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青铜器类别及作用青铜酒器-共27页PPT资料课件.ppt

27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567626532
  • 上传时间:2024-07-21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7.79MB
  • / 2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青铜饪食器青铜酒器青铜盥水器青铜乐器青铜杂器青铜兵器 爵 古代饮酒器,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在《说文.鬯部》中有“爵,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的记载目前,最大的青铜爵群出土于殷墟的妇好墓,有各种形式的爵四十件其中一件爵杯的铭文上记载了爵的用途为“用献用酌”,说明了爵是饮酒之器青铜爵是在夏代晚期开始出现的,当时的形制还带有陶爵的特征,器壁较薄,表面粗糙,没有铭文这一时期的爵都是扁体,截面呈橄榄形,平底商早期的青铜爵是夏代晚期爵的形式的延续和发展,也是扁体平底,流稍有加宽,尾部多数较短;商代中期的青铜爵基本上都是圆体爵,器壁大多加厚这时期还出现了大量有柱的爵;到了商代晚期,青铜爵的造型趋于成熟,流和尾的长度比例较为接近,在以前,鋬的上端是不加装饰的,而此时开始进行装饰;到了周代,青铜爵上的纹饰更加复杂,三足普遍加长,造型更加优美 该爵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青铜爵之一,它的时代最迟为商代早期,甚至可能会早至夏代末年,距今已有约3600年的历史了由于时代早,它的装饰显得较为简单,形制也颇为原始:口上的两个蘑菇形小柱既矮还远离杯口,底是平的 兽面纹平底爵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流流柱柱鋬鋬(pàn) 尾尾足足 角 古代饮酒器或温酒器。

      《礼记·礼器》篇说: “宗庙之祭,尊者举觶,卑者举角 角形状似爵,而前后都是尾,无两柱,一部分有盖已发现的角,大多是商代的 乳钉纹角(夏代晚期)最早的青铜角长20.6cm口长6.3cm上海博物馆藏 觚  (gū)  古代饮洒器,大致相当于后世的酒杯长身,侈口,口和底部都呈喇叭状主要盛行于商和西周商代前期的觚较商代后期和西周的粗短一些      觚与爵是一组最基本的青铜器,常伴随出土 龙纹觚(商代晚期) 觯(zhì)  古代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这种形状的觯多为商代器西周时有作方柱形而四角圆的春秋时演化成长身、侈口、圈足的觯,形状像觚 兽面纹觯兽面纹觯(商代晚期)(商代晚期) 斝(jijiǎ ǎ)  古代温酒器形状像爵,但较大,有三足、两柱、一鋬,圆口,平底,无流无尾有的腹部分档,形状像鬲,也有少数体方而四角圆,下有四足,带盖主要盛行于商代 凤柱斝(商代晚期)      凤柱斝铸于商代晚期,原器通高41厘米,口径19.5厘米,重2.9公斤,1973年出土于陕西省歧山县贺家村,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尊   高体的大型或中型的盛酒器形似觚而中部较粗,口径较大;也有少数方尊。

      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到春秋战国已很少见尊的形制可分为:• 有肩大口尊• 觚形尊• 鸟兽尊 四羊方尊(商代晚期)高58.3cm,口长:52.4cm 重34.5公斤出土地湖南宁乡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这件作品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容器的口颈部分被制作成强劲有力的弧线形,下部的支座是由稳重的直线围成的圈足,中间的羊型装饰雕刻是整个作品中最精彩的部分四个造型雄伟奇特、伸出硕大卷曲羊角的羊头形象,被巧妙地安排在容器的四周转角处,神情安祥而平静作品中,线条的雕刻强劲有力,在宁静和动态中透出神秘、威严的气氛羊的肩部空隙中雕有带双角的小龙头,四周分布精细的鳞纹、饕餮纹等装饰整个作品不仅造型生动奇特,雕镂精美,还显示出高超的铸造技艺:羊头和羊角都是事先铸造出的,被镶嵌在铸造整个容器的外模中浇铸而成这种方法在铸造工艺中被称为二次铸造法,在当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四羊方尊》集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于一身,体现出威严的气氛和华丽精美的装饰风格,表现出了极其成熟的金属加工技巧和出色的艺术感染力,不愧是古代青铜艺术最杰出的珍品之一 西周高39厘米、口径28.6厘米、重14.6公斤口圆体方,通体有四道镂空的大扉棱装饰,颈部饰有蚕纹图案,口沿下饰有蕉叶纹。

