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谊与公论_私谊范文.docx
3页私谊与公论_私谊 有人说,李敖的批评文章对谁都毫不留情,有时真是忘恩负义我认为,毫不留情是真,忘恩负义却未必例如他在批评钱穆与台静农的文章中,首先承认两位前辈对他有恩1952年,李敖还是高二学生,经人介绍认识了钱穆,钱穆和他作了一次谈话,态度谦和,给他留下很深印象后来,他写了一封信质疑钱穆书中错误,钱穆回了信又送了书,对一个18岁的青年因材施教,表现出一个大教育家的风度台静农任台大中文系主任时,作为历史系学生的李敖,虽然没有听过他的课,但在李敖穷困时,要出售家藏旧版《资治通鉴》、《昭明文选》等书,台静农帮了大忙,李敖一直感念他 这是私谊,李敖不曾忘记但是私谊与公论不能混淆 李敖认为钱穆在古典方面的朴学成就,大体很有成绩,但也闹过大笑话钱穆考证孙武和孙膑为同一个人,并以此成名,但银雀山古墓出土却证明孙武是孙武,孙膑是孙膑钱穆要一国之民对本国历史心存温情与敬意李敖认为历史学家不可以这样感情用事,钱穆就因为对本国以往历史太满意了,所以就作了太多的曲解与巧辩另外,钱穆与当权者的关系是可耻的蒋介石利用钱穆来哄抬政权,钱穆利用蒋介石得君行道蒋介石以“倡优畜之”,钱穆则曲学阿世,大儒立场尽失。
李敖最不能容忍的是蒋介石“用公币建宾馆”,为钱穆安老于“素书楼”钱穆白白住了二十年,还不舍得搬走一个谈了一辈子“义利之辩”的大学者,义利当头,却贪鄙如此,实在有愧晚节 对台静农的批评,更是不留情面很难辩驳李敖不说台静农那惟一的一本学术专著写得如何,只是作了一点统计:全书――475页写作时间――前后长达55年篇数――25篇每年写――8页半每天写0.023页每页840字,即每天写19个字就是这每天只写19个字的大学者不仅在台湾岛上风光通吃四十多年,而且还于1984年与著作等身的梁实秋共同获得国民党颁发的“国家文艺奖特别贡献奖”1985年又与日本人宇野精一共同获得“行政院文化奖”――还不知道,这获奖是否与他毛笔“恭录总统蒋公”言论有关 李敖的批评,想必是有些以偏概全,但如果我们像李敖这样,上中学就得到钱穆的教诲,上大学就得到台静农的关照,还会像李敖这样写出如此尖锐的批评文章吗?我想不能不能的原因:一是为尊者讳让我们的思想不能发现,二是害怕卫道者口诛之、笔伐之,所以,在应该有公论时而公论缺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