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晋南北朝河北经济的发展.docx
12页魏晋南北朝河北经济的发展 早自春秋战国起,河北地区①便有所开发和 发展 西门豹治邺的 历史 迄今还脍炙人口,也出现了蓟、涿、邯郸、中山、温和轵等堪称一方都会的城市在司马迁的笔下,燕国因“有鱼盐枣栗之饶”被称道,中山“地薄人众”,和赵国一样“仰机利而食”②《盐铁论》中有关河北的记载,和《史记》并没有太多的差别看来,河北地区农业生产已有了一些基础,否则不会有自己的某些特色,但直到西汉鼎盛时期尚不是北方的主要农业区,却又显而易见东汉一代,河北当然是有发展的,不过其 社会 经济 较发达的地区仍然局限在太行山麓的东部和燕山山麓的南部,郡国设置还保持着西密东疏的特征,农业生产位居全国的中游,和农业密切结合的家庭手 工业 ,也即家庭纺织业不算发达,畜牧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华北平原是我国著名的大平原,此时其中部,特别是东部依旧人烟稀少,沼泽密布,榛莽丛生到隋朝时,人们对河北的看法却和以前不同了:“信都、清河、河间、博陵、恒山、赵郡、武安、襄国,其俗颇同,人性多敦厚,务在农桑,好尚儒学③蓟城、涿郡、北平、渔阳等也已颇为繁华这些都反映了河北平原的中部和南部已呈现初步开发的趋势至于和农业密切结合的家庭纺织业,历经建康、江陵、长安和邺城当时四大 政治 和军事中心的颜之————————①此处系指西起龙门,东达渤海湾.北自太行山东麓和燕山南麓,南竟黄河北岸之间。
相当于今天河北省和北京市.以及今山东省和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②《史记》卷129《货殖列传》③《隋书》卷30《地理志》中推则对此可谓赞叹有加:“河北妇人,织纴组训之事,黼黻锦绣之工,大优于江东也①这并非颜之推的虚言妄语,大农学家贾思勰在其名著《齐民要术种桑柘篇》中说:“今自河以北,大者收百石,少者尚数十斛这里的“百石”和“数十斛”,指的是地主们在其桑林中收获的干桑葚,它可证明《隋书地理志》所言河北人们“务在农桑”是有根据的河北的发展及中部和南部的初步开发,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起自曹操据有邺城,至永嘉之乱告终第二阶段始于北魏据有河北,直到隋统一全国前夕介于二者之间的十六国时期,它一再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周折一修撰《晋书》的唐初诸公针对河北的地理特点和社会经济状况,有一个较为确切的概括:“其地有险有易,帝王所都,乱则冀安,弱则冀强,荒则冀丰②和河南地区比较,东汉时期,这里社会经济相对落后,地主势力远不如河南强大,所以在汉末军阀混战中,虽然同样卷进了战乱,但所受的破坏却较轻官渡之战时,袁绍用于前线的兵力是“精卒十万,骑万匹”③和曹操兵力的严重不足形成鲜明的对比袁绍之能如此,关键在于河北“民户百万”④。
这并非袁术一人之言,冀州刺史韩馥的谋士闵纯和李历都作如是言:“冀州虽鄙,————————①《颜氏家训》卷1《治家》②《晋书》卷14《地理志》③《三国志魏书》卷6《袁绍传》④《三国志魏书》卷6《袁术传》引注《魏书》带甲百万,谷支十年袁绍的谋士沮授也说河北“拥百万之众”①曹操粗略估计,袁绍若全力施为,仅在冀州便可得胜兵“三十万众”②虽然今天难以得知曹操时河北的人户数,但上述情况足可证明军阀混战期间,河北地区人户的丧亡不如河南严重正由于此,在袁绍占有河北时,便可颐指气使,不可一世;当曹操攻占邺城后,便立即决定建霸府于邺这样,河北便成为曹操着力经营的地区可以肯定,凡曹操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都在河北实施过,有的还首先实施于河北如重豪强兼并之法,便是最明显的例证此外还有两项较为特殊的措施需要提一提一、驱逼大量人口于河北为确保邺城周围的繁华,在经济上也取得居重驭轻的效果,曹操在东征西伐的过程中,不断逼徙人口于河北《三国志魏书梁习传》载其受命为并州刺史,“时承高幹荒乱之余,胡狄在界,张雄跋扈,吏民亡叛,入其部落;兵家拥众,作为寇害,更相扇动,往往棋跱习到官,诱谕招纳,皆礼招其豪右,稍稍荐举,使诣幕府;豪右已尽,乃次发诸丁强以为义从;又因大军出征,分请以为勇力。
