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桔灯快乐阅读中年段A第三讲 句子派对.doc
11页第三讲 句子派对 教学目标:1、能独立理解句子含义 2、掌握常考的转换句式的方法教学重点: 1、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2、掌握常考的转换句式的方法教学难点:1.辨清句子成分 2. 句式的转换 教学准备:句子成分卡片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步骤和安排:阅读回顾1. 复习上次课的知识点2. 讲解上节课布置的阅读作业开课语: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小桔灯的快乐阅读课堂我们的口号是:在快乐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享受快乐耶!(阅读,悦读越爱读!)棒极了!同学们的声音都十分的响亮,老师的心情也非常愉快今天我们就来开个派对,为谁呢?为组成一篇篇优美动人文章的“砖头”——句子读文章,就是读一个一个句子前面我们学了字和词,它们都是为句子服务的一、心香一瓣——瓣瓣沁脾导入: 师:同学们都有没有自己的呀?生:当然有了师:有个特别流行的功能——签名,相信同学们都玩过吧?生:玩过!师:谁来说说自己最近的签名是什么?生:……师:签名就是写上简单的一两句话,表达一定的意思大家最喜欢做的事情,应该就是隔段时间就看看同学朋友的签名有没有变化,再就是猜猜这签名的意思,是不是?生:是!师:这猜签名的意思,就是理解句子的含义。
二、指点迷津——点石成金1.理解句子含义要点一:抓住句子主干师:要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要理清句子的成分同样的几个词,顺序不同,在句子的成分也就不一样,表达的意思也会不同请看下面几个词,将它们组成一句话小红 我 给 讲故事 认真 地生1:我认真地给小红讲故事生2:小红认真地给我讲故事师:这两个句子,讲故事的主体变了,意思就完全不同师:一个句子,一般都由六个成分组成出示卡片)主语 谓语 宾语 定语 状语 补语师:主语、谓语、宾语是组成一个句子的基本部分主语是句子陈述的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表示句子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我认真地给小红讲故事”这句话中的“我”,就是主语将主语卡片贴在“我”字下)谓语一般表示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我认真地给小红讲故事”这句话中,哪个词是动词?生:讲师:对,“讲”,就是谓语将谓语卡片贴在“讲”字下)宾语一般表示谓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师:“我认真地给小红讲故事”中,什么是对“讲”的补充呢?生:故事!师:对,是故事,而不是其他,对谓语做一个限定讲宾语卡片贴在“故事”下)师:一个完整的句子,它一定是有主语、谓语和宾语这三个部分的。
这三个部分,可以称之为句子的“主干”同时我们又发现,这样的句子过于简单,表达不出想表达的感情,所以我们又适当地为句子加了一些修饰,让句子更生动这些补充,有的是定语,有的是状语,还有的是补语这些是句子的“枝丫”文中的“认真地”、“给小红”这些就是补语我们在理解句子的含义时,就是要先去掉“枝丫”,抓住“主干”,理解基本意思再看看修饰部分,理解作者的感情让我们来看下面几个句子1. 宽阔的钱塘江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师:哪位同学能找到这个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生:钱塘江、罩着、雾师:很好,通过找到这三个元素,我们就知道了这个句子主要是想告诉我们,钱塘江罩着雾而“宽阔的”、“薄薄的”则让句子描写得更细微2. 小鹿侧着脑袋欣赏自己在水里的影子师:这个句子的主干又是什么呢?生:小鹿欣赏影子师:很棒,主语名词,谓语动词,宾语解释谓语“干什么”下面,我要增加难度了,请大家看这个句子3.光秃秃的柳树的枝头,被春姑娘的纤纤玉手抚摸了一下,已经抽出了小米粒般的小芽儿师:这个句子的主干迷惑性可是很大!谁敢试试?生:……(自由讨论并发言)师:主语到底是“柳树”还是“枝头”呢? 谓语是“抚摸”还是“抽出”呢?宾语干扰倒不大,是“小芽儿”。
我们一起来看看柳树的枝头,重点在枝头上,所以主语是“枝头”谓语是解释主语的,抚摸是谁在抚摸呀? 生:春风师:我们的主语是“枝头”,那这个“抚摸”是不是谓语?生:不是师:对的,“抽出”才是表示了“枝头”的状态所以它才是谓语小结:抓住句子的主干理解句子含义,就是要找准句子的主谓宾要点二:理解关键字词师:只有主谓宾的句子只能表达基本意思,就好像一棵树的树干,我们现在只能知道它是一棵树,但这是一颗什么树?长了多少年?就需要凭借树叶的形状、树皮等多方判断 那我们的句子,就只有依靠关键字词、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子的意思了比如刚才我们做的习题第二题,“小鹿侧着脑袋欣赏自己在水里的影子这句话中的“欣赏”,其实就是“看”的意思但是这个看不是无意识的看,而是带着欣赏的眼光,也就可以理解到小鹿对自己的外形非常满意理解关键字词,要求同学们本身词汇量就很丰富一些用得特别好的字词,作者本身就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如果我们能领会这个关键字词的意思,也就明白了作者的深意诗人是最爱斟酌词句的,流传了不少故事诗人王安石就是其中一位一年初春时节,诗人王安石从扬州到了瓜州渡口,归心似箭,想早日返回金陵钟山的寓所——他因变法失败而被罢相之后,一直住在这里。
他打算先坐船横渡长江,到对岸的京口(今江苏省镇江)上岸,然后连夜赶路回钟山 渐进黄昏,船就要靠近南岸,马上可以上岸赶路了,诗人不禁往西边眺望着,只见峰峦重叠,绵延不断,伸展到远方,最后被云雾所遮裹,看不到夕阳外的钟山但它并不遥远,要知道,从京口到金陵,中间不过隔了几座山峰而已!船一靠岸,王安石第一个跳上岸,忽然一阵春风吹来,夹带着一阵使人心醉的花香啊!诗人的脚步正好赶上了春天的脚步,双脚踏上了江南绿色的地毯回望江北岸,只有那苍苍的暮霭和滚滚的烟波……这时,一轮明月从东方升起,它将伴随着诗人连夜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王安石一时兴起,随口吟出一首绝句: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他一路上反复吟诵着,思考着,总觉得第三句中的“到”字太平庸,也不够贴切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春风又入江南岸”,咦,这象什么话?不好!他自言自语着,然后又改为“满”字——“春风又满江南岸”,唉,越改越不像话了,诗人又抛弃了“满”字,跑了十多里路,想了又想,改了又改,却总是找不到一个妥贴的字眼最后,他忽然想到在船上望见的绿色的山、绿色的水、绿色的田野和草木……绿,不正是江南春天的象征吗? 何不用一个“绿”字呢?于是诗人大声吟诵道: “春风又绿江南岸”——好一个“绿”字! 王安石到此才确定用“绿”字来取代“到”、“过”、“入”、“满”等字眼。
