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粤教版选修《立身处世》教案.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j****s
  • 文档编号:49758328
  • 上传时间:2018-08-0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7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立身处世(教案) 李建辉 教学目的 1 积累文言词语,重点掌握“志” “夺”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 能够正确理解孔子对人生的“规划” , 理解《论语》在“立身处世”方面的基本观点; 3 学习解读“论语”的“空白” 第一课时(2007 年 3 月 6 日 星期二) 内容 解题 串讲课文第一第二节 步骤 一 导入,由口头作文引入到人的内心修养话题上来 二 解题,讨论如下: 1 “立身”字面意思什么?深沉含义又是什么? 明确:字面意思就是“使身立” , (使动用法) ,也就是说让自己站稳;其深沉含义就是要解 决人自己内心的矛盾,也就是如何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意思 2 “处世”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又有什么深沉含义? 明确:字面意思就是“处于世” , (省略介词) ,也就是说,在社会上生活;其深沉含义就是 要解决人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正确认识人生和社会,寻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3 那么“立身”与“处世”是什么关系? 明确:如果说“立身”就是“修身”的话,那么, “处世”就是“齐家平天下” ;也就是说, “立身”是前提基础, “处世”是目的。

      三串讲第一节,先快速地口译原文,用投影展示原文与译文;讨论如下: 1 这段话是孔子自己人生的规划还是人生的总结?为什么? (明确:这是孔子人生的总结,因为他说此话时已经是人到晚年了,也只有饱经人生沧桑 的人才能做出如此的总结;当然对于我们来说,这确实是很好的人生规划 ) 2 孔子说他十五岁才开始立志学习,那么十五岁之前干什么呢?他为什么不说呢? (明确:既然十五岁才开始“专心致志”地学习,那么这之前应该是随性而学,让人充分 享受童年的无拘无束的玩耍游戏,在游戏中学习,让儿童天真的好奇心得到保护这说明 孔子其实并非像我们那些新儒家那么“功利” ,逼着儿童去背什么经典,过早地把成人的 “功利”压在儿童头上,来扼杀他们的天性可见今天那些叫嚷弘扬“传统”的人其实恰 恰是悖“传统”而行的 ) 3 孔子说三十而立,那么这个“立”含义是什么? (明确:这个“立”含义就是“独立” “创立” ,不但是指经济上人格的上的独立,而且还 应该指学业上思想的创新 ) 4 “不惑”注释里说是不迷惑的意思,这还不够明确,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这个“惑” 其实应该指什么(用“惑”组一个词)?为什么? (明确:可以组成“诱惑”一词;因为这就意味着,独立之后的人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社会生活中还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诱惑,也就是说,人在三十岁后,四十岁前这一段时创业 阶段也许会因为不能很清醒的辨别事理,难免被“诱惑”而犯错误,遭致失败,但这可以 为今后的成功积累经验教训,所以到了四十岁后,凭着丰富的社会人生的经验,就不会再 被迷惑,做到通达事理了。

      ) 5 “知天命”是什么意思?这个“知”和前面的“不惑”有什么关系? (明确: “知天命”的含义就是“理解人生命运社会规律” ;“知”与前文的“不惑”是 顺接关系,如果说“不惑”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的话,那么“知”便悟出了许多社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站(),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理性知识;作为两种人生境界来说, “知天命”的境界自然高于“不惑” ) 6 “耳顺”表面上看,是说人到了六十,对各种言论对能泰然处之,而实际上是说这个时 候的人的什么? (明确:实际上是说这个人的修养到了一个炉火纯青的境界,无论别人激情地褒扬还是恶 意地贬斥,都能从容镇定听得进容得下,既不沾沾自喜,陶醉在别人的甜言蜜语中,也不 会妄自菲薄,哀怨于别人的流言蜚语 ) 7 “从心所欲,不逾规”是一种什么境界? (明确:这是一个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境界;自由可以说就是“从心所欲” ,自己想 干什么就干什么,但这时你“心欲”所“想”当然应该符合自然规律的,也就是在“规矩” 范围之内 ) 四,串讲第二节,快速口译原文,用投影展示原文译文,讨论如下: 1 这一节里所说的“志”与上一节中的“志”有什么异同? (明确:这节 “志”的含义是“志向” “理想愿望” ,上节中的志是“专心致志” , “为了一 个明确的目标竭尽全力”的意思。