吏兵已去之后,稍移其家,前后送邺,凡数万口史称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后,为了保障京师的实力,便“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③鉴于邺城是控制河北的军事和政治重镇,所以曹丕决没有将冀州士家全部迁到河南的意图也就是说,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被集中到河北的士家,要远远超过十万户众所周知,在曹魏屯田中,士家屯田是其屯田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么多的士家集中河北,对河北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应该是不言而喻的————————①《三国志魏书》卷6《袁绍传》 转贴于 ②《三国志魏书》卷6《袁绍传》注引《世语》③《三国志魏书》卷25《辛毗传》除了士家外,被逼迁到河北的民户也不少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平定乌丸,班师时虏获胡汉人民“二十余万口”①此时曹操定霸府于邺城不久,当然不可能将这部分劳动力送出自己控制的腹心地区因此基本上可以断定由乌丸掳回的人口是被安置在河北的建安二十四年(218年),曹操撤离汉中,又逼迁关中人“以充河北”②, 影响 所及,陇右一带为之骚动不安,可见规模并不算小,等等即便北方基本上安定下来后,仍有为数不少的民户被逼徙河北《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懿平定辽东后,“收户四万,口三十余万……班师,天子遣使劳军于蓟”。
其时,魏明帝病危,曹氏集团和司马氏集团间的权势之争白热化,为夺取中央权力,司马懿舍弃大军,乘追锋车以昼夜四百里的速度赶回洛阳,这批被逼徙的民户除了就地安置外,不大可能再进一步逼徙他方总之,魏晋之际,河北地区的人口是有变动的,尽管比东汉要少,但在整个北方来说,这里还是人户较为密集的地区二、以邺城为中心.修筑人工运河和较多的水利工程建安九年(204年),为覆灭袁氏,曹操发动了攻占邺城之役出于确保粮运的需要,事先“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③《水经注疏淇水注》的记载略许详细一点原先淇水是黄河的支流,在黎阳南境入河曹操在淇水入河口用大木枋筑堰,逼淇水东北流而入白沟,“故时人号其处为枋头”④这样白沟有了充足的水量,保障了曹军的漕运也就保障了曹————————①《三国志魏书》卷1《武帝纪》该纪前文说“三郡乌丸承天下乱,破幽州,略有汉民合十佘万户”该书《乌丸传》又说,曹操平定乌丸后,是将乌丸和汉民全数掳回的,那么实际掳掠的人口不止20余万 ②《三国志.魏书》卷15《张既传》 ③《三国志.魏书》卷1《武帝纪》④《水经注疏》卷9《淇水注》,谢承仁主编《杨守敬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本文有关《水经注》引文,皆出自该书。
操的胜利这是迄今 文献 记载上河北地区的第一条人工运河曹操攻占邺城前后,乌丸活跃在幽燕一带,经常抢掠幽州,又收容袁氏残余势力,对曹操构成威胁建安十一年,“公将征之,自呼沲入泒水,名平虏渠;又从泃河口凿入潞河,名泉州渠,以通海”这两条渠道是董昭建议开凿的,目的也是为了漕运军粮建安十八年,曹操又“凿渠引漳水入白沟以通河”①,沟通了洹水、漳水和黄河,名为利漕渠这四条人工运河都不算长,动用的人力也不算多,白沟关键是筑堰,平虏渠在今河北饶阳境内,泉州渠在天津的宝坻和武清间,利漕渠在今河北的大名和曲周间,却沟通了黄河、淇水、清水、洹水、滹沱水、泒水、漯水和潞水,基本上把河北地区的主要河流贯通起来了隋代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北段永济渠,虽非完全依照这几条渠道开凿,但说它们是永济渠的前身,并不算为过曹操开凿这几条渠道,最初是基于 政治 和军事目的,军事目的尤为显著可是一旦贯通,实际效果远远超出他的意料首先,往昔河北与中原的 交通 只有西部的陆路,而今变成水陆兼有,且以邺城为中心邺城一跃而为河北的交通枢纽河北各地间的联系也借此加强了其次,《尚书禹贡》说冀州“厥土惟白壤”白壤”指的是盐碱过重,土壤表面出现碱霜,不宜农稼,农业大受制约。
