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提纲.doc
22页《新制度经济学》复习提纲第一章制度:诺斯:“制度包括人类设计出来的用以型塑人们相互交往的所有约束” 构成制度的三个基本部分:-正规的规则:成文的法律、规定-非正规的约束:习俗、传统和习惯形成的行为准则和框架 -实施特征制度的目的是为个人行为沿着特定的方向提供一种指引,为日常生活活动提供了一种行为准绳,从而降低不确定性.制度“界定了社会,尤其是经济的激励结构”(North,1990)新制度经济学:最早由威廉姆森提出科斯:新制度经济学就是利用正统经济理论(新古典经济学)去分析制度的构成和运行,并去发现这些制度在经济体系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制度对于经济运行的绩效是至关重要的(弗鲁博顿、芮切特)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组织理论(公司、国家治理理论)、制度变迁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交易成本和产权; 政治经济学和公共选择; 数量经济史 ;认知,意识形态以及路径依赖的作用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两个核心问题 --制度如何影响经济增长 --制度如何兴起新制度经济学的特征:新制度经济学充分假设制度有深刻的效率因素也就是说,不同制度下绩效是不一样的。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技术本质,而且还在于管理方式结构,后者带来不同的经济类型中信息传递、激励和分权控制的区别新制度经济学用的是比较方法,一种可行的形式与另一种相比,而不是与抽象的无磨擦的理想形式相比较比较中的基本概念就是交易成本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组织的中心问题,归本求源是人类活动者的行动属性,行为假设被看作是现实中的重要部分,这个层次的严重失败将导致制度经济学的危机注重对人类行动属性的深入分析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特征之一重要问题:1、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新制度经济学特别强调对人的研究“当代制度经济学应该从人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人,实际的人在由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科斯);“制度经济学的目标是在研究制度演进背景下人们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做出决定和这些决定又如何改变世界”(诺斯)科斯和诺斯都强调了新制度经济学应该研究人、制度与经济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的问题是那些现实世界提出来的问题2、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别是什么?新制度经济学强调研究真实的世界,这是它与新古典经济学相区别的地方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扬弃放弃:完全信息假设、完全理性假设、确定性继承:稳定性偏好、理性选择、均衡分析新制度经济学修改了新古典理论生产函数,把制度作为影响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第二章理性: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视阈里,理性就是每个经济主体都能遵循趋利避害原则,通过成本—收益的边际分析,经过深思熟虑后对其所面临的所有机会和手段进行最优化选择。
“理性”经济学涵义有三个层面:人的自利性假设、极大化原则、每一个人的自利行为与群体内其他人的自利行为存在一致性理性的形式:1、价值理性/手段理性价值理性是指经济主体追求目标本身是否理性,也可称为目标理性手段理性是指强调达成既定目标的手段是否理性2、本质理性/程序理性(西蒙)个人并不具备古典假设的本质理性(也叫实质理性,即特殊行为的最大化),但人类在知识、预见、技巧和时间上的有限性,能通过借助组织理性得以缓解——选择过程的效率性可以通过理性组织中形成的规则与惯例等得到实现,即人类可以具备程序理性 3、建构理性/演进理性(哈耶克)建构理性是指惟理主义建构论者们持有的理性观,他们认为理性可以设计秩序,立法者的意志就是法律的起源演进理性则认为理性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进化过程的产物,而不是某些立法者理性设计的结果 4、适应性理性与创新理性适应性理性的实质是有限理性,强调并非无所不知地最大化他们的既定目标的,而是根据经验调整其目标,使之更可行创新理性是指企业家偶然地打破已知限制,如资源、技术和制度等方面的约束,作出发现并利用这些发现有限理性(西蒙):是指那种把决策者在认识方面的局限性考虑在内的合理选择——包括知识和计算能力两方面的局限性,它非常关心的是实际的决策过程怎样最终影响作出的决策行为决策者并非像古典及新古典模型描述的那样,在已知的效用函数或偏好序列条件下追求最大化。
因为人脑的计算能力非常有限,只能进行有限的、实际的和内植于环境的推理 其他经济学家关于“有限理性”的观点诺斯:人的有限理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们面临的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因此所获得的信息也就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阿罗:人的有限性用就是人的行为“既是有意识地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威廉姆森:只要或者是不确定性、或者是复杂性的存在达到了必要的程度,有限理性就会产生所有复杂的协议、契约或合同都不可避免地是不完全的重要问题:1、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类行为分析的假定有哪些?1、人类行为动机是双重的,一方面人们追求财富最大化,另一方面人们又追求非财富最大化2、有限理性3、机会主义倾向 --威廉姆森把机会主义定义为“不择手段的牟求私利”以及做出“不实陈述”简单地说,机会主义就是开拓有利于自己的情景用经济学术语来定义: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是指在非均衡市场上,人们追求收益内在、成本外化的逃避经济责任的行为 --机会主义是“造成信息不对称的实际条件或人为条件的原因,这种情况使得经济组织的问题大为复杂化了” --人的机会主义本性增加了市场交易的复杂性,影响了市场的效率。