第二天,诗人回到钟山的寓所,就立即把这首诗抄录在自己的稿本上 诗人想用一个动词来表现江南春天的景象,但他最终选择了一个形容词,将形容词作动词用,这就是“形容词动用”绿”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 ,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小结:理解句子的意思,要善于发掘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点三:联系上下文师:对于一些我们没有见过的词,我们也可以根据经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意思,进而理解句子的意思我们来看这篇短文我上初中那年,迷上了《格林童话》当时,这本书的定价还不到一元钱不过要买下它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那时,父母工资微薄,哪里还有余钱去买一本既不能吃又不能穿的书呢?一天,我放学回家,无意中看到了写字台上放着一把钥匙平时父母总是把钱放在写字台的抽屉里几经犹豫后,我打开了抽屉,从里面拿走了一张一元的纸币第二天,我买回了那本梦寐以求的《格林童话》几天过去了,父母似乎并没有发现我拿钱的事不久,书店里又进了一批新书,其中《绿野仙踪》更是我盼望已久的童话书我准备如法炮制当我再一次打开写字台抽屉时,却发现里面多了一张纸条……师: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如法炮制 生:……(自由回答) 师:我们从文中看到,准备“如法炮制”,说明是要做一件事情。
接下来的句子说“当我再一次打开写字台抽屉”,这样来看,要做的事情就是去抽屉拿钱所以如法炮制在文中的意思就指再次偷偷到抽屉里去拿钱不仅词语,完整的句子也是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的中国的语言是博大精深的句子有很多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反语等等运用了这些修辞方法的句子往往需要我们根据文章内容来理解比如说这句话:后来,我发现,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师:有没有同学能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师:童年怎么会在一天之内结束呢?这显然是一种夸张的手法,那这文章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单看这一句,我们是无法明白的下面,我们来看看完整的短文童年的馒头如今的幸福时光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丁当响我在5里外的村小上学,6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灯笼花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3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馍开完典礼,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回家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子也发出咕咕的叫声。
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个三两口下去,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又走了一段,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咋办?干脆,把娘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娘平时不是把麦粑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麦粑呀!……我回家时,呆呆地看看手中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屑也没一星了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娘笑笑,没吭声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你看我家二丫,发3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家了!"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来了!你看嘛--"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5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二丫娘看看我,我慌乱地点点头……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拾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吗!"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哇的一声哭了 后来,我发现,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师:原来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母亲的关爱,使他意识到了自己的自私,从这一天开始,他不再是一个只知道索取的小孩子他学会了关爱家人,多为别人考虑。
他思想成熟了,长大了这句话背后隐藏的意思,单分析这句话是理解不了的小结:句不离段,将句子放回文章中,联系上下文,从整体上把握住句子的意义,才可体会出它的弦外之音2、句式转换要点一:陈述句与反问句师:理解了句子的含义,也是有助于我们做转换句式的题目的常见的句式有哪些呢?我们来看看这些句子1. 这里的风景很美2.这里的风景美吗?3. 难道这里的风景不美吗?4.这里的风景真美啊!它们分别是什么句式? 生:陈述句、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 师:很好,那有没有人能说说这些不同的句式,有什么区别?生:表达的感情强烈程度不一师:谁强谁弱?生:感叹句和反问句感情要强,疑问句其次,陈述句最弱师:那反问句和陈述句表达的意思是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