宜人公元一八四五年四月,一位二十八岁的美国青年携带一把斧头来到这里,砍伐树木,建造了一间森林小屋,在此过起了与世隔绝、自食其力的隐居生活这位美国人的名字叫亨利·截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梭罗在瓦尔登湖畔隐居了两年零两个月,后来他把这段隐居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就叫《瓦尔登湖》(或译作《湖滨散记》)虽然此书出版后,并未立即引起巨大反响,然而,它却最终奠定了梭罗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此书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喜爱与重视,逐渐被公认为美国文学中具有独特价值的名著《瓦尔登湖》不仅是一部文笔清新的散文文学作品,同时更是一部深刻反映作者人生哲学的力作作品中描写的形象,清澈的湖水、湖边的草木、林中的动物、自然环境中的人,等等,都带着某种象征意义书中叙述的许多带有寓言色彩的故事,也都深刻地体现著作者的哲理思考正如评论家查尔斯·安德生所形容的,瓦尔登湖及其周围环境是一个“魔圈”(注一)。
这部书震撼人心的地方,也就是这个瓦尔登湖小世界魔圈中所象征、所蕴含的哲理中国的读者,特别是那些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深入的了解的中国读者,读了这部书后,或许都会惊奇地发现,尽管书中所描绘的湖光山色、动物植物以及其中的人2的,都带有美国麻省特定的异域氛围,但作者所要阐述的哲理却并不陌生,它甚至很容易使我们产生某种亲和感、认同感,联想到中国古代的某种思想类型,诸如“天人合一”、 “自然率真”、 “抱朴守素”、 “反朴归真”之类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躬耕田园、垂钓水滨、泛舟弄笛、沉思默想,此情此景都不难使人联想起中国古代诸如庄子、陶渊明、王维一类人物总之,这位十九世纪美国思想家的身上,仿佛依附着古代东方哲人的幽灵二梭罗显然是一个对东方(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化极有兴趣并颇受其影响的人物关于这一点,我们似乎无须考证梭罗究竟读过哪些中国思想家的著作,也无须引证梭罗的确曾对东方宗教作过研究这一事实因为单从《瓦尔登湖》一书中常常引用东方古代哲人的格言语录这一现象来看,即可说明梭罗对古代东方文化精神的浓厚兴趣和喜爱书中直接引用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等人的言论,就多达十余次,甚至还引用了商汤王的《盘铭》(显然是转引自儒家经典《大学》)。
其中最长的一段引文见于书中的《春天》一章,作者用《孟子·告子上》“牛山之木”章中的一段话,来说明春日早晨到来之际,人类道德良心复生的情形(注二)作者虽然没有说明这段引文的作者和出处,但只要认真读过《孟子》的人一眼便可看出它的来历可惜中译本在这里没有像其它地方一样径用中文原文,也没有注明出处,致使一般中国读者无法知道这一段洋文的中译竟是“出口转内销”,出自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之口此外,书中还多次提及所谓“东方人”的言论,他十分欣赏那些“外表生活再穷没有,而内心生活再富不过”的古代东方哲学家(第十二页),他在寂寞宁静的凝神沉思中“明白了东方人所谓沉思以及抛开工作的意思第四页)除了引用中国古代哲人的言论外,书中还多次提到一些印度古代文献,如印度古代波罗3门教最古的经典《呔陀经》等当然,如果说梭罗的《瓦尔登湖》一书的思想情调带有某种东方精神的色彩,那么这决不仅仅体现为他在书中引用了一些东方哲人的只言片语,更重要的是梭罗对于生活的态度,对于精神性生活的追求,他的人生价值取向等等,都近于西方人所理解的东方文化精神,而与当时正在蓬勃发展的所谓“美国精神”颇不合拍不过,所谓东方文化精神也是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其中包含着差异甚大的诸多方面,梭罗不过只是近似于其中的某一类型而已,或者说,梭罗不过是从某一种意义上来理解和接受东方文化精神而已。
