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良本土文化(打印).doc
27页马良小学校本教材开发领导小组组 长:孙凌副组长:王雅玲组 员:丁昌斌 张 敏 李 娟马良小学校本教材编委会主 编:王雅玲顾 问:王京汉副主编:丁昌斌编 委:李 娟 朱俊杰 陈静目录一、 马良名胜………………第 页二、 历史名镇………………第 页三、 民间传说………………第 页四、 历代贤达………………第 页五、 革命先驱………………第 页六、 地方特产………………第 页七、 饮食风味………………第 页八、 马良诗篇………………第 页一 马良名胜马良镇地处荆山余脉向汉江平原过渡的坡岗丘陵地带,地跨北纬 30º37´—45´,东经 112º 31´—112º 38´,南北 长 23.5 千米, 东西宽 4.7 千米地形大致为西高 东低,偏西的丘陵海拔 60—155 米,主要植被为松、杉、 杂木, 农作物以水稻栽培 为主 东南、西北两湖地带属冲击平原,海拔 35—39 米,主要植被为白杨, 农作物以棉花、大豆为主神奇马良山马良山古称内方山(《禹贡》所载“内方至于大别也”),又名章山、马仙山后因三国时蜀汉马 良居此读书,并有才名,有 谚语:“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改称马 良山。
马良山海拔 155 米,方圆 4 平方公里,俗有三台、四观、八景之称三台即“ 读书台、梳妆台、窖瓜台; ”四观即“云雾观 、朝阳观、仙女 观、太平观 ”八景是:秦江晚渡夜茫茫,夹港流水水苍苍;万石撑坡石鱼窝,古城捧月对襄江;杜康造酒朝阳下,仙女窖瓜异味香;司马炼丹云雾观,七宝连珠古内方清朝乾隆年间舒成龙主编的《荆门州志》记载马良旧八景为:万石撑坡、山城枕汉、古刹巢云、朝阳映月、方洞还丹、七宝叠翠、飞燕贴壁、仙女鸣铛南北朝时期,公元 503 年到 557 年,梁代道士 张元始居内方山隐形易貌,凝铅炼丹,年 116 岁,臂力过人唐朝的司马子微,也炼丹于内方山,按《黄帝九鼎神丹经》炼丹,在 炼丹鼎炉中,使代表后天之道的丹砂返还回象征先天之道的金丹,取“ 九鼎丹”的第一丹叫还丹唐代诗人李白称 “子微有仙风道骨,可神游八极之表”,在内方炼内丹,真丹也后人曾称内方山 为马仙山马良山风景秀丽,自然景观迷人,随着 岁月流逝一些仙迹景点尚存大禹治水在这里住 过,留下不少神秘的民 间传说,引来不少文人墨客清· 张增健在《马良山登高有怀》中赞:“卷地西风一段愁,白眉亭畔豁双眸;僧穿野树云归寺,客 载汀前月满舟,万古此山还此水,百年三月又三秋,人生噩梦知多少?离别杯中半白头。
”注:《禹贡》选自《尚书》, 《尚书》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资料 汇编,它 记事于尧,下讫秦穆公,是我国编年史的开端《禹贡》一篇,总结了秦统一以前的地理知 识, 记载了九州的地理情况记述了夏禹治水及任土作贡之事 “内方至于大别也”是指大禹治水时,先到马良的内方山、禹王山上视察汉水后,又巡视到湖北与安徽交界的大 别山金螺村的禹王山、禹王庙由此得名孔子删定《尚书》前,原有三千多篇,删定后定位百篇以教三千弟子司 马迁《史记》中采用的史实多取自《尚书》云雾观云雾观,曾现五色彩云,因山峰高耸,常有云 雾缭绕 ,故名云雾观云雾 山后有一个“龙窝”, 传说龙窝里出了一条白龙(现有一条沟叫白龙沟),每逢天旱无雨,善男信女们就到观里烧 香求雨, 发现“龙窝”由一小缕云烟逐渐扩 大,直到云雾遮盖整个马良山,大雨滂沱后来人们发现,只要“龙窝” 起雾就必然下雨,其年必丰云雾观历史悠久, 《荆门州志》载:道士张元始在马良山建云雾观,凝铅炼 丹,是荆门地区道教最早发源地比 钟祥元佑 宫、玄妙观还早一千多年,与武当山 齐名,俗称 “中武当” 马 良小学校门口对面的水坑叫“ 武当坑” ,集镇上有一条街叫“武当巷 ”,明、清时马良一带的“香客 ”到武当山朝拜 进香,武当山道观主持不收香火钱,还安排食宿。
