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盘草化学成分研究.doc
9页1磨盘草化学成分研究作者:陈勇,杨晨,魏后超,韦韬,欧敏,蔡乐,黄颖【摘要 】 目的研究磨盘草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硅胶柱色谱方法分离磨盘草的化学成分,通过理化常数和 MS、1H-NMR、13C-NMR 等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磨盘草提取物中分离得到 8 个化合物,确定了其中 5 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三十二烷醇(dotriacontanol,1) 、三十二烷酸(lacceroic acid,2) 、豆甾醇( stigmasterol,3) 、β-谷甾醇(β-sitosterol,4 ) 、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stigmasterol-3-O-β-D-glucopyranoside,5) 结论化合物 1、2、 3、5 均为首次从磨盘草中分到 【关键词】 磨盘草; 化学成分; 锦葵科磨盘草为锦葵科植物磨盘草 Abutilon indicum (L.) Sweet的干燥地上部分,曾收载于《生草药性备要》 《岭南采药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和《广西本草选编》等文献[1] 本品具有疏风清热、益气通窍、祛痰利尿等功效,用于风热感冒,久热不退,痄腮,耳鸣,耳聋,肺痨,小便不利等症[2] 。
国内目前对该药材仅作了生药学和理化鉴别研究[3] ,对于磨盘草的化学成分研究较少[ 4] 2作者对磨盘草药材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运用溶剂萃取、多种柱层析及重结晶等方法从中分离得到 8 个化合物,运用 MS,1H-NMR,13C-NMR 等现代波谱技术,确定了其中 5 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三十二烷醇(1) 、三十二烷酸(2) 、豆甾醇(3) 、β-谷甾醇(4) 、豆甾醇-3-O-β-D- 吡喃葡萄糖苷( 5) 其中,化合物1、2 、3 、 5 四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磨盘草中分离得到1 材料与仪器1.1 药材磨盘草药材采自广西博白地区,经广西中医学院药物分析教研室陈勇教授鉴定为锦葵科植物磨盘草 AbutiLon indicum (L.) Sweet 的干燥全草1.2 仪器与试剂 Metter-AE100 电子分析天平(瑞士梅特勒公司) ;Bruker AV-400MHz 核磁共振仪(瑞士布鲁克公司) ;Agilent845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美国安捷伦公司) ;RE-52AA旋转蒸发仪(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 ;SHB-Ⅲ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 ;各种规格普通玻璃柱。
薄层色谱用硅胶 G、柱色谱用硅胶( 100~200 目)为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石油醚、氯仿、醋酸乙酯、无水乙醇、95%乙醇、甲醇等溶剂均为分析纯32 方法2.1 药材提取与分离取磨盘草药材粗粉 1kg,用 95%乙醇浸泡 48 h 后,开始渗漉,收集渗漉液 10 倍量,回收溶剂,得总浸膏50g浸膏再用硅胶拌匀后,依次用石油醚(60~90℃ ) 、醋酸乙酯、95%乙醇回流提取,回收溶剂各部位浸膏进行梯度洗脱,得到各组分再经反复硅胶柱色谱得到化合物 1~52.2 化合物结构鉴定2.2.1 化合物 1 白色片状结晶(石油醚 -醋酸乙酯) ,mp76~78℃易溶于石油醚,可溶于醋酸乙酯、丙酮薄层色谱在紫外光下无荧光,用 5%硫酸-乙醇溶液浸板后 110℃加热 5 min,样品斑点呈紫色 IR(KBr 压片)光谱: 3 300 cm-1 提示有-OH;2 921 cm-1,2 856 cm-1,1 460 cm-1,1 060 cm-1,提示有-CH3 、-CH2;726 cm-1 提示有-(CH2)n-(n≥4)由以上分析知,化合物 1 可能含有的基团是: -OH、-CH3、-CH2-、-(CH2)n-(n≥4)。
