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说-挖空练习.doc
5页《师说》基础知识复习一、 解释划线字词:古之学者(释义: )必有师师者,所以(释义: )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释义: )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释义: )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释义: )吾前,其闻道也固(释义: )先乎吾,吾从而师(活用: )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活用: )道也,夫庸(释义: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释义: )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释义: ),师之所存也嗟(注音: )乎!师道之(释义: )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释义: );今之众人(释义: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活用: )学于师是故圣(活用: )益圣,愚(活用: )益愚。
圣人之(释义: )所以(释义: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释义: )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释义: )教之;于其身(释义: )也,则耻师(释义: )焉,惑(释义: )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释义: )习其句读(注音: )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释义: )师(释义: )焉,或不(注音: )焉,小学(释义: )而(释义: )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释义: )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释义: )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释义: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释义: ),今其智乃(释义: )反不能及,其(释义: )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释义: )师。
孔子师(释义: )郯(注音: )子、苌弘、师襄、老聃(注音: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释义: )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释义: )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释义: )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释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释义: ),不拘于(释义: )时,学于余余嘉(释义: )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释义: )贻(注音、 释义: )之二、体会下面句式特点并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4、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6、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7、 不拘于时,学于余 二、 情境默写1、 文中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 , 。
2、本文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的语句是: , 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 , ?3、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4、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或作用)是: ;择师的标准是: , 5.文中体现韩愈平等、民主的师生观的句子是: , 。
6. 《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是: , , , 7、韩愈在文中说明自己写作本文的目的的句子是: , 8、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 , , , ?8、 “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致美文品读】初识韩愈知道韩愈这个名字已经有很多年了至少在初中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接触他的作品,比如散文《马说》、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郎》后来又逐渐增加了一些对他的了解,知道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创作上也自成一派,风格独特。
但仅此而已,我所知道的都只是符号,我从来也没有试图走进他的心灵世界,去了解他,亲近他直到现在我才突然发现,错过他是多么遗憾的事情这要从一首诗说起,诗的名字叫《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这是韩愈很有名的一首诗,我已经不知道读过多少次了,而且也已经教过好几遍了这天在课堂上,我又一次带着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没想到在这个过程中,我竟第一次被这首诗、被韩愈这个人深深地感动了,我对韩愈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情这首诗和韩愈做的一件事有关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皇帝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舍利,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宪宗正在崇佛敬佛的劲头上,见此表不禁龙颜震怒,要处以极刑幸得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方免得一死,贬为潮州刺史此诗即写于贬官途中韩愈做的这件事非常了不起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是他的动机非常纯正韩愈反对皇帝供迎佛骨,绝无半点私心,而是“欲为圣明除弊事”在他的《论佛骨表》中,韩愈以一个思想家的高度深刻地指出,皇帝崇佛敬佛,必令百姓“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
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力衰退,社会动荡,好不容易在唐宪宗的治理之下出现了中兴的局面,韩愈不能眼看着因为敬佛而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发展韩愈甚至说:“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你看,韩愈愿意独自承担因排佛而带来的一切恶果他的这份忠心怎不让人敬佩!其实韩愈完全可以不上这份奏章的,因为当时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上书进谏的,再说给皇帝提建议是御史的职责,并不是他这个刑部侍郎的事韩愈当然也应该能预料到这封《论佛骨表》奏上去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的后果,他这些年宦海沉浮,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况且早在公元803年,韩愈在任监察御史时就曾因一封《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而被贬为广东阳山令,他是切实地吃过直言进谏的苦果的况且韩愈当时已经52岁了,这些年沉沦下僚,饱尝艰辛,好不容易才因功当上这个刑部侍郎,就算是为家人考虑,明哲保身也并不为过但这一切都没能让韩愈保持沉默在唐宪宗满腔热情供迎佛骨的时候,在朝廷上下一片沉默的时候,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犯颜进谏,这需要的可就不单单是忠心了,更是胆略、勇气韩愈作为一个读书人,他的胆气确实是非比寻常。
后来他还做过一件极为后人称道的事情公元822年,韩愈以衰朽之身单身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宣慰乱军,不费一兵一卒,平息了镇州之乱,被后人称为“勇夺三军之帅”然而遗憾的是,韩愈之精诚“不能回宪宗之惑”,韩愈还是被贬了韩愈离开长安之后,他的家人也被赶出长安,更为凄惨的是他12岁的小女儿竟死在了被贬的途中走在被贬潮州的路上,韩愈心情之委屈、不平、愤懑、悲苦可想而知回望长安,云雾弥漫;看看前途,大雪拦路,真可谓进退两难,前途渺茫但在诗中,我们却看不到韩愈有一丝悔意这份坚贞不屈的气节,更加令人敬佩我们且不说韩愈在文学和思想上的杰出贡献,单从人格意义上说,韩愈有忠心,有胆略,有气节,这些无论放在任何时代都是难能可贵的好在历史是公正的,韩愈在有生之年屡屡受挫,死后却得到了后人的高度评价同是大文豪的苏轼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也许我们这些常人无法企及韩愈在文学和思想上的成就,但至少我们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