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舆论学》考点.doc
3页1、诤言实事求是地说出事实的真相,指出公共事务、公共政策存在的错误,并为克服错误提出正确的建议,就是求真理的行为诤言具有求实性,使公众正确了解周围的变故,具有重要的认识和实践价值舆论主体坚持说真话、讲真理,直率地评价客观事物,是认识和追2、社会浮言有哪几种社会浮言是指脱离实际的意见和动听的套话,又称美丽的空话,在社会舆论中具有普遍性,大都来自于会议上、报刊宣传中那些粉饰太平的不实之词溢美之词,空话、大话,套话连篇3、舆论操纵和舆论同化舆论操纵是对舆论的潜在支配,表面上舆论仍处于独立地位,实则被权力所控制,被利用来达到权力的目的按某种意图制造或利用公共事件,堵塞或透露关键信息,劝服舆论领袖发表谈话,以形式符合一定要求的舆论指向,是舆论操纵惯用的手法舆论同化是强大的舆论把异己的舆论转化为与己相同的观点舆论同化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也符合被同化者的利益,因而才有更多的意见被说服用则称作正义权力对异己舆论的化解、吸引和劝服,是舆论同化非正义权力对异己舆论的利舆论操纵4、制造同意所谓制造同意,就是利用宣传手段,制造种种假象表明大众赞同权力的统治与政策,诚心接受权势阶层的观点与人民对立的政府要想赢得民意,需要利用媒体制造舆论,让民众为权力说话,达成统治者与民众意见的一致。
在一些国家,政府陷于复杂的内外矛盾,争得舆论的支持十分重要,通过制造同意树立权威,成为它们惯用的手法李普曼最先提出制造同意的概念,是美国的政论家5、公共权力话语的几种类型回应性话语;政策性话语;评价话语;对自己的政绩进行评价,对政府的工作进行总结6、舆论知觉外化为集群心理有哪些特征归属心理;认同心理;凝聚心理;怂动心理7、简述社会舆论的特叮P39)社会表层意识的发散;社会舆论的波动性;社会舆论的弹性;社会舆论的惯性8、舆论生成的四个阶皿P51D公共问题与社会议论;个人意见与议论圈的扩散;突发事件的激发;舆论领袖的意见引导9、民意的四定叮P118D量多理正定律;群落浮现定律;弱化—刚性定律;民心向背定律10、多数人暴政口P115D民意主宰社会实际是一种制度,即多数人对公共生活实行民主管理,由全体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少数人无条件的服从多数人对公共事务的裁决公众不是用说明的办法,而是以全体精神大力压服个人智力的办法,将公众的意见强加于和渗入于人们的头脑这是对多数暴政即民意暴政最形象的说法民意在公共事务中占有决定的地位,是由于它根植于社会的共同目标、道德意识和法律准绳,不是多数人的随心所欲11、社会主流舆论是怎样形成的主流舆论又称主导舆论,是指在社会意识中比重大,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共同意见,多反映民意的主张和立场。
公众追随主流意见出现有序状态,发挥重要影响,标志着它在一定范围内占据统治地位当它对全社会成员越来越具有影响力,从众量和传播范围极度扩大时,意味着非主导舆论正在萎缩主流舆论的产生主要经过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随着议论的渐进组合,比较正确的舆论的追随人数显著增加,传播的范围不断扩大在第二阶段,大众传媒加入舆论扩散,一批意见领袖在传媒上连续发表意见,舆论的真理性令人无可怀疑,媒介的大量议题引导舆论人积极活动在第三阶段,与其观点对立的舆论出现更大的分化,追随的人数迅速减少,正确的舆论在更大范围内传播,产生支配力量,成为多数赞成的“共同意见”,即主流舆论12、网舆的特征1、网络实现了意见传播的多元互动,意见传播的主客体角色可以互换,具有一定的不可控2、网络舆论的主体具有平等化的特性,每个上网者都有表达意见的权利,社会精英、领袖人物和权威媒体的话语霸权被消解3、网络舆论的客体和变换频率正在加快4、由于网络本身具有虚拟、自由、交互的特点,决定了网络舆论呈现出双重性,甚至多重5、在网络舆论中,多有较为明显的“集体情绪化”倾向13、舆论的定义和本质属性狭义概念是指某种舆论而言,即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的多数人对社会问题形成的共同意见。
广义上的概念是指社会上同时存在的多种意见,各种意见的总和或纷争称作舆论舆论在本质上是社会知觉的反映舆论具有公共事务、集群心理形成的公共意识和优势意见这三个基本属性14、“爆米花模式”和“沉默的螺旋模式”(P60)以爆米花模式产生的舆论,声势浩大,带有突然爆发的意味,给人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舆论在这一两天之内出现,此前虽然存在发生重大舆论的征兆,但意识环境却是平静的一个支持者众多的阵营大声的宣讲自己的政治理念,其他小阵营的支持者为了免于被社会孤立隔绝,倾向于保持沉默,这就是沉默螺旋的模式叩媒介通常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1、突出主导意见,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2、证明主导意见正在增强,给人们的印象深刻;3、还会在公众脑海中形成哪种意见公开发表不会遭到孤立的印象15、群体事件聚众又称群体事件,是指社会公共问题处于激化状态时,发生群众集体表意行为,往往有数十人以上的人群集结在公共场所或某个机构门前表达诉求群体事件往往事发突然,演变迅速,有强烈的声势群体事件直接起源于群众利益被侵害重要动力对抗因素在群体事件中起着关键作用16、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人际舆论对恶劣事务的自发性的曝光,论预测的特殊功能。
社会批评是舆论监督的外化)17、民意民意是人民对有关自身利益的社会问题所形成的一致意见,意志的总和,又称民心、公意、公共舆论、公论等,具有坚实的真理性问题的重要尺度)18、舆论传播的形态及特点舆论传播大体有六种形态:1、议论与公共讨论;议的意见集中;5、肢体的集体表意;6、理论争鸣内聚力是群体事件发生的不仅超越了媒体监督,而且涵盖了舆体现为人民的精神、愿望和(民意是判定社会2、民谣与民谚;3、社会传闻;4、会公共讨论具有正规性和组织性,它是一种议论,是公众享有因为作为人民斗争的手段,民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会议的主要特征和任务会议活P171)1、议论是表达舆论的普遍行为,也是最常见的口头舆论方式是人们发表意见,交流意见的舆论整合,谈资随意,见解零碎,但话题集中、兴趣浓厚交流意见的系统性和深刻性高于自发的街谈巷议,但从根本上,表达权的体现2、民谣以其简洁精炼、合辙押韵、幽默风趣、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和易传易记的特点被人们所传诵通俗是它的基本特征,但它不是绝对的真理表达,谣往往是表达真理的非严肃形式,多有夸大其词、挂一漏万的弊病3、传闻是未经证实的具有部分真实内容的消息,属于情绪型舆论。
传闻具有双面性,一方面它干扰正式沟通,甚至引起内部相互猜疑、争吵和矛盾;人们的情感需要,弥补正式渠道消息的不足4、从若干发言者寻找最好的意见,最终确定共同意见,是动体现了空间的接近和交往频率的协调性5、舆论的肢体形态由特定的行为、强烈的诉求和高昂的情绪所构成,表意目标明确,具有感染力6、理论争鸣是对一种新理论、新观点的产生,在学术上而不是政治上展开争鸣,由实践鉴别它的真伪理论争鸣不要起哄,就理论问题展开讨论是树立理论权威的唯一途径19、论述题相关问题:第一舆论机构的威皿P152)OD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