机会主义的存在是交易费用产生的根源2、如何理解制度与人类行为的关系?(1)制度塑造个人,能扩展人的有限理性规范人类行为的方式:一是直接凭借外部权威,二是间接地以自发自愿的方式进行制度有助于约束人类某些有碍于合作的本性,有助于增进可预见性,有利于缓解人类知识的不足,从而扩展人的有限理性2)个人塑造制度,人性的演变影响着制度变迁的方向个人塑造制度应该体现在人类行为会影响制度的构建方面,而不是人类对制度的设计人类价值观念、认知特征等很大程度上决定制度的取舍由于人类本身是不断演变的,这决定了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制度必然随人性的演变而变迁3)经济学是一门关于人们在稀缺的社会如何进行选择的理论,在一个不确定极为普遍的世界,人们需要通过认知科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相关的分析来解决不确定问题我们必须从认知科学领域,从心理学领域再挖掘对制度的理解只有整合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认知科学,甚至包括社会心理学等众多学科,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人的行为,理解制度以及制度的变迁 第三章 社会资本主要指社会联系或网络、准则以及信任,社会资本的主要特征是它促进了协会成员相互利益的协调与合作,并最终能对经济绩效产生作用。
社会资本的性质主要有: 第一,社会资本是一种达成的共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产生凝聚力、认知力和共同意志的社会纽带 第二,我们可以将社会资本看作关系网的集合,一种社会组织人们同时属于许多社会组织,而且这些组织可以具有不同的规则社会资本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共享信息、协调行动、集体决策社会资本与制度的关系:第一,制度构成着关键的社会资本 第二,社会资本与制度一样,都影响经济绩效 第三,非正式规则是制度和社会资本都共同具有的部分合作与合作剩余:可能某种资源配置方式比另外其它的资源配置方式出现的频数高出很多倍,从而这种资源分配方式就变成一种惯例:分别规定谁拥有在草场A和草场B放牧的权利一旦这种界定各方行为的规范或制度得以建立,每个人都会将惯例隐含规定的资源分配方式中自己的那部分视为当然的权利,同时也会将其他的部分视为别人的权利,而这种衍生出来的惯例影响人的预期,约束人的行为,也相应决定了资源配置方式这种惯例就是产权制度社会主体之间形成合作、建立产权制度时的总产出与不合作时总产出之间有一个差额,这就是合作的剩余,也就是制度的红利囚徒困境:在“囚徒困境”的游戏中,有两个对策者,他们可以有两个选择;合作或背叛,每个人都必须在不知道对方选择的情况下,作出自己的选择。
不论对方选择什么,选择背叛总能比选择合作有较高的收益所谓的“困境”是指,如果双方都背叛其结果比双方都合作要糟 重要问题:简述制度与合作的关系社会资本的作用是什么?互惠制度是如何形成的?1、简述制度与合作的关系合作的基本理论问题就是,个人通过何种方式来获知他人的偏好和可能的行动(诺曼.斯科菲尔德)也就是一个共同知识问题共识”是合作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而为合作提供“共识”就是制度的基本功能交换在时间和空间上越复杂,为实现合作结果需要的制度就越复杂,成本也越高通过建立由第三方的实施或降低另一方的信息费用的自愿制度,可能使十分复杂的交换得以实现一种制度要保证合作须有两部分:第—,形成一种必要的交流机制形式,以提供知道什么时候进行惩罚的必要信息第二,由于惩罚常常是一种公共品在此共同体成员能获取收益,而成本却由少数人来承担,因此,制度必须要提供一种激励,使这些人在这样做时进行惩罚恰当的制度安排是要为市场中和组织里的人际合作提供一套框架,并使这样的合作较具可预见性和可信赖性一套协调框架是由如文化习俗、共同的伦理体系、正式的法律规章和管制条例那样的制度来提供2、社会资本的作用是什么? 社会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微观经济层面上,经济学家主要考虑社会资本促进市场发挥作用的能力。
社会资本与市场交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斯蒂格利茨提出了一个社会资本密集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的倒U型关系社会资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在宏观经济层面上,经济学家考虑制度、法律框架和政府在生产组织中的作用是如何影响宏观经济绩效的国家间人均收入的差别无法通过生产资料的人均 分配解释制度和社会资本的其他类型及公共政策,共同决定了一国能够从其资本的其他形式获取的成果 3、互惠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所谓互惠制就是一种双方承担义务的制度,一方做出给予行动后,被给予的另一方必须给予相应的回馈同理,一方不正当的欺骗行为也会导致另一方与之断绝关系互惠是典型的劳动交换模式的观念基础”,也是一般的社会交换所应遵循的最基本的规则法国人类学家莫斯:用物的灵魂来解释交换或赠予、回报现象马林诺夫斯基:经济义务的约束力在于任何一方都有可能诉诸制裁来中断交换联系,一切权利和义务都要“被植入互惠性服务的均衡链中”互惠行为并非是单一的经济上的交换,而是包含着许多感情与社会责任的因素在内理性互惠模式)萨林斯:论证了互惠的普遍性,认为亲属关系的远近、合群度和慷慨度是决定馈赠与交换的变量波朗尼认为,互惠行为的动机不是个人私利,而是害怕在社会上受到轻视、排斥或降低声誉与丧失身份。
波朗尼的解释扩展和深化了马林诺夫斯基和萨林斯的基本观点,同时也大大丰富了人类学关于交换学说的理论经济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当博弈重复进行的时候,互惠互动机制是存在并且可以维持的 第四章交易费用、机会主义、交易:把“交易”作为比较严格的经济学范畴建立起来并做了明确界定和分类的是早期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康芒斯的“交易”:“交易”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交易”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所有权的转移,是人与人之间对物的所有权的让渡或取得,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交易”与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交换”不同:交换是物品移交、交易是财产权利的转让“交易”是使法律、经济学和伦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