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学课件:第四章 病因病机.ppt
40页1第四章 病因病机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2第一节第一节 病因病因【【概述概述】】1. 1.定定义义::一一切切破破坏坏人人体体相相对对平平衡衡状状态态,,引引起起疾疾病病发发生生的的原原因,或称致病因素因,或称致病因素病因32.分类:分类: 外感:六淫、疠气外感:六淫、疠气 内伤:七情、饮食、劳逸内伤:七情、饮食、劳逸 其他:外伤、烧烫伤、冻伤、虫兽伤其他:外伤、烧烫伤、冻伤、虫兽伤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结石可致病的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结石病因分类4外感外感六淫六淫疠气疠气内伤内伤七情七情饮食饮食劳逸劳逸其他其他(意外)(意外)外伤外伤烧烫伤烧烫伤冻伤冻伤虫兽伤虫兽伤可致病的可致病的病理产物病理产物痰饮痰饮瘀血瘀血结石结石病因53.病因的相对性u 致病与非致病 六气——正常气候变化 七情——正常情志反映 病因 饮食劳逸——正常生理需要u病理产物与病因 痰饮、瘀血不正常或不适应6 六 淫( Six pathogenic Factors /Six Evils))一、外感致病因素(一) 六淫 1.定定义义::风风、、寒寒、、暑暑、、湿湿、、燥燥、、火火六六气气出出现现不不正正常常变变化化,,超超过过人人体体适适应应能能力力,,导导致致疾疾病病,,便便称称为为六六淫淫,,或或“六六邪邪”。
它它是是外外感感疾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六六气气太过太过不及不及急骤变化急骤变化正气不足正气不足导致人体发病导致人体发病六六淫淫关于太过、不及关于太过、不及时未至而气已至时未至而气已至 太过太过 ((图图)) 时已至而气未至时已至而气未至 不及不及uu 时:时间,太阳到达黄经某一位置的时刻uu 气:主气、当令之气(气温、气候)8 9五运六气与节气关系 时未至而气已至时未至而气已至时未至而气已至时未至而气已至 太过太过太过太过 时已至而气未至时已至而气未至时已至而气未至时已至而气未至 不及不及不及不及 1011六淫(续)2. 六淫的致病特点六淫的致病特点 ⑴ ⑴ 外感性外感性 ⑵ ⑵ 季节性季节性 ⑶ ⑶ 地域性地域性 ⑷ ⑷ 相兼性相兼性 ((5 5)) 转化性转化性 3. “内生五邪内生五邪”、、“内生五气内生五气”12风风 邪邪((Wind/ Wind evil))1.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2)风善行而数变)风善行而数变 ((3)风性主动)风性主动 ((4)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长13寒寒 邪邪((Cold / Cold Evil)) 2.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 寒性凝滞,主痛寒性凝滞,主痛 ((3)) 寒性收引寒性收引 ((4)寒性清澈)寒性清澈…………14暑暑 邪邪((Summer HeatSummer Heat))3.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 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 ((3)) 暑多挟湿暑多挟湿 15湿湿 邪邪((Dampness))4.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 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2)) 湿性重浊湿性重浊 ((3)) 湿性粘滞湿性粘滞 ①① 病程缠绵病程缠绵 ②② 证候粘滞证候粘滞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165.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2)) 燥易伤肺燥易伤肺 燥燥 邪邪((Dryness/Dryness EvilDryness/Dryness Evil))17火(热)邪火(热)邪((Fire / Fire Evil))6. 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2)) 易扰心神易扰心神 ((3)易耗气伤津)易耗气伤津 ((4)易生风动血)易生风动血 ((5)易致肿疡)易致肿疡 18比较风为阳邪,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其性开泄,易袭阳位易袭阳位暑为阳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其性炎热火为阳邪,火为阳邪,其性炎上其性炎上寒为阴邪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易伤阳气湿为阴邪,湿为阴邪,阻滞气机,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损伤阳气燥性干涩,燥性干涩,易伤津液易伤津液风善行数变风善行数变暑性升散,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扰神耗气伤津火易扰心神火易扰心神寒性凝滞寒性凝滞主痛主痛湿性重浊湿性重浊燥易伤肺燥易伤肺风性主动风性主动暑多挟湿暑多挟湿火易耗气伤津火易耗气伤津寒主收引寒主收引湿性粘腻湿性粘腻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长火易生风动血火易生风动血寒性清澈寒性清澈湿性趋下,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易袭阴位火易致肿疡火易致肿疡19 疠疠 气气((Pestilential pathogen))(二)疠气(二)疠气1.