      整个尊体以雷纹为底,高浮雕处则为卷角饕餮纹,圈足处也饰有饕餮纹,工艺精美、造型雄奇铜尊内胆底部发现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建筑陪都的重要历史事件,极具史料价值,而其中“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更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东北郊的贾村现藏于:陕西省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 壶 《诗经》上说“清酒百壶”,可见壶是古人盛酒用的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铜壶内就保存有二千三百年前的古酒壶也用于盛水壶在商代已有,春秋战国尤其盛行酒器的容量爵(1升)觚(2升)觯(3升)角(4升)壶(6升) 1923年河南新郑出土,共一对,现分别藏于河南省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壶形体高大,藏故宫的一件通高122厘米、宽54厘米壶身饰蟠曲的龙纹,两旁为镂孔的龙形大双耳,圈足下伏双兽有盖,盖周并列莲瓣两层,莲辩中央立—鹤,作振冀欲飞和引吭长鸣的姿态这种艺术构思和精心的设计与商周以来青钢器的静止庄重、威严的风格截然不同,反映了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代的社会风貌莲鹤方壶是我国青铜器中的杰作之一 卣 古代盛洒器古文献和铜器铭文常有“秬鬯一卣”的话,秬鬯是古代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卣是专门盛这种香酒的酒器。

      卣在盛洒器中是重要的一类,考古发现的数量很多器形是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圆筒形,作鸱鸮一类的鸟形,或作虎吃人形的等等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商代多椭圆形或方形的卣,西周多圆形的卣  虎食人卣 觥(gōng) 古代盛酒器《诗经》屡见其名,如《卷耳》 “我姑酌彼兕(sìsì))觥” 觥的形制特点:椭圆形腹或方形腹,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有盖,盖作成带角的兽头形,或作成长鼻上卷的象头形等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  虎纹觥(商代晚期) 方彝 古代盛洒器方彝这个名称是后人定的,未见于古书记载和铜器铭文形制特点:高方身,带盖,盖上有纽,盖似屋顶,有的方彝上还带有扉棱;腹有直的,有曲的,有的在腹旁还有两耳主要盛行于商至西周,春秋前期有个别留存  子蝠方彝(商代晚期) 偶方彝1976年河南安阳小屯出土,盛酒器,商代后期 高60厘米,长88.2厘米,重71公斤,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国宝青铜器偶方彝,是一般方彝的两倍,形似两件方彝联成一体组合而成,所以被命名为偶方彝     偶方彝口呈长方形,稍内敛它的侧面边缘口沿各有七个槽,槽表均饰兽面纹,这些槽是专为放置酒斗而设计的偶方彝体腔中空,呈长方形,底部也为长方形圈足。

      偶方彝纹饰独特,美轮美奂在偶方彝的两端有附耳,附耳之上铸象头,象头大耳长鼻,有长牙一对,两侧饰鸟纹;口下中部铸立体兽头,两侧饰鸟纹腹饰大饕餮纹,填以夔纹;圈足饰夔龙两组偶方彝的盖似屋顶,左右两侧各有一方塔形立柱盖面中部有一突起的鸱鸮面,两侧饰鸟纹整个偶方彝给人庄严而华丽的感觉,是一件艺术价值极高的青铜器,而它罕见的造型更使它格外珍贵  罍 古代盛酒或盛水器《诗经·卷耳》: “我姑酌彼金罍《仪礼·少牢馈食礼》: “司空设罍水于洗东,有枓 说明了罍有盛酒、盛水两种用途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罍的腹中间也往往有一耳 盉((hé))  《说文·皿部》:“盉,调味也”王国维《说盉》云:“盉之为用,在受尊中之酒与玄酒(水)而和之而注之于爵”可见盉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铭文中也有盘盉并称者,说明盉经常与盘并用,此时盉又充当匜的角色  盉的形制特点:一般是深腹,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盉从商代至战国都有,尤其盛行于商和西周商代的盉多款足;还有一种异形盉,流在顶上,主要见于商代前期周代的盉款足的较少,而多四足的春秋战国出现了圆腹、有提梁的盉。

      为西施而铸的吴王夫差盉(春秋晚期)高27.8cm 口径11.7cm 腹径24.9cm 上海博物馆       吴王夫差盉肩部有一条弧形的提梁整个提梁是一条龙,龙体中空,是由无数条小龙相互纠缠交结的形式组成,称为透雕交龙纹,腹部呈扁圆形,饰变形的龙纹腹的一侧有一个短而曲折的龙头流,圜底下置三个兽蹄形足,足的上部是变形兽面纹 盉的肩上有一周铭文,铭文大意是吴王夫差用诸侯敬献给他的青铜,为一位女子铸了这件盉此盉是至今为止发现的吴王夫差唯一的一件青铜礼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