笔者认为,如果要从中国古代众多思想家、文学家中选出一位来与梭罗进行比较,那么庄子是最好的人选庄子的思想与梭罗相比,有许多共同之处将这两位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思想家进行比较,是很有意义的,它可以帮助我们从某种特定的角度,加深对这两位作家及其作品的理解三梭罗与庄子的共同之处的确很多从哲学观上看,梭罗属于美国十九世纪以爱默生为代表的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学派这一学派认为,世界的本体是一个叫做“永恒的统一”、 “永恒的个体”或所谓“宇宙的定律”的东西,它决定着自然界的无穷变化,推陈出新,轮回不休它无所不在, “天才在苍蝇、毛虫、蛴螬与卵中看到那永恒的个体 ”(注三)这个东西又被梭罗称之为“宇宙的定律”、 “最高的现实”世上万事万物,只是它的形变,所以梭罗说:“如果你掌握了原则,何必去关心那亿万的例证及其应用呢?”(第八七页)显然,这与庄子及道家学派本体论是相近的道家亦视“道”为永恒的定律,最高的现实道无所不在, “在蝼蚁”、 “在稊稗”、 “在瓦璧”、 “在屎4溺”(注四)从方法论上看,超验主义也具有庄子那种相对主义的思想特征庄子认为“以道观之,物无大小”,世上万物的大小、高下、美丑、善恶都是相对的,所以“天地”可以看作一粒“稊米”、 “毫末”可以看作一座“丘山”(《秋水》)。
超验主义也认为:“在创造一切的圣灵看来,世界上的万物都不分大小 ”(注五)爱默生在评论梭罗的思想时也指出:“有些人没有哲学家的观察力,看不出一切事物的一致性;在他们的眼光中,他(指梭罗)这种倾向当然是可笑的在他(梭罗)看来,根本无所谓大小池塘是一个小海洋,大西洋是一个大的瓦尔登湖,每一件小事实,他都引证宇宙的定律 ”(注六)梭罗也和庄子一样,否认有智与愚的区别,他说:“关于智慧,我觉得愚昧和大智之间没有多少区别 ”(第一三九页)这种相对主义的方法论也表现在文章风格上梭罗“喜欢故作惊人之语”, “他赞美荒山与冬天的树林,说它们有一种家庭的气氛;发现冰雪是闷热的;称赞荒野,说它像罗马与巴黎;它这样干燥,你简直可以叫它潮湿 ”(注七)而庄子的文章中也多有类似的文句,如所谓“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齐物论》)在认识论上,庄子认为人们无法通过知识和经验去认识道,只有通过所谓“心斋”、“坐忘”的直觉体悟,进入“朝彻”、 “见独”的境界,最终使自己与道合一, “同于大通”,才能认识道同样,超验主义也否认理性的认识方法,主张通过超越经验的直觉和本能去体悟那万物的本体、永恒的统一。
梭罗自己就有某种“心斋”、 “坐忘”的倾向他常常“在没有打扰的寂寞与宁静中凝神沉思”(第一○四页),甚至有时觉得“我刚才几乎已经和万物的本体化为一体”, “我的思想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来,我找不到我的思路了 ”(第二○八—二○九页)这恰如《庄子·齐物论》中的南郭子綦一样,在凝5神静思中进入了所谓“今者吾丧我”的境界而《瓦尔登湖·声》篇描写作者在物我交融的境界中,静静地聆听大自然中各种美妙的声音,与南郭子綦关于“天籁”的一段描绘也是十分相似的与“心斋”、 “坐忘”、沉思默察的直觉主义认识论相联系,梭罗与庄子一样,都有关于“言不尽意”的说法,认为精致的思想是不可用语言来传达的梭罗说:“我们真实的语言易于蒸发掉,常使一些残余下来的语言变得不适用它们的真实往往是变化的,只有它的文字形式还保留着 ”(第二九九页)梭罗认为如果人们只是阅读书本,哪怕是最精选的书本,那也会很危险,因为那会使我们忘掉“另一种语文”, “那是一切事物不用譬喻地直接说出来的文字 ”(第一○三页)而《庄子·天道》一文也表达了对语言和书本的怀疑:“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