云雾观坐北朝南,南北相距 60 米, 东西相距 40 米,占地面积 2400 平方米,执掌云雾观斋僧、道士、道姑十人之多原有规模五正五厅,分别由神殿、膳堂、僧舍和园林四部分组成,曾五建五毁(最后一次毁于 1955 年)建筑格式为:三进院落式,分前殿(三间,供王灵宫、送子娘娘);正殿也称中殿(三 间,供祖师爷真武大帝);后殿(三间,供观世音菩萨及八仙);两侧有西湖殿(供四大天王),东湖殿(供财神爷)观内悬铁钟两口一大一小,观殿门前置石乌龟一对,建谢恩台一 处 观南石头上有油井( 窝)、米井( 窝)、盐井(窝),相传这三口井,观里有多少香客、道士,井里就出多少油、米、盐供食用后来一个贪心的道士想把这三口井 钻大,多出些米、油、盐带回家,其结果钻破致死,再也出不来油、米、盐观西南方有一口名称葵花的水井,可供观里的道士们饮用,据说水井与汉江水相通,有一个小道姑掉到井里淹死后,其尸体在汉江里找到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二月十九、三月三日方圆数百里的信徒前来虔诚朝拜进香者达数千人,观内观外,山上山下,人山人海每当浩月当空,夜色茫茫,山城静卧,诸峰隐约,此时登云雾观,如上天宫,给 人以神游八极的无限遐想。
仙女观据《安陆府志》载:仙女洞在内方山南,晋有七仙女于此围棋,仙女山上有梳妆台及仙女庙遗址传说仙女们在山上种的黄瓜人吃了可祛病延年,但黄瓜味很苦,必须到仙女山下“洗瓜井” 用井水洗了才能食用,据说种瓜人不看守瓜,只看守“洗瓜井” 仙女们种瓜的地方称“ 窖瓜台 ”,住的地方称“仙女洞 ”,仙女下棋时微风一吹,七仙女们 戴的七种耳环可响出委婉动听的曲调来传说 仙女山曾出现过 48 把玉娘扇,由于沾了七仙女的灵气,马良山一带出生的女子个个都美如天仙出于如此美好的传说,后人在仙女山上建一道观,取名“仙女观”好汉坡云雾观与朝阳观两峰之间有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路,北面斜坡山路又高又陡,普通人走上去十分困难,故名 为“好汉坡”相传,有一年山东来了一个武艺高强的艺人,住在云雾观山上,树起大旗,大旗上写有“打遍天下无敌手”比武擂台搭在马良当铺前,一连 数日,无人问津应战,擂主深感 纳闷:堂堂一个章山 县就没有一个习武人?(马良曾为章山县县城,内方山易名章山)后打听到钟家嘴(现金螺村四组)有一个叫钟焖武的习武人擂主用土遁法,遁去拜访来到家中只见一老者正在纺棉纱相互寒喧道了来意,老者说:我已年过八十,恐不是你对手,你既然来了,我三天登 门回拜。
三天后,钟焖 武用石碾作盘,石臼作杯,斟满杜康酒,双手端起健步向云雾山走来擂主远远 看见,急忙下山迎接,一看 这副驾势力大无穷,双手作揖连称: “大哥大哥,你的武艺比我高强,真是好汉,武今天就不比了,快上山喝茶“翌日拔掉大旗,拆除擂台,悄悄地远走他乡从此,人们就把两个好汉相遇的山坡称为“好汉坡”长冈岭长冈岭在马良山南长约 8 华里,据州志载:(内方山)襟带汉水,肘腋两湖,由长冈岭迤逦东北约七八里据传说,马良一带曾因瘟疫流行肆虐,人烟稀少,各地有人来到这里圈地当时跑来三个人在这里争占土地(一个四川人,一个河南人,一个江西人),当三个人争执不休,互不相让时,一个叫王才卿的四川人出主意:“我们三个人骑马比赛,跑 马圈地,看谁的马跑得远,他的地就有多 远,然后插竹杆 标记 ”于是三个人骑马,由马良出发,一起向南奔驰 后来,河南人、江西人骑的马跑不动了,停下来,插上了竹杆王才卿的马仍四蹄如风,继续南奔,跑到河塔,骏马仰首长啸,不停地用双蹄刨土,不舍离去他想,这一定是个好地方,死后叫后人归葬在这个地方(现高阳镇王集村8 组)王才卿的马继续沿着 鸡鸣嘴,然后向 东经过张 集村,向北跑过花立村,经由钟家嘴跑回到原地长冈岭。
