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河南农村演化及前景研究.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wo7****35
  • 文档编号:76300346
  • 上传时间:2019-02-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0.50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南阳师范学院20XX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河南农村演化及前景研究 完 成 人:      班 级:     学 制:     专 业:     地理科学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目 录摘要 (1)关键词 (1)1区域研究简介 (1)2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农村的演化 (2)2.1收入方面的演化 (2)2.2衣着方面的演化 (3)2.3食物方面的演化 (3)2.4住房方面的演化 (4)2.5出行方面的演化 (5)2.6教育方面的演化 (5)2.7医疗方面的演化 (6)3前景 (7)3.1广阔的发展前景 (7)3.2研究区域农村发展的措施 (7)3.2.1充分利用高速公路服务区资源 (8)3.2增加农民收入 (8)3.2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8)参考文献 (8)Abstract (9)河南农村演化及前景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彭家湾乡农村的调查进行研究的,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故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农村居民的收入、衣、食、住、行、教育和医疗七各方面,探索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演化过程,进而探讨此地农村未来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演化;恩格尔系数;农村改革;前景1研究区域简介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黄淮海平原西南部,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2000多年前,河南是中国九州中心的豫州,所以,河南简称"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称河南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带,西部山地绵延起伏,海拔高千米以上,东部为平原,海拔在百米之下,地势西高东低、北坦南凹,北、西、南三面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四大山脉环绕,间有陷落盆地, 中部和东部为辽阔的黄淮海冲积大平原山区丘岭面积占44.3%,平原面积占55.7%境内有黄河、淮河、卫河、汉水四大水系,其中淮河流域面积占53%复杂多样的土地类型为农、林、牧、渔业的综合发展和多种经营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信阳市平桥区位于河南省南部,淮河之滨,北与驻马店市相邻,西与豫西南重镇南阳市交界,为宜居城市信阳市新兴城区2009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县域经济发展论坛暨市委书记话发展”论坛上,平桥区被评为“新中国60年县域经济最具投资潜力十大城市” 平桥区土地富饶,物产丰富这里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区,四季分明,兼有南北气候之长,享有“北国之江南,江南之北国”的美誉。

      之所以选择信阳市平桥区作研究农村演化的代表地,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我的家乡,而且此地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山地、丘陵、平原多种地形在这里交错聚集,境内河流、水库众多,水资源丰富,淮河自西向东流经全境,流长122公里,有一级支流10余条,中型水库6座,小型水库76座,所以对于农村的演化及前景研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不至于因为某种独特的地形或者是其他方面的原因而导致农村的演化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农村的演化父亲告诉我,他的那个年代,改革前的家乡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那是的家乡只是一座小小的乡村,而那时家乡人的物质生活更可以直接用贫穷和困苦来形容2012年改革开放三十多周年时,收入、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于2012年3月5日乘着回家的时间我做了一个初步的调查,通过到邻居家的攀谈,村里农户人家的采访以及他们填写的调查表来进行一个统计,其中问卷共准备了200份,收上来的有效问卷有120份,问卷主要从收入、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几个方面调查了一下平桥区彭家湾乡农村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2.1收入方面的演化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村,多生孩子被他们理解为多个依靠,以至于上了岁数的农民都有很多兄弟姐妹,一般的家庭都是四到六口人,大部分的农民都是靠着传统的土地为主要经济来源。

      而水稻虽然卖价不低,但是遇到旱涝却抵御性很弱,当地没有水井和沟渠等备用防御设施,以至于水稻的产量基本上靠天意,仍处在传统的靠天吃饭的种植模式自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收入是越来的越高,收入来源的途径也越来的越多,1978年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彭家湾乡农村人民的年均人均收入是134元,1990年增长到686元,到2000年增长到2253元,在2008年更是增长到了4761元,虽然与城镇人们的年均人收入有一定的差距,但从改革开放开始农村人民的收入也是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种收入的提高主要是随着国家的发展农村人民的收入方式越来的越多,1978年时农村人民的收入主要是靠农业,1990年极大部分仍然是靠农业来增加收入的,有一小部分是靠外出打工来增加收入的,2000年的时候除了农产品,外出打工,还有一部分是靠做生意等来增加收入的,在2010年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口的流动性更强了,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外出挣钱的,其中年轻一辈的有90%都是外出打工的,在家务农的寥寥无几,而且在以后农村的人口居住地会越来越往当地的镇上或市里聚集[1]2.2衣着方面的演化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 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有一句农村流行语:“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就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市场商品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究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各种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样式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 而且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到了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人们用在服装上的支出也越来的越多[2]:1978年1990年2000年2010年服装支出占每月总支出的百分比13.12%8.40%6.70%6.02%每月总支出9.67元48.72元145.08元311.07元服装每月支出1.27元4.09元9.72元18.73元这也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水平是越来的越高了,通过调查老一辈的基本都没牌子观念,但是年轻一辈的却越来越追求名牌,那么在未来的几年里农村人口在衣着上的消费可能会进步的增多,名牌走进农村的现象会越来越普遍。

      2.3食物方面的演化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记得在一个小品里,一位老爷爷向他的孙子讲述粮票的故事可见粮票是当时解决温饱的重要物品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一直到1978年,粮票还在使用19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当然,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每月用于食物的支出也是越来的越多:1978年1990年2000年2010年人均食物支出占每月总支出的百分比63.96%54.90%47.12%40.40%人均每月总支出9.67元48.72元145.08元311.07元人均食物每月支出6.18元26.75元68.36元125.67元食物支出所占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2],由表中可以看出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

      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 2.4住房方面的演化 改革开放之前,农民家庭多居住土墙草顶的房屋,土房所占的比例高达98.46%,家景稍好的砌成砖墙草顶房屋或用瓦接檐;富裕人家多以砖为墙,八柱落脚,房盖瓦,房内地面铺砖建房是一大事,旧时多注意“风水”住房多取坐北向南,但限于地形,通常只考虑山形向背,不建正北正南房屋平原住房多建在地势稍高的平坦地方90年代开始,,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破旧民居一片片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这种房屋占79.23%但房屋内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但住房仍是一个大问题2000年的时候已有72.31%的住户改为了一层的平房,到了2010年更是有64.61%的住上了二层小洋楼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2.5出行方面的演化 出行,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买东西,走亲戚,上学,上班等等,时常需要使用一种代步工具从最早到的步行,到马车,牛车,再到汽车,火车,无不体现一种时代的进步改革开放前,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中国也被称为是自行车王国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到了1978年,中国人口众多,坐火车出现了“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并且,速度也非常慢,那时的人们出门走亲戚或上街买东西基本上都没有自己的交通工具,随着改革开放之风的吹来8.64%的人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到2000年的时候有自行车的已经很多了,而且有5.38%的有了摩托车,十年磨一剑,到2010年的时候电动车,自行车可谓是每家必备了,有4.61%的家庭已经有了小轿车作为自己的出行工具随着生活的进步,人们的出行更为方便,虽然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但这一切,也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必经之路在不久的将来,地球在我们眼中会越来越小,周游列国再也不是梦2.6教育方面的演化温家宝曾经在《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农村是社会的基础,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

      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农村教育都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农村人口众多,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教育的整体水平要提高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必须先从农民抓起1978—1985年,农村基础教育恢复与重建与改革同行,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政策也随之发生着悄然变化。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