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先秦两汉_文学批评课件.ppt

124页
  • 卖家[上传人]:bin****86
  • 文档编号:55365615
  • 上传时间:2018-09-28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773KB
  • / 12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编 先秦两汉,第一章 先秦的文学批评,第一节 《诗经》、《尚书》、《国语》、《左传》中所反映的文学观念,大雅,一、美刺 美:,卷quan:曲 阿e:大山冈 飘风:回风,旋风 岂弟kaiti:和乐平易 矢:陈 庶:众多 闲:有教养 不:丕,大 遂:就 周王出游,诗人献诗赞美德政刺:葛屦国风·魏风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 掺掺女手,可以缝裳? 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 维是褊心,是以为刺纠纠:缠结缭绕的样子,指葛履上所缠结的带子掺掺:形容女子手指纤细要:衣服的腰 襋:衣领好人:美人提提:安舒貌象揥:象牙制的女子发饰褊心:心胸狭隘《诗经》中表明讽刺目的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式讹尔心,以畜万邦《大雅·节南山》)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 (《小雅·巷伯》),家父:人名,本篇的作者究:穷,极,彻底揭露讻:凶,恶式:语助词讹:化,改变畜:抚养寺人:奄官孟子:寺人的字凡百君子:指百官作诗的目的是引起百官对谗人的警惕夫也不良,歌以讯之 《陈风·墓门》 ) 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小雅·四月》)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魏风·园有桃》) 王欲玉女,是用大谏 《大雅·民劳》 ),夫:那人歌:作此诗歌迅:告诫 君子:作者自称用比喻的方式说生在乱世,遭受苦难,而无处可逃玉:珍爱王呀,正因为我要爱您,所以写作此诗,对您进行规劝用“美刺”来考察诗歌的功能,这是汉代人的诗学观,但在先秦时期确已萌芽不管是“美”还是“刺”,其功能都是政治社会层面的:作者通过诗歌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对于社会中人和事的观点和态度,并且希望诗歌对社会、政治发生影响清代的程廷祚说:,汉儒言诗,不过美刺二端国风小雅为刺者多,大雅则美多而刺少,岂其本原固有不同者与?夫先王之世,君臣上下有如一体故君上有令德令誉,则臣下相与诗歌以美之非贡谀也,实爱其君有是令德令誉而欣豫之情发于不容已也或于颂美之中,时寓规谏,忠爱之至也其流风遗韵,结于士君子之心,而形为风俗,故遇昏主乱政,而欲救之,则一托之于诗《序》曰:“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然则刺诗之作,亦何往而非忠爱之所流播乎?,程廷祚在解释《诗序》所说的“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的时候指出:夫淫风流行,其原未有不自上起而后及下者也故刺淫之篇,于卫多在宣公,于齐多在襄公。

      此二君者,国亡身弑而陈之灵公,蹈厥覆辙国风之中,以女戎祸其国者,盖莫甚于此矣郑俗之不美,则由于昭、厉之间,兵革不息,男女失时,而非在上者有以倡之,故郑以淫声见绝于圣人,而与诗无涉,亦其微也以四国观之,岂非所谓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者与!(诗论六·刺诗之由),二、言志,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尧典》),舜帝说:“夔!我命令你主管音乐,教育子弟,使其成长,做到正直而温和,宽宏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诗歌是用来表达人的志意的,歌是延长诗的语言徐徐吟唱,音的高低又和长言配合,吕律用来调和歌声八种乐器发出的不同声音达到和谐,互不扰乱秩序,神、人通过诗歌音乐交流感情而能协调和睦夔曰:“於!我击拊石磐,乐感百兽,使相率而舞这段文字更为重要的是提出了“诗言志”这一中国古代诗论的开山纲领《左传》中也有类似的说法,《襄公》二十七年记载赵文子对叔向说:“诗以言志春秋时期列国公卿大夫在进行外交活动时,经常赋诗言志,即借“诗三百”中的篇章,表达自己的想法赋诗言志一般都是断章取义,不管全诗的用意,甚至也不管上下文的联系,只取字面意义。

      先秦时期“诗言志” 主要是称诗喻志、献诗陈志、 教诗明志汉代以后,对“诗言志”的理解,有了明显变化《汉书· 艺文志》: “《书》曰:诗言志,歌永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提出作诗言志,与创作联系起来,而且“志”的内容更强调情感的因素《毛诗序》论诗,不仅提言志,而且提言情,开始注意诗歌的抒情因素陆机《文赋》进一步提出了“诗缘情”的主张,虽不废“志”,但更强调“情”了钟嵘《诗品》则不提言志,而提“吟咏情性”唐孔颖达注《左传》,干脆把言志和抒情调和起来:“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三、观志与观风,从作诗、赋诗的角度说,是“美刺”,是“言志”;从听诗的角度说,则是“观志”与“观风”《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赵文子请郑七子赋诗时说:“武亦以观七子之志昭公十六年记载韩宣子对郑国六卿说:“二三子请皆赋,起亦以观七子之志更典型的是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在鲁观周乐的记载:,《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王化之基)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百姓勤恳而不怨恨)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深厚)忧而不困者也忧愁而不困窘)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忧思而不惧怕)其周之东乎?”(东迁以后之诗。