含义:含义:即疫疠之气,指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即疫疠之气,指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2. 致病特点致病特点 (1)(1)(1)(1) 发病急骤,病情危重,死亡率高发病急骤,病情危重,死亡率高发病急骤,病情危重,死亡率高发病急骤,病情危重,死亡率高 (2)(2)(2)(2)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3)(3)(3)(3) 一气一病,症状一气一病,症状一气一病,症状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相似 相似 相似 3. 致病原因致病原因 (1)(1)(1)(1) 特殊的气候变化特殊的气候变化特殊的气候变化特殊的气候变化 (2)(2)(2)(2) 环境及饮食卫生不良环境及饮食卫生不良环境及饮食卫生不良环境及饮食卫生不良 (3)(3)(3)(3) 预防措施预防措施预防措施预防措施 (((( 4 4 ))))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社会因素社会因素 20七七 情情((Seven emotions))二、内伤致病因素二、内伤致病因素(一) 七 情 (一) 七 情 1. 定义定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属于: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属于 精神致病因素。
精神致病因素 2. 致病特点致病特点 (1)(1)(1)(1) 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 (2)(2)(2)(2) 影响气机影响气机影响气机影响气机 (3)(3)(3)(3) 影响病情变化影响病情变化影响病情变化影响病情变化 21饮饮 食食(二)饮食11. 饮食不节饮食不节 过饥过饥过饥过饥 过饱过饱过饱过饱 22. 饮食不洁饮食不洁 胃肠道疾病和肠道寄生虫病胃肠道疾病和肠道寄生虫病胃肠道疾病和肠道寄生虫病胃肠道疾病和肠道寄生虫病 33. 饮食偏嗜饮食偏嗜22劳劳 逸逸(三)(三) 劳逸劳逸11. 过劳过劳 劳力过度劳力过度劳力过度劳力过度 耗气耗气耗气耗气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劳心过度劳心过度劳心过度劳心过度 暗耗阴血暗耗阴血暗耗阴血暗耗阴血 房劳过度房劳过度房劳过度房劳过度 耗伤肾精耗伤肾精耗伤肾精耗伤肾精 2. 过逸过逸 气血运行不畅气血运行不畅气血运行不畅气血运行不畅 阳气不振阳气不振阳气不振阳气不振 功能减退功能减退功能减退功能减退23痰饮痰饮(( Phlegm-retention ))三、三、可致病的病理产物可致病的病理产物(一)(一) 痰痰 饮饮11. 定定义义::体体内内津津液液代代谢谢障障碍碍而而形形成成的的病病理理产产物物,,清清稀稀者者为为饮,稠者为痰。
饮,稠者为痰22. 分分类类:: 狭狭义义之痰之痰/广广义义之痰之痰 有形之痰有形之痰/无形之痰无形之痰痰饮(二)243.痰饮的形成: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痰饮的形成: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痰饮(三)25 33. 致病特点致病特点 (1)(1) 阻滞气机,阻碍气血阻滞气机,阻碍气血 (2)(2) 致病广泛,变化多端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3)(3) 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4 )) 易影响津液代谢易影响津液代谢 ((5)) 易扰乱神明易扰乱神明 (( 6)) 多见滑腻舌苔多见滑腻舌苔…………26 瘀瘀 血血((Blood Stasis))(二)、瘀血(二)、瘀血11. 定定义义::凡凡血血液液运运行行不不畅畅或或体体内内离离经经之之血血未未能能及及时时消消散散者者,,均均称为瘀血称为瘀血22. 瘀血的形成瘀血的形成(1)(1) 气虚、气滞、血寒、血热、七情气虚、气滞、血寒、血热、七情(2)(2) 外伤及其它原因造成的内出血,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外伤及其它原因造成的内出血,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3)(3) “久病多瘀久病多瘀”瘀血(二)33. 致病特点致病特点(1)(1) 病位不一,病证各异病位不一,病证各异(2)(2) 病证虽多,特点共同病证虽多,特点共同 ①① 疼痛:疼痛: ②② 肿块:肿块: ③③ 出血:出血: ④④ 瘀黯:瘀黯:2728第第 二二 节节 病病 机机((Pathogenesis))【【概述概述】】 1. 概念: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