      ) 2 孔子的两个学生在此谈自己的志向,他们各自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子路说,有好车好衣就与朋友共享,即使用破了也不遗憾,是一种与民同乐的志 向;而颜渊说,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邀功,是把提高自身修养当作一种理想他们前 者似乎重在“处世” ,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后者重在“立身” ,追求认识自我超越自我 ) 3 对于这样两个学生,你更认同哪位?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题,认同谁只要说出理由就行本人更认同子路,因为这个人率 直,而且豪爽有义气,而颜渊看似谦恭,但谦恭的话语中似乎还隐含着对同学的冷嘲热讽, 给人感觉有点阴阳怪气的味道 ) 4 孔子的理想是什么?他这个理想好不好?在当时条件下能否实现?对今天社可能产生什 么影响? (明确:孔子的理想就是让老人们无忧无虑安度幸福的晚年,让朋友间互相信任,让未成 年人能得到关爱,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祥和的理想社会,但是在当时那种历史条件下是无法 实现的这种幻想的所谓的“和谐”社会理想,对于转型时期各种利益冲突日益尖锐的今 天社会来说,很可能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用来“忽悠”弱势群体的一个充饥的画饼 ) 第二课时(2007 年 3 月 7 日 星期三) 内容 串讲课文其他章节,完成课后练习题。

      步骤 一导入由口头作文引入,提出问题,这课中,哪一接涉及“惜时”的话题? 二 复习归纳上一课讲到的要点,通过课件展示如下: 1 首先要“规划”明确人生各个阶段的任务重点(让学生回答练习一第 1 小题的问题) 孔子把自己的人生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人生任务如何?这对我们今天的人有什么 启发? (答:孔子把自己的人生分为“志于学” 、 “而立” 、 “不惑” 、 “知天命” 、 “耳顺” 、 “从心所 欲”六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人生任务分别是:学习前人;立足社会,学习创业;不受利诱, 通达事理;把握命运规律,走进必然王国;辨别各种是非,泰然处之;从心所欲,进入自 由王国这可以帮助我们充分认识到人生漫长艰辛奋斗的历程,增强自身的责任感 ) 2 其次要“立志” ,有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 (让学生回答练习一第 3 小题的问题) 谈谈你对孔子、子路、颜渊的志向的理解,然后谈一谈自己的志向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答:孔子的理想确实是一个非常祥和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 这种幻想很象所谓的“和谐”社会,对于转型时期各种利益冲突日益尖锐的今天社会来说, 也许可以起到抚慰受伤心灵作用。

      但它缺乏人性发展的逻辑性和社会实践的操作性,所以 可能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用来“忽悠”弱势群体的一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子路说,有好 车好衣就与朋友共享,即使用破了也不遗憾,把与民同乐当作志向;而颜渊说,不夸耀自 己的长处,也不邀功,把提高自身修养当作理想子路似乎重在“处世” ,追求自我价值的 实现;而颜渊更重在“立身” ,追求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本人更认同子路,因为他率真坦直, 豪爽义气,而颜渊看似谦恭,但谦恭的话语中似乎还隐含着对同学的冷嘲热讽,有点阴阳 怪气的味道 本人的志向就是,在养活自己的前提下,把自己本职工作做好,为家人为朋 友(学生)尽自己一份责任,从而在为他人提供快乐的同时,收获自己人生的快乐 ) 三 过渡到讲析第三节,讨论如下: 1 第二节师生各言其“志”应该说是从“处世”的角度表述的,而这一节曾子言说却从什 么角度表述的?按照他的说法,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人生志向就是要争做什么? (明确:曾子是从“立身”的角度表述自己的人生志向就是要争做“君子” ) 2 那么要成为君子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明确:要具备三个条件,在私人生活中,值得朋友信任,可以托付重任;在国家生活中, 能不辱使命;在特殊情境中,不变操守气节。