EI-MS 看不出[M]或[M+1] -或[M-1]+ 等反映分子量的离子峰,故该化合物分子量 M 无法确定;但出现有69,83,97,111,125,139 ,153,167…等一系列 CnH2n-1烯烃和 57,71,85 , 99…等一系列 CnH2n+1 碎片离子信号41HNMR(C5D5N,400 MHz)中 δ1.3 高场区有多个-CH2 信号;δ0.90(3H,t)提示有一个端-CH3;在 δ3.86(2H,t)有-OCH2 信号13CNMR(C5D5N ,100 MHz)δ62.2 为直接与羟基相连的亚甲基碳信号;δ33.8 为羟基 β 位的亚甲基碳信号;δ32.1~δ22.9 为一系列的亚甲基碳信号;δ14.2 为末端甲基碳信号综上所述,该化合物是一个饱和的长链脂肪醇类化合物,分子式推测为 C32H66O以上数据与文献[5,6]核对基本一致,故推测化合物 1 为三十二烷醇( dotriacontanol) 结构式见图 12.2.2 化合物 2 白色粉末(石油醚-丙酮) ,mp 68~70℃易溶于氯仿,可溶于醋酸乙酯、丙酮薄层在紫外光下无荧光,用5%硫酸-乙醇溶液浸板后 110℃加热 5 min,样品斑点呈紫色。
IR( KBr 压片)光谱:2 917 cm-1,2 848 cm-1,1 463 cm-1 证明结构中有-CH2-和-CH3 ;1 708 cm-1 证明有羰基存在;720cm-1 提示有-(CH2)n-(n≥4) ;由以上分析知,化合物 2 可能含有的基团是-CH3、-CH2-、 C=O、-(CH2)n-(n≥4)EI-MSm/z 出现57,71,85,99 等一系列 CnH2n+1 碎片,和73,115,129,143,171,185 等一系列 CnH2nCOOH 碎片提示分子为长链酸结构,基峰 57 很可能为酸在 O 处的 α 裂解得到的丁基碎片离子,60 为二次重排生成的碎片离子1HNMR(C5D5N,400 MHz)δ0.82 为-CH3 ,δ1.28 附近提示有多个-CH2-信号,δ2.51(2H,d)说明是连有吸电子基团的-5CH2-信号13CNMR(C5D5N,100 MHz)δ176.0 为羰基碳信号,δ34.9 ~δ22.9 为一系列的亚甲基碳信号,δ14.3 为末端甲基碳信号综上所述,该化合物是一个饱和的长链脂肪酸类化合物,分子式推测为 C32H64O2以上数据与文献[ 7,8]核对基本一致,故推测化合物 2 为三十二烷酸( Lacceroic acid) 。
结构式见图 22.2.3 化合物 3 无色针状结晶(石油醚 -乙酸乙酯) ,mp 143~ 144℃易溶于氯仿、乙醚、热丙酮,不溶于水10%浓硫酸-乙醇溶液显色后呈紫红色,Liebermann-Burchard 反应阳性(紫→红→污绿) IR(KBr 压片)光谱:3421cm-1 证明化合物存在-OH;2 921 cm-1,2 852 cm-1,1 465 cm-1,1 378 cm-1 提示有-CH3、-CH2-EI-MSm/z 中提示化合物为甾体1HNMR(CDCl3,400 MHz)δ0.68~δ2.35 存在连续峰包,即甾体骨架上为数众多的亚甲基和次甲基信号相互重叠而产生,进一步确定为甾体类化合物;δ3.52(1H,m)说明 CH 与吸电子基团连接;δ5.36 与 δ5.10 附近的峰说明结构中有烯键存在在13CNMR(CDCl3,100 MHz)图谱中可见特征性的双键信号结合δ121.7(C-6) 、δ140.7(C-5)和 δ138.3(C-22) 、δ129.2(C-23) ,此为具有豆甾醇骨架化合物的特征双键信号;δ71.8 (连氧碳)为 C-3 位连羟基碳,也得到 1HNMR 谱中 δ3.52(1H,m,H-3)的证实;13CNMR 中其余化学位移归属为 δ37.2(C-1 ) ,δ29.1(C-2) ,δ42.3(C-4) ,δ31.6(C-7) ,δ31.9 (C-8 ) ,δ50.1(C-9) ,δ36.5(C-10) ,δ21.1(C-11) ,δ39.7(C-12) ,6δ42.3(C-13) ,δ56.7(C-14) ,δ24.3(C-15 ) ,δ28.9(C-16) ,δ56.0(C-17) ,δ11.9(C-18) ,δ19.4(C-19 ) ,δ40.5(C-20) ,δ19.8(C-21) ,δ51.2(C-24) ,δ33.9(C-25 ) ,δ21.2(C-26) ,δ18.8(C-27) ,δ25.4(C-28) ,δ12.3(C-29 ) 。
根据以上分析推测该化合物可能为豆甾醇,将其图谱数据与文献[9,10]核对基本一致,故推测化合物 3 为豆甾醇(stigmasterol) 结构式见图 32.2.4 化合物 4 白色针状结晶(石油醚-醋酸乙酯),mp137~138℃,易溶于氯仿、乙醚、苯、热丙酮、乙醇,微溶于冷乙醇,不溶于水10%浓硫酸-乙醇溶液显色呈紫红色,Liebermann-Burchard 反应阳性(紫→红→污绿) ,Molish 反应呈阴性与 β-谷甾醇对照品共同点于同一薄层板上,在 3 种不同的展开系统中比较 Rf 值完全一致( 石油醚∶乙酸乙酯=5∶1 ,Rf=0.36;石油醚∶ 丙酮 =6∶1,Rf=0.50;氯仿∶乙酸乙酯=8∶1,Rf=0.65),且显色也相同,故确认该化合物为 β-谷甾醇(β-sitosterol)结构式见图 42.2.5 化合物 5 白色粉末(氯仿- 甲醇) ,mp 260~262℃微溶于丙酮,易溶于甲醇Liebermann-Burchard 反应和 Molish反应呈阳性IR(KBr 压片)图谱:3 400 cm-1 强峰证明存在多个-OH,2 952 cm-1,2 869 cm-1 提示有-CH3、-CH2-;1 465 cm-1 和 1369 cm-1 进一步说明-CH3 存在;1 164 cm-1,1078 7cm-1 显示烯氢弯曲振动。
EI-MSm/z 图谱提示化合物有甾体结构存在1HNMR(C5D5N,400 MHz)图谱中具有甾体化合物的氢谱特征,δ0.7~δ3.0 之间存在连续的峰包,即甾体骨架上为数众多的亚甲基和次甲基信号相互重叠而产生,δ5.33 为△56-H,烯氢信号明显,δ3.5~δ4.8 之间存在连续的峰包,说明糖苷键的存在13CNMR(C5D5N, 100MHz)图谱中 δ122.0(C-6)和δ140.9(C-5) 、δ129.5(C-23 )和 δ138.9(C-22)这四个碳的存在,证实该化合物含有两个烯键δ102.6(C-1’ ) ,δ75.4(C-2’ ) ,δ78.7(C-3’ ) ,δ71.7(C-4’ ) ,δ78.6(C-5’ ) ,δ62.9 (C-6’ )证明结构中存在糖苷键其余化学位移归属为:δ37.5(C-1) ,δ30.3(C-2) ,δ78.1(C-3) ,δ39.9(C-4) ,δ32.2 (C-7 ) ,δ32.2(C-8) ,δ50.4(C-9) ,δ36.9(C-10) ,δ21.4(C-11 ) ,δ39.4(C-12) ,δ42.5(C-13) ,δ56.8(C-14 ) ,δ24.5(C-15) ,δ29.5(C-16) ,δ56.2(C-17) ,δ12.6(C-18 ) ,δ19.5(C-19) ,δ40.9(C-20) ,δ21.5(C-21) ,δ51.5(C-24 ) ,δ32.1(C-25) ,δ19.2(C-26) ,δ21.3(C-27) ,δ25.8(C-28 ) ,δ12.2(C-29) ,根据以上分析推测该化合物可能为含有糖苷键的豆甾醇。
将其图谱数据与文献[11,12]核对基本一致,故推测化合物 5 为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stigmasterol-3-O-β-D- glucopyranoside)结构式见图 5参考文献】8[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十四卷)[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