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近思录原文全文集.docx

57页
  • 卖家[上传人]:linl****ven
  • 文档编号:477852772
  • 上传时间:2024-05-0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68.78KB
  • / 5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近思录本书是南宋朱熹和吕祖谦编订的理学入门书和概论性著作,选取了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4人语录622条,分类编辑而成卷一·道体1、濂溪先生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陽,动极而静;静而生陰,静极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陰分陽,两仪立焉陽变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陰与陽;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周敦颐《太极图说》2、诚无为,几善恶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信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周敦颐《通书·诚几德》3、伊川先生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言寂然不动者也,故曰:天下之大本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和也者,言感而遂通者也故曰:天下之达道,和也——《二程遗书》4、心一也,有指体而言者,有指用而言者,惟观其所见何如耳——《二程文集》卷九《与吕大临论中书》5、乾,天也天者,乾之形体;乾者,天之性情乾,健也,健而无息调之乾夫天,专言之则道也,天且弗违且也分而言之,则以形体谓之天,以主宰谓之帝,以功用谓之鬼,以妙用谓之神,以性情谓之乾——《程氏易传·乾传》6、剥之为卦,诸陽消剥已尽,独有上九一爻尚存,如硕大之果不见食,将有复生之理上九亦变,则纯陰矣然陽无可尽之理,变于上则生于下,无间可容息也圣人发明此理,以见陽与君子之道,不可亡也或曰:剥尽则为纯坤,岂复有陽乎?曰:以卦配月,则坤当十月以气消息言,则陽剥为坤,陽来为复,陽未尝尽也剥尽于上,则复生于下矣故十月谓之陽月,恐疑其无陽也圣人不言耳——《程氏易传·剥传》7、一陽复于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程氏易传·复传》8、有感必有应凡有动皆为感,感则必有应,所应复为感,所感复有应,所以不己也感通之理,知道者默而观之可也——《程氏易传·咸传》9、天下之理,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能恒矣。

      惟随时变易乃恒道也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之理,非知道者孰能识之?——《程氏易传·恒传》10、人性本善,有不可革者,何也?曰:语其性,则皆善也;语其才,则有下愚之不移所谓下愚有二焉:自暴也,自弃也人苟以善自治,则无不可移者虽昏愚之至,皆可以渐磨而进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弃者绝之以不为,虽圣人与居,不能化而入也仲尼之所谓下愚也然天下自暴自弃者,非必皆昏愚也,往往强戾而才力有过人者,商辛是也圣人以其自绝于善,谓之下愚然考其归,则诚愚也既曰下愚,其能革面,何也?曰:心虽绝于善道,其畏威而寡罪,则与人同也惟其有与人同,所以知其非性之罪也——《程氏易传·革传》11、“忠信所以进德”终日乾乾”君子当终日对越在天也盖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其命于人则谓之性,率性则谓之道,修道则谓之教孟子去其中又发挥出浩然之气,可谓尽矣故说神“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大事小事,而只曰:“诚之不可掩如此夫”彻上彻下,不过如此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须著如此说器亦道,道亦器,但得道在,不系今与后,己与人——《二程遗书》卷一12、医书言手足瘘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

      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不与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故“博施济众”,乃圣之功用仁至难言,故止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欲令如是观仁,可以得仁之体——《二程遗书》卷二13、“生之谓性”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恶(本注:后稷之克岐克嶷,子越椒始生,人知其必灭若敖氏之类),是气禀有然也善固性也,然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盖“生之谓性”、“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也凡人说性,只是说“继之者善”也,孟子言人性善是也夫所谓“继之者善”也者,犹水流而就下也皆水也,有流而至海,终无所污,此何烦人力之为也?有流而未远,固己渐浊;有出而甚远,方有所浊有浊之多者,有浊之少者清浊虽不同,然不可以浊者不为水也如此,则人不可以不加澄治之功故用力敏勇则疾清,用力缓怠则迟清及其清也,则却只是元初之水也亦不是将清来换却浊,亦不是取出浊来置在一隅也水之清,则性善之谓也故不是善与恶在性中为两物相对,各自出来此理,天命也顺而循之,则道也循此而修之,各得其分,则教也自天命以至于教,我无加损焉,此舜有天下而不与焉者也。

      ——《二程遗书》卷一14、杨子拔一毛不为,墨子双摩顶放踵为之,此皆不得中,至如子莫执中,不知如此执得识得则事事物物上,皆天然有一个中在那上,不待人安排也安排著便不中矣——《二程遗书》卷十七15、问:时中如何?曰:“中”字最难识,须是默识心通且试言一厅,则中央为中;一家,则厅中非中,而堂为中;言一国,则堂非中,而国之中为中推此类可见矣如三过家门不入,在禹、稷之世为中,若居陋巷,则非中也居陋巷,在颜子时为中,若三过家门而不入,则非中也——《二程遗书》16、无妄之谓诚,不欺其次矣——《二程遗书》卷六17、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如百尺之木,自根本至枝叶,皆是一贯,不可道上面一段事,无形无兆,却待人旋安排引入来教入涂辙既是涂辙,却只是一个涂辙——《二程遗书》卷十五18、近取诸身,百理皆具屈伸往来之义,只于鼻息之间见之屈伸往业只是理,不必将既屈之气,复为方伸之气生生之理,自然不息如《复卦》言“七日来复”,其间元不断续陽已复生,物极必返其理须如此有生便有死,有始便有终——《二程遗书》卷十五19、问仁,伊川先生曰:此在诸公自思之,将圣贤所言仁处类聚观之,体认出来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也。