”庄子还用“轮扁斫轮”这个寓言,说明书本上的东西,只不过是“古人之糟粕”而已这些见解与梭罗可谓如出一辙梭罗十分欣赏他与朋友之间那种离开语言的“神交” “我们的神交实在全部都是和谐的,回想起来真是美妙,比我们的谈话要有意思得多 ”(第一六二页)“如果我们中间每一个都有一些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话语,若要最亲昵地享受我们的交流,我们光是沉默一下还不够,还得两个身体距离得远一点,要在任何情况下都几乎听不见彼此的声音才行 ”(第一三○页)这一段描写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庄子·甲子方》中所描写的孔子会见温伯雪子的情景:二人“见而不言”、 “目击而道存,亦不可以容声矣 ”在这种“神交”中,语言的声音已经成了多余的东西在政治观上,梭罗与庄子也十分相似庄子主张“无为”,认为最理想的社会应当是“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 ”而梭罗在《消极反抗》一文中也6认为“最好的政府是什么事也不管的政府”梭罗与庄子一样都讨厌战争梭罗曾为抵制一八四七年美国对墨西哥的战争而拒交人头税,以至被关进监狱他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描写红蚂蚁和黑蚂蚁的战争,与庄子《蜗角触蛮之争》的寓言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梭罗所提倡的《消极反抗”与庄子对君主统治者的不合作态度,也不无相通之处。
甚至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二人也颇有相近的特点二人都属于浪漫主义作家,都善于将深刻的哲理通过直观生动形象的描绘加以表达 《瓦尔登湖》中有许多带有寓言性质的故事,有的与庄子的寓言一样含义玄奥,如那失去了的猎犬、栗色马和斑鸠的寓言(第一四页)当时就有人读不懂,有位爱德华先生特地跑去问他什么意思,他只反问道:“你没有失去吗?”有些寓言的荒诞程度也不亚于庄子,如“老苹果桌子中的虫蛹”的故事(第三○六)又如柯洛城艺术家的寓言(第三○○页),与庄子书中梓庆削木为鐻的寓言(《达生》)也十分相似,都表现了一种超越了时空的精神凝聚,所谓“用志不纷,乃凝于神” 四然而梭罗与庄子最突出的相似之处,还在于他们二人都对他们同时代大多数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提出怀疑和否定,同时都至力于探寻他们自认为是真正体现人的本性的人生道路这也正是这两位作家思想中最为惊世骇俗,却也最使人们感兴趣的部分梭罗生活在美国社会正经历着重大历史变革的十九世纪中后期这时美国的经济正从农业为主的经济向以制造业和工商业为主的经济过渡,城市人口急剧膨涨,工厂大批建立,市场扩张、铁路延伸,财富积聚,人们挣到了空前未有的钱,有了更多的自由和成功的机会,大多数人变得更加乐观、更加自信,认为美国是当时世7界上最伟大的国家。
人们渴望成功、勇于竞争,拼命挣钱,拼命追求物质财富总之,这是个充满了乐观进取精神,充满蓬勃活力的时代梭罗的时代与庄子所处的战国时代,虽然属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但两者也有着许多相似的特征战国时代也是个正在经历历史巨变的时代,中国古代社会正向封建社会过渡,积极进取、富于竞争,是这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精神诸侯争雄的局面为许多有才能的人提供了选择的自由和成功的机会,各家各派的代表人物纷纷为君主提供治国安邦之策、竞取争雄之术,纵横游士们周游列国,为自己成就功名富贵寻找机会对财富和地位的羡慕和追求,已使得往日一切礼义廉耻,道德伦常都黯然失色总之,在梭罗与庄子所处时代,大多数人都以乐观进取的精神,热切地、忘乎所以地追求成功、追求物质利益不可否认,这种追求也的确成为一种动力,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然而梭罗与庄子之所以成为杰出而独特的思想家,就在于他们能以敏锐独到的眼光看到问题的另一面,提出与绝大多数人所认可的价值观不同的观点他们都看到了物质文明的发达进步同时也带来了人性的异化,因此他们都反对对物质利益的狂热追求,甚至走向极端,对物质文明的成果本身也持一种否定的态度梭罗认为,现代物质文明,只不过是一些吸引人们注意的“漂亮的玩具”, “使我们离开了严肃的事物”(第四六页)。
房屋、家俱,本来是为人服务的,但过分的追求,却使“人成了房屋的囚徒”(第三○页), “人成了家具的奴隶”(第三二页), “人类成了他们工具的工具”(第三三页)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铁路,梭罗给予尖锐的嘲讽:“我8们没有乘坐铁路,铁路乘坐了我们”(第八六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