      ) 3 曾子为什么要说读书人任重而道远? (明确:首先读书人是立志成为“君子”的人,但还不是君子,而要成为君子,就必须把 实现仁政当作自己的责任,这个责任自然就很重,而要完成这个重任,就要毕生努力直至 生命的终点,所以路程就很遥远 ) 四 精读第四节,讨论如下问题: 1 如果说上一节是从立身的角度谈成为“君子”使命要求是一个横向的表述,那么这一节 就是从纵向表述“君子”成长过程中的要求,那么第一要求是什么呢?孔子说“四十、五 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一句是什么口吻? (明确: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抓紧时间学习;孔子说那话是一种感叹而伤感的口吻,含有警 示学生珍惜时间的意味 ) 2 这节中的“夺”与上一节中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 (明确:意思一样,都含有“在外力强迫下而改变”的意思,前面加是一个否定词,就含 有尽管受到强迫却没有能改变,这就不但说明心志坚定而且还有坚韧毅力 《陈情表》一文 中“舅夺母志”也含有此意 ) 3 把“三军”和“匹夫”相提并论,重在说谁?这在强调对读书人什么的要求? (明确:重在说“匹夫” ,这强调的是对读书人意志力的高要求;这种要求我以为达到了苛 求的地步,这让我想起顾炎武的那个名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话如果是一介匹夫言 说的,固然可贵也很高尚,但是如果是从“肉食者”口里说出来的,我又要提醒各位匹夫, 这大概就是一个推脱责任的阴谋,我要追问, “天下” 究竟是谁的天下?为什么“盛世” 歌舞升平,没人出来说, “天下昌盛,匹夫有功”呢?。

      ) 4 “松柏”作为喻体,喻指的是什么?又表述了一个怎样的要求? (明确:喻指的是读书人,这句话的表述的要求就是,读书人还要准备接受灾难挫折的磨 炼,只有如此,才可以历练成为“君子” ) 五 精读第五节,讨论如下: 1 经过横向纵向的要求后,读书人总算有了成就,那么这一节实际上就是来谈如何界定成 就的,在这节师生对话中,用来界定成绩的关键概念是哪两个? (明确:“闻”和“达” )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2 那么,按照孔子的解释,这两个概念的区别点在哪里? (明确:“闻”就只是追求在“处世”社会的名声,而“达”追求则是“立身”的个人修 养,其实在强调对社会的默默奉献 ) 3 孔子最后一句“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其实向读书人提出了一个前提性的要求,那 么这个要求的内容是什么?你能接受这个要求吗? (明确:这个要求就说读书人不能在生活上贪图安逸,否则就不配做读书人;我不能接受 这样苛刻的要求,我以为读书本来就应该是人生快乐的组成部分,如果读书过程就是痛苦, 我宁愿不读书也许长期以来有了这样的要求,所以在中国读书就成了一种痛苦的修炼生 活。

      ) 六 归纳小结完成练习一中的第 2 小题,并展示如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请你谈谈对“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理解 (答:这句话的意思含有两层意思:第一,读书人应该从自己做起,把实现“仁政”当作 自己终生努力的责任;第二,实现“仁政”社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读书人毕生努力, 甚至要几代人为之不懈地奋斗对于“论语”中这个“志”以及对读书人的要求,我是不 苟同的,因为它是以牺牲个人现实幸福为前提,要读书人为一个彼岸的美好理想消耗生命, 这本身就。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