概念: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 2. 常见基本病机:常见基本病机: ①① 正邪相争正邪相争 ②② 阴阳失调阴阳失调 ③③ 气机失常气机失常 正邪相争(Struggle between the Healthy Qi and the Pathogenic Factor)一、正邪相争一、正邪相争 正:正: 邪:邪:(一)正邪相争与发病(一)正邪相争与发病 11.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 22. 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3. 邪正相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邪正相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29正邪相争(二)30(二)正邪相争与病邪出入: 正不胜邪:表邪入里,病情恶化;正不胜邪:表邪入里,病情恶化; 正能胜邪:邪气出表,病情向愈。
正能胜邪:邪气出表,病情向愈正邪相争(三)31(三) 正邪相争与虚实变化 实证: 虚证: 邪盛正不衰: 实证 正虚邪衰: 虚证 正虚邪盛: 虚实夹杂、转化、真假实证vs虚证32实证:由于邪气亢盛而正气未衰,正邪剧烈相争,而表现出的亢盛有余的证候多体现为脏腑功能亢盛或障碍,或气血壅滞而瘀结不通等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虚证:由于正气不足,邪气不盛,正邪相争微弱,而表现出的虚损不足的证候主要表现为精气血津液等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减退以正气不足为主要矛盾正邪相争(四)33(四)正邪相争与疾病转归 正胜邪退:好转、痊愈 邪胜正衰:恶化、死亡34阴阳失调(Incoordination Between Yin And Yang)二、阴阳失调二、阴阳失调 疾病过程中阴阳失去相对的协调与平衡的病理状态疾病过程中阴阳失去相对的协调与平衡的病理状态一)、阴阳失调与发病(一)、阴阳失调与发病 病因作用于人体,打破了机体内部阴阳平衡,病因作用于人体,打破了机体内部阴阳平衡,就会导致疾病。
因此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就会导致疾病因此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依据变化的内在依据阴阳失调(二)(二)、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二)、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 疾病过程中,寒热属性随病体阴阳消长盛衰变化而疾病过程中,寒热属性随病体阴阳消长盛衰变化而变化 偏盛偏盛 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 (实)(实) 阳盛则热,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阳盛则阴病 (实)(实) 偏衰偏衰 阴虚则热阴虚则热 (虚)(虚) 阳虚则寒阳虚则寒 (虚)(虚)阴阳失调(三)(三)、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三)、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 阴阳消长盛衰变化是疾病好转、痊愈或恶化、死亡阴阳消长盛衰变化是疾病好转、痊愈或恶化、死亡的根本机制的根本机制3637气机失常气机失常三、气机失常 由于致病因素的影响,气行不畅或升降出入失常。
气机失常是人体各种由于致病因素的影响,气行不畅或升降出入失常气机失常是人体各种生理功能机相互关系出现紊乱的概括,也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转归生理功能机相互关系出现紊乱的概括,也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转归的内在根据的内在根据1 气滞2 气逆3 气陷4 气闭5 气脱38讨论时间39本课时要求掌握:1 六淫的定义、共同点; 2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 七情的含义及致病的特点 4 正邪与疾病的关系熟悉:1 中医学病因分类; 2 痰饮、瘀血的定义及致病特点 3 虚证、实证的定义40季节与气候春季:连续春季:连续5 5天的平天的平均气温均气温>22℃>22℃,,冬季:冬季:<1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