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三明市博物馆馆藏六朝青瓷赏析.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31861544
  • 上传时间:2021-12-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2.38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三明市博物馆馆藏六朝青瓷赏析[摘要]三明市博物馆馆藏的六朝青瓷器,经鉴定英造型、胎釉、装 饰等时代特征,判断为越窑系产品,其中蕴含丰富的佛教文化艺术内涵[关键词]佛教六朝青瓷文化艺术特点一、越窑系青瓷东晋青釉敛口钵(见图1),敛口,窄溜肩,深腹,平底口沿有一周 弦纹及细密的方格纹,腹部有旋坯纹外腹近底及底部不施釉,釉呈青黄 色,腹底部露胎,灰胎较粗糙,器形规整口径20. 3cm,腹围76. 2cm, 底径13.7cm,高13.1cm此件敛口钵与闽北浦城吕处坞东晋“兴宁三年 (365年)”墓出土的同类器物造型、胎釉等工艺特征比较一致东晋青釉盘口壶(见图2),浅盘口,束短颈,斜肩,鼓腹,平底肩 部置冇对称扁状双系釉呈青黄色,腹下部冇流釉现象器身冇旋坯纹, 腹底部露胎,呈灰色,器形规整口径12. 0cm,腹围61. 4cm,底径10. 4cm, 高21.3cmo此件盘口壶与闽侯荆溪东晋“永和五年(349年)”墓出土的 器物形制相同南朝青釉带流罐(见图3),直口平唇,短颈,圆溜肩,鼓腹,平底 肩部饰对称扁带环系,另一侧有平嘴圆管短流外壁施釉不及底,釉呈青 黄色灰胎,器形规整口径10. lcm,腹围67. 7cm,底径12. 3cm,高16. 4cm。

      此罐形制与福州屏山南朝墓出土的同类器物相似,但流嘴平折唇的做法相 对精致越窑主要产地在浙江上虞、余姚、绍兴等地,窑场分布范围很广,自东汉创烧,经三国、两晋,到南朝时期获得迅速发展三国时胎呈淡灰色, 以淡青釉为主西晋时胎色较深,釉以青灰色普遍东晋以后瓷业普及发 展,造型装饰趋向简朴南朝时胎呈灰色,有青釉、青黄釉,总体特征是 胎釉结合紧密,器物造型从扁矮向高长方向演变三明市博物馆馆藏东晋 敛口钵、盘口壶,南朝带流罐,基本符合越窑特征南朝青釉博山炉,由炉盖和托盘盏两部分组成盖顶雕塑一立体双面 人像,五官刻画明显,头顶莲花,人像颈下堆塑双层莲瓣,颈下部前后各 贯穿一小孔通向炉腔(见图4-1)盖身堆塑缭绕升腾的烟气纹,里内中空, 盖下部分堆贴有四朵莲花盏作子母口与盖套合托盘,敞口,直腹,浅 平底,底部镂一圆孔,盘中竖立筒状管,上承托一圆盏,施青釉底部露 胎,呈灰白色,阴刻行书“行练三端”四字,笔画纤细,字体有些歪斜(见 图4-2),遗留有旋坯线割的痕迹形制别致,制作精美,技法娴熟通高 20. 9cm,盏盖套合处外围直径7. 5cm,托盘圆径11.5cm三明市三元区莘 口墓出土与此器造型、装饰雷同的博山炉,亦见于闽侯南屿南朝墓,年 代为南朝齐梁时期。

      受越窑影响,福建福州的怀安窑在南朝时期始烧,其瓷胎色灰白,质 地坚硬,使用风化程度高、石英含量大的瓷石,明显有别于浙江、江苏、 江西、广东等地的青瓷胎,南朝时多呈青色,青中闪黄,唐代出现青中泛 绿的釉色三明市博物馆馆藏的青釉博山炉,其造型装饰不曾见于福建以 外的地区,胎釉特征与怀安窑一致,应属该窑所烧成博山炉的祖型源于 西汉中期中原地区出现的青铜博山炉,由于炉盖上往往铸成山峦云彩的形 状,故名博山炉此炉改山形为烟气、莲瓣装饰,形态新颖别致使用时 点燃炉内的香料,香烟从小孔排出,是当时讲究卫生礼仪之器《颜氏家 训》称:“贵族子弟无不薰衣剃血,傅粉施朱/炉在古代具体作用有三: 一为薰衣凡入朝觐见或拜谒尊贵,必将衣服薰香方不失礼二为读书焚 香免除恶臭,刺激精神,便于诵阅,裨益于理解与记忆,故有“红袖添 香夜读书”之说三是供祀神佛之用此炉底刻“行练三端”四字(见图 4-2),西汉《韩诗外传》谓三端为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艺文春聚》卷十七南朝梁简文帝《舌赋》:“夫三端所贵,三寸著名「《梁 书简文帝(太宗)本纪》载:“天才纵逸,冠于今古文则时以轻华为累“行练三端”遂为时行文句至于炉顶造像,疑似佛陀,周围莲瓣环绕, 应与佛教信仰相关。

      莲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名花,自汉代佛教传人中国后 更赋予圣洁的光环,成为佛陀的象征佛教主张的解脱过程是从此岸到彼 岸,从凡人到圣人,从尘世到净界,从众恶到尽善的过程,正与莲花从臭 泥中生出无比鲜美的花叶一样因此佛教常用莲花为喻,冇其特殊的宗教 寓意和必然的原因《梁书?武帝》(本纪第三)记载,梁武帝“兼笃信正 法,尤长释典,制《涅盘》《大品》《净名》《三慧》诸经义记,复数百卷 听览余闲,即于重云殿及同泰寺讲说,名僧硕学,四部听众,常万余人 是时,“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 县,不可胜言”所以,此炉造型、装饰、功用,无不是那个时代文化生 活的烙印二、余论六朝时期是我国瓷业生产的兴起和发展阶段南方地区的浙江越窑引 领时代潮流,各地瓷业也逐渐开始发展,形成了共同的时代风格和地方特 色器物品种以日用饮食器皿的碗、盘、盏、罐、壶、钵为大宗,还有日 用杂器以及明器等器用也从贵族到平民,逐渐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 域三明市博物馆馆藏六朝青瓷中,南朝时期莲瓣装饰比较流行,侧面反 映了佛教文化传播的丿力史三明是20世纪60年代成立的地级市行政区,地理位置介于闽北与闽 西之间目前六朝时期的考古发现,主要以将乐县较为集中,出土有东晋 “太元廿一年(396年)”墓、“太和四年(369年)”墓、东晋“宁康(373 375年)”墓、南朝“元嘉(424-453年)”纪年墓砖、南朝“永明四年(487 年)”墓、西晋“永嘉六年(313年)”墓等。

      因此三明市博物丫的六朝瓷 器还待继续考古发现与征集,以充实馆藏和研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