      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过分琐碎)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大国之风)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为之歌《豳》曰:“美哉,荡乎!(博大)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周公东征)为之歌《秦》曰:“此之谓夏声诸夏之声或者西方之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秦佐周平王东迁,而受其故地,所以说“周之旧”为之歌《魏》曰:美哉!沨沨乎(同汎,轻盈浮动貌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kuai,《诗》中《桧》风)以下无讥焉讥,批评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贰,背叛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抑扬曲折而有刚劲的骨力)其文王之德乎?”为之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刚劲而不傲慢,婉曲而不靡弱)迩而不偪,(紧密而不促迫),远而不携,(悠远而不散漫),迁而不淫,(多变化而不过火)复而不厌,(多反复重叠而不使人厌倦)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匮乏),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停滞),行而不流。

      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四、三不朽,“三不朽”说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穆叔之论: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曰:“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三不朽说表明了当时对言辞地位、作用的认识:可以使人不朽,仅在德行、功业之下,其意义在于它把立言作为一种不朽的事业,对后来曹丕的“经国之大业”有重要影响,中国后世文人重视写作,其根源也可溯源于此第二节 孔子(附《易传》),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在内称“仁”,在外重视“礼”内仁外礼,是孔子思想的全貌仁是讲内心修养而成的有差别的泛爱之心,礼是讲从外部对人行为规范的约束由于周代的礼法大备,超越夏商两代,故而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的思想可约列为下列形式:仁内而礼外 ── 质内而文外 ── 善内而美外但核心是仁,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有仁,如乐何?”(《八佾》)仁者爱人,它由家庭血缘关系为系,推及于社会《诗》是孔子传授仁礼思想的常用话题,也是他的弟子用以理解孔子思想的工具孔子的文学理论批评是以对《诗经》的评论为主而展开的,所谓“诗教”即是强调诗歌与政治教化之间的联系,孔子关于文艺的一系列论述都是围绕“诗教”而展开的。

      孔子是古代传统诗论的奠基者,他把前此的一些诗论的萌芽系统化、理论化,基本完成了儒家诗论的基本构架,并以此对两千年诗歌批评产生影响孔子的诗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功利主义的文学观,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以诗歌来感发意志,促使个体向善求仁的自觉,以礼实现人的自立,最后在音乐和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最高人格的养成 兴:起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通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独立应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 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季氏》)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欤?(《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阳货》) 《礼记·仲尼燕居》:“不能诗,于礼谬;不能乐,于礼素由以上孔子所言看来,其理论有以下几个要点:a文学有其存在的价值和高尚的地位b文学可以修身c文学可以用于政治及外交事务d文学可以兴观群怨。

      e文学有善有恶二、文质合一的文学形式论,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子曰:辞达而已矣《卫灵公》)由以上几段话可以看出,孔子在这方面主张要文质合一、文质相符这在孔子弟子子贡的话中也可看出,《颜渊》篇说:,棘成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鞟kuo,去毛的兽皮棘成子主张以质为重,文则可有可无子贡反对他的主张,所以用“驷不及舌”四字说他的话失言得很,接着说虎豹如无文,则皮就同犬羊没有什么分别,强调“文”的重要性这一关于内容与形式的理论,对后世有非常大的影响兹举数例: 陆机《文赋》:“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刘勰《情采》:“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萧统《答湘东王求文集乃诗苑英华书》:“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三、关于文学与道德、美与善的关系,在这个方面,孔子主张:a文德并重,文为先,但德为重;b主张在善的基础上的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不学礼,无以立 (《季氏》) 以上是说诗与礼乃通向道德的路径,先学文,学礼,而后进入道德境界所以“子行四教:文、行、忠、信《先进》篇也说孔门分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章韩愈、李翱《论语笔记》:“凡学圣人之道始于文,文通而后正人事,人事明而后自得于言,言忘矣而后默识己之所行,是名德行,斯入圣人之奥也四科有序孔子上面之所以强调学诗、学文,目的是为了提高道德修养,是为了仁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六艺《述而》)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公冶长》)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以上很鲜明地表现出孔子是把仁等道德因素放在首位,而文却是登岸之筏,是行有余力的东西但孔子并不完全否定诗文,相反他还是很看重诗文,只是他是把道当成第一位的,而把诗文当成第二位的文德虽并重,但还是以德为先在美与善的关系上,与文德相类,孔子主张在善的基础上的美,只有美而没有善为孔子所否定,只有善而没有美也不是最理想的只有在善的基础上的美才是孔子所追求的: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前者肯定《韶》,因其既美又善;而《武》虽美未善,则受到孔子批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