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诫子书》教学设计和反思.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汽***
  • 文档编号:409318525
  • 上传时间:2023-11-2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9.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wd...?诫子书?教学设计和反思  导语:?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阳养性,下面是小编整理?诫子书?的贾学设计集反思,欢迎阅读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焦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联系学生实际考虑不宜往深处难处开掘,所以文章构造特点及哲学辩证思想不列为教学目标,当然这是主观意见,还有待同仁智者商榷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诲,汲取精神养料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在教学中要达成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采用的首要方法就是以“读〞贯穿课堂始终:听读,朗读,跟读,默读„„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猜读、精读、研读、品读,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

      作业设置结合单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进一步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积累的同时感受浓浓的亲情、乡情、友情和爱国情  (一)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完成以下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例如: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再次播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7、学生自由散读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师巡回指导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  师参与讨论  (1)难点预见: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  (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  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存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的双重否认)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以b句的翻译为例:年华随着时光奔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  3、总结交流:  (1)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  (2)典型代表两名译文,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四)研读,赏析文章:  故事引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

      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筹划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设,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鼓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1、集体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省,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其原句分别用?逻辑学?中的“否认之否认规律〞(双重否认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A、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请按照议论文的构造来给文章分层,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再次品读。

      按照板书提示分组讨论完成,后总结再板书)  {提示板书: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那么不能励精,险躁那么不能治性(反)  D、惜时:(见上,略)  (4)按照板书提示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原文  自背  (5)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以下任务:  (1)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警句推荐: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

      席勒)  (2)积累文章或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于读书笔记上  (六)作业设置: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请同学们查找历代歌咏人间真情的诗词,分门别类加以整理,一周后在班内开展一次“人间自有真情在〞为主题的诗词诵读活动  ?诫子书?  诸葛亮  淡 修身 宁  泊 静  名 治学 致  志 惜时 远?诫子书?教学反思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采用以“读〞贯穿课堂始终的方法,听读,朗读,跟读,默读„„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猜读、精读、研读、品读,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了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  为了让每位同学在课堂上都能有所学、有所悟、有所思,我是按照“生读——生悟——生思〞的模式来执教这节课,整个课堂中都以“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和收获是本节课的主要立足点  前面几个局部进展较为顺利,学生课堂活动较为踊跃,而且 基本每个同学都能完成学习目标,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导学案设置比较合理,逐层深入,从“基础〞到“延伸〞都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但这节课的授课还存在很多缺乏,主要有以下几点:  1、“研读与赏析〞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但由于“导〞的不到位,局部同学不能动起来,不能“赏〞出亮点,“赏〞出水平,导致气氛不够活泼,对文章中富有哲理又有警醒作用的句子领悟不够到位在这个环节,如能适当让学生自己“质疑〞,然后解疑,相信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会大大增强  2、课堂上小组运用不够成功一遇到问题就让学生自己讨论,有时都没有给学生自己考虑的时间就讨论,这样浪费了很多有价值的时间;另外,有些问题确实不值得小组讨论,而我不合时机的运用小组讨论,出现了课堂“懒散〞的局面,如:让学生讨论课文译文,这就属于“画蛇添足〞,多余之举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