王才卿站在岭上,极目远眺,自言自语地说:“两湖夹一山,年年都平安,这就是我王姓繁衍发展之地 ”于是从四川重庆府贾家河溜溜坡庹家庄老家,背回一石土地爷立于此,作为王姓“三槐堂”来祖根源标志 (现“石土地”埋于王港 2 组水塘边),后又有歌谣:“长冈岭、 长冈岭,银子两边滚,一不入学中举,二不拖棍讨米 ”注:1、两湖:指邓家湖(含黄荡 湖)、小江湖一山:指马良山及山南长冈岭丘陵2、三槐堂:三槐堂位于河南开封城东北北宋 监察御史王祜在庭前栽植三棵槐树,希望子孙兴旺,出将入相,位登三公其子王旦后来官至宰相,为纪念先祖族人显赫,这支王氏后人将其宗族祠堂命名 为“ 三槐堂”秦琼渡民间相传,唐朝开国名将秦琼年轻时在现襄河村 6 组烧箕洼与对岸秦江头(现水闸村 3 组马家湾)之间摆过渡秦琼曾把渡船搁在烧箕洼山上翻晒修补过船底,在翻晒渡船的地方后来长出了一块龟背形大石头,从山下往上看又象渡船的船底后人将此地取名“ 秦琼渡“内方书院内方书院依内方山而得名,是一所地方所办的民办书院公元1754 年(清乾隆甲戌年)时任荆门州牧舒成龙创建龙泉书院后,1755年,马良地方绅士联名多次 请奏在马良筹建书院舒成龙批准有识之士请求,并带头捐献一百金,地方绅士凑集二百金,院址选在云雾观侧,院向东。
不日,安排基建人 员选购木材砖瓦,在市井上请来工匠,费 工三个月,建成学堂、 书斋、厨房、宿舍计 14 间建筑完工后,题写匾牌“ 内方书院”为追忆三国蜀汉名臣马良在此山读书,在书院门前建有“ 白眉亭”,沿 阶石 12 级而上 马良兄弟五人,字号里都有一个“常” 子,马良字号“季常 ”,在兄弟五人中名气最大,因他眉毛中有白眉毛,乡里人编一谚语:“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建此亭,取纪念马良之意荆门州东南众多贤士,心中仰慕前贤马良,惟恐(担心)自己不能选进这所书院学习!书院大堂正面挂有由舒成龙拟定,委托同乡河北任丘人李峄山书写的“逊 敏” 二字校训 据内方书院院事张增健所记:四方来院继续深造者 23 人,厨房炊工 2 人,敲小 钟后学生到食堂进餐,到夜晚掌 15 盏灯夜读,三更 时熄灯,歌声嘹亮,传 向四方内方书院临湖眺汉,环境优美 张增健院事曾描述:推开四扇圆窗,远 眺四方美景,缥缈如在天半,今乃置身,俯仰山河,落手云生状下,遂到人间,波涌案头,还飞纸上,数十年尘 土,洒然尽销,盖不待玉川茶罢,始忽忽作游仙想也且当风停雨霁 ,独立 苍茫,或望充云,指我亲舍,孝养之情不能已巳同治年间,荆门直隶州同知王庭桢赴荆门上任后,首以兴办学校为要务,除龙泉书院外,另复修,增建五 处书院, 马良义士闻风而起,愿合力相助,促成美举,决定移建内方 书院。
王庭桢亲临察看书院旧址,王发现书院建在山上,童生上山应课极不方便,加之太平天国起义后书院遭到破坏, 荆棘荒芜王同知与 马良 诸绅士筹划议定,将内方书院移建到马良集上财神庙旁(现马良卫生所)于 1872年 5 月开工,经过八个月施工,学堂、 书斋、厨、舍皆完工民国五年(1916 年), 该书院改办荆门县立乙种实业学堂1925年改名荆门县立马良蚕桑职业学校招收高等小学毕业生,开设国文、算学等文化基础课和植桑养蚕等专业课,蒋作霖任校长,校 监李庭璧、教习李少白、龚大鹏均是中共地下党员,常利用夜间、假日,到马良、 邓家湖、小江湖一带进行革命宣传活动学校不久停办1935 年,在内方书院原址上 办荆门县第十区区立小学1940 年被日寇飞机炸毁二 历史名镇古权国权国为商朝时在荆门地域内最早设置的政权机构其辖范围在权水流域(今竹皮河两岸), 权国的建置距今约 3200 余年自汤建立商朝(公元前 17 世纪至公元前 11 世纪),公元前1401 年,商王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小屯)后的 270 余年间,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商王武丁(商朝第二十三位帝王)统治的 59 年间,属商朝最强盛的时期武丁一生南征北战,威服四方。
商朝疆域 东至黄海,北达渤海,西临青海湖,南抵古云梦泽(今洞庭湖流域汉江平原)商王武丁是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权人直系祖先权人为商子族,子姓,最初生活在商王畿之中武丁时期伴随着持续南征,权人由北方举族南下,被商王分封于 汉水西边的权水流域权国成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