这是河北大平原腹地平坦,河流落差小,地下水位浅,湖泊和沼泽排水不畅等特征造成的结果上述渠道几乎贯穿了华北平原的中部,打通了其河流的入海口,有利于盐碱和沼泽的宣泄,在 自然 的冲刷下盐碱度可逐步减少,向利于农稼转化再次,促进了渠道两岸及所贯通河流的农田水利总之,是为华北平原腹地的垦辟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这样说,上述渠道的开凿,是河北地区日后得以 发展 的转折点 转贴于 ————————①《三国志魏书》卷1《武帝纪》对比其它各地,魏晋期间河北地区的水利工程也相当出色,其代表性的工程有天井堰、戾陵堰及其配套工程车箱渠等天井堰在邺城地区,是曹操时修筑的魏武王又堨漳水,回流东注,号天井堰二十里作十二墱(按:墱即堰),墱相去三百步,令互相灌注一源分为十二流,皆悬水门①灌溉的范围比战国以来在此修筑的水利工程有所扩大曹魏中后期,刘靖出任镇北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在嘉平二年(250年)“修广戾陵大堨,水溉灌蓟南北,三更种稻,边民利之”②《水经注疏鲍邱水注》引《刘靖碑》说其动机是“嘉武安之通渠,羡秦民之殷富”,看来是为了造福一方为此亲自登上梁山,观察地形,了解漯水的水势水量,然后命令帐下督丁鸿带一千士兵,建造了高一丈、东西长30丈、南北广70步的戾陵主堰,又在河北岸建4丈宽的水门和10丈长的拦水堰,将高梁河水逼入戾陵堰的配套工程车箱渠:“山洪暴发,则乘堨东下,平流守常,则自北门入。
灌田岁二千顷,凡所封地百余万亩所谓“岁二千顷”,估计应是刘靖所部军屯的亩积,即前引《刘馥传》所说“三更种稻”百余万亩”当指免遭山洪侵害和受益的土地景元三年(262年),因“民食转广,陆费又赡”,朝廷派遣谒者樊晨“更制水门”,进一步修整了戾陵堰和车箱渠,“水流乘车箱渠,自蓟西北径昌平,东尽渔阳潞县,凡所润食四五百里,所灌田万有余顷”其灌溉效益进一步扩大了如此巨大的水利工程,在当时是比较少见的西晋初年,这一工程因山洪过猛,主堰受损四分之三,当地一度受害非浅元康四年(294年),刘靖少子刘弘为幽州监军,效法其父,命逢恽带二千士兵,重修了主堰和水门,用功四万有余当地百姓和少数民族人民闻讯赶来相助的,也有数千人之多,使这个工程又恢复了昔日的效益————————①《水经注疏》卷10《浊漳水注》②《三国志魏书》卷15《刘馥注》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地方官吏又乘机推广较为高产的水稻,刘靖之“三更种稻”固如是,他如郑浑过去在徐州为太守时,曾“兴陂遏,开稻田……民赖其利”,转任魏郡太守后,“其治放此”,“民得财足用饶”①也即说他在魏郡同样提倡和推广种植水稻在上述情况下,魏晋时期,河北地区粮食产量有所增加当在情理之中。
太和年间(227—233年),杜恕奏议论及曹魏府库收入时说:“其所持内充府库,外制四夷者,惟兖、豫、司、冀而已在这四州中,“冀州户口最多,田多垦辟,又有桑枣之饶,国家征求之府”此时的河北,特别是其中的冀州,和兖、豫、司三州一样,已经上升到“天下之腹心”②的地位了永嘉之乱时,北方遍地粮荒,割据河北的王浚却“积粟五十万斛”③这些都证明河北地区在魏晋之际,农业生产确实是有所 发展 的正因如此,邺城一跃而成为魏晋之际北方的三大粮站和兵站之一终魏晋南北朝之世,邺城在北方始终是堪与洛阳、长安相匹敌的 政治 、军事和 经济 中心————————①《三国志魏书》卷16《郑浑传》②《三国志魏书》卷16《杜畿附恕传》③《普书》卷39《王沈附浚传》《晋书石勒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