      后人遂以爱为仁爱自是情,仁自是性,岂可专以爱为仁?孟子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既曰“仁之端”,则不可便谓之仁退之言“博爱之谓仁”,非也仁者国博爱,然便以博爱为仁,则不可——《二程遗书》卷十八20、性即理也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喜怒哀乐未发,何尝不善?发而皆中节,则无往而不善见言善恶,皆先善而后恶;言吉凶,皆先吉而后凶;言是非,皆先是而后非——《二程遗书》卷二十二上21、问:心有善恶否?曰: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心本善,发于思虑,则有善有不善若既发,则可谓之情,不可谓之心譬如水,只可谓之水至如流而为派,或行于东,或行于西,却谓之流也——《二程遗书》卷十八22、横渠先生曰: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此虚实动静之机,陰陽刚柔之始浮而上者陽之清,降而下者陰之浊其感遇聚结,为风雨,为霜雪,万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结糟粕煨烬,无非教也——张载《正蒙·太和》23、天体物不遗,犹仁体事而无不在也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一物而非仁也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无一物之不体也——张载《正蒙·天道》24、性为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惟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

      彼自蔽塞不知顺吾性者,则亦未如这何矣——张载《正蒙·诚明》25、一故神譬之人身,四体皆一物,故触之而无不觉,不待心至此而后觉也此所谓“感而遂通”,“不行而至,不疾而速”也——《横渠易说·说卦》26、凡物莫不有是性由通、蔽、开、塞,所以有人物之别:由蔽有薄厚,故有知愚之别塞者牢不可开;愿者可以开,而开之也难;薄者开之也易,开则达于天道,与圣人一——张载《性理拾遗》卷二·为学1、濂溪先生曰: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伊尹,颜渊,大贤也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挞于市;颜渊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违仁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过则圣,及则贤,不及则亦不失于令名——周敦颐《通书·志学》2、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辞而己者,陋矣——周敦颐《通书·陋》3、或问:圣人之门,其徒三千,独称颜子为好学夫《诗》《书》六艺,三千弟子非不习而通也,然则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伊川先生曰:学以至圣人之道也圣人可学而欤?曰:然曰: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其本也真而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曰仁、义、礼、智、信形既生矣、外物触其形而动其中矣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惧、爱、恶、欲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

      是故觉者约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愚者则不知制之,纵其情而至于邪僻,梏其性而亡之然学之道,必先明诸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诚之之道,在乎信道笃;信道笃,则行之果;行之果,则守之固仁义忠信不离乎心,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出处语默必于是久而弗失,则居之安动容周旋中礼,而邪僻之心无自生矣故颜子所事,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仲尼称之,则曰:“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又曰:“不迁怒,不贰过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此其好之笃、学之之道也然圣人则不思而得,不勉而中颜子则必思而后得,必勉而后中其与圣人相去一息所未至者,守之也,非化之也以其好学之心,假之以年,则不日而化矣后入未达,以谓圣本生知,非学可至而为学之道遂失不求诸己而求诸外,以博闻强记、巧文丽辞为工,荣华其言,鲜有至于道者,则今之学,与颜子所好异矣——《二程文集》卷八《颜子所好何学论》4、横渠先生问于明道先生曰:定性未能不动,犹累于外物、何如?明道先生曰: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苟认外物为外,牵己而从之,是己性为有内外也且以性为随物于外则当其在外时,何者为在内?是有意于绝外诱,而不知性之无内外也。

      既以内外为二本,则又乌可遽云定哉?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扩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易》曰:“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苟规规于外诱之除,将见灭于东而生于西也非惟日之不足,顾其端无穷,不可得而除也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大率在于自私而用智自私则不能以有为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今以恶外物之心,而求照无物之地,是反鉴而索照也《易》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孟子亦曰:“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与其非外而是内,不若内外之两忘也两忘则澄然无事矣天事则定,定则明,明则尚何应物之为累哉!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是则圣人岂不应于物哉?乌得以从外者为非,而更求在内者为是也?今以自私用智之喜怒,而视圣人喜怒之正为何如哉?夫人之情,易发而难制者,惟怒为甚第能于怒时,遽忘其怒,而观理之是非,亦可见外诱之不足恶,而于道亦思过半矣——《二程文集》卷二《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5、伊川先生答朱长文书曰:圣贤之言,不得已也盖有是言,则是理明;则天下之理有阙焉如彼耒耜陶冶之器,一不制,则生人之道有不足矣圣贤之言虽欲已,得乎?然其包涵尽天下之理,亦甚约也。

      后之人始执卷,则以文章为先平生所为,动多于圣人然有之无所补,无之靡所阙,乃无用之赘言也不止赘而已,既不得其要,则离真失正,反害于道必矣来书所谓欲使后人见其不忘乎善,此乃世人之私心也夫子“疾没世而名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