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曾世荣主要学术思想阐释.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l****6
  • 文档编号:39089084
  • 上传时间:2018-05-1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2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曾世荣主要学术思想阐释【摘要】 介绍了元代医家曾世荣的儿科学术思想他重视四诊合参,尤强调望诊,并精研脉证,对五软、惊风、癫痫等疾病的诊疗提出自己独特见解,处方用药灵活,因人、因地制宜,并且强调优生优育、预防保健,对现代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仍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曾世荣;学术思想;儿科曾世荣(约 1252—1332 年),字德显,号育溪,湖南衡阳烝西人,元代儿科医家曾世荣幼年习儒,后从世医刘思道习医多年,颇有领悟,渐精于儿科并知名于时,审证处方,每有独到之处,为人仁笃,重义轻利,深为时人所敬重曾氏曾将刘思道的方论、诗诀等遗著详加编次,删增补缺,又旁求当时明医论述,并汇集自己平时的论证与方剂,于至元 31 年(1294 年)撰成《活幼心书》3 卷,刊行于世另著有《活幼口议》20 卷,论述儿科医理曾世荣从医 60 余年,尤精于儿科其对小儿基础理论研究颇深,如对小儿生理病理、护养保育、面部望诊、指纹诊、脉诊等均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对多种儿科常见病的证候分类治法作了精炼而具有指导意义的概括1 重视优生优育曾世荣详细论述了环境、情志、饮食、起居、生育年龄和药物等与优生的关系 《活幼口议》曰:“夫人立室安家,求嗣必纯,纳妇种子,在贤且德,然而妇乃贤淑,夫又质良,生男不肖者有之,非夫妇之失情,人伦失序,事有不备者,良由公始不能善2血阝胚胎之气,妯娌不与矜顾护爱之理,气胎涵养,宜在冲和。

      冲和者,同其天地之宽量,应乎四时之运行,妊娠之间,怀育之次,但常令孕妇乐以忘忧,不作怖畏,亦无恐惧,饮食有常,起居自若,此乃以顺其中而全其神,以和其气而益其脉,是与调而助之,扶而补之,何患胎气不安,生子不伟 ”由此可见,家人对孕妇要多方加以爱护和关照,无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均要作出妥善安排,孕妇本身要做到起居饮食有规律,视听言行有所讲究,情志乐观稳定,不可忧愁烦恼和恐惧,这样才能保证所生子女聪明健康否则“致胎中受病”,举例如下1)胎病作热 “儿在胎中,母多惊悸,或因食热毒之物,降生之后,儿多虚痰气急短满,眼目眵泪,神困呵欠,不发伸舒,呃呃作声,大小便不利……皆由胎中受热”所致2)胎气蕴热 “儿在胎中,母多恚怒,郁闷之情不散,又因胎气燥湿,儿作艰难……令儿食即呕吐,眼不定蓆,神不安稳,闻晌即掣,苦不解蕴,毒热相干,久作无辜,成疾害生 ”(3)胎病风热 “儿在胎中,母常喜食动风之物,热毒流传,致儿受之,隐在经络,则手足拳挛,注入血脉,则肌体枯槁,其儿眼常喜扇,血不荫心,神不守舍,怯人恂物,视作定目 ”(4)胎病惊热 “儿在胎中,母因惊悸,惊气入胎,胎儿当受之,降生之后,其儿精神不爽,颜色虚白,初则温温有热,其后颊赤饶惊,物动即恐,声响即悸。

      ”(5)胎病结热 “儿在胎中,母失调理,恣纵饮食,不加将护,蕴热颇久,乃至降生,热气隐蔽,传入于里,遂作闭结,其结由热极得之,大便不通利,冲心腹胀,脐突撮口 ”3(6)胎病卫热 “儿在胎中,母伤和气,饥饱劳役,神疲力倦多矣,其有不劳役者,即有忧愁思虑,役乎其中,动之真气,攻之虚邪,于乱神魄,流入胎脏,儿乃受之,既生之后,儿当昏困,腹急气鹿,重则喘急,睡思不稳,狂啼烦哭,肌肉不滋,亦生疮痍,热发早晚,精神少具 ”(7)胎病潮热 “儿在胎中,母曾发作子疟,或是因患瘴气,母或饮酒无厌,或是冒风伤暑,热入经络,有伤荣卫,母虽分娩,以脱其难,儿袭其气,阴阳不解,初生嫩弱,血气不和,热作潮来 ”曾世荣对于上述妊娠妇女由于内伤七情、饮食不宜、外感六淫等导致婴儿发热的论述,时至今日仍有较好的临床指导意义2 望诊要精观形气曾世荣十分重视四诊,认为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决定了儿科望诊的重要性,故在强调四诊合参的同时,尤重望诊认为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面,小儿病情的虚实,不应仅看外表的肥瘦,而应把形态和气色结合起来,辨别疾病的虚实他在《活幼口议》中充分强调了这一点:“凡理婴孩先看面部,定气察色最为要也,良由内有疾而形于外,是以本位与地位一体。

      ”同时在望诊中,认为“要精观形气”、 “细察盈亏”,并指出“观形气”主要观察小儿面部气色和精神状态两个方面 《活幼口议》对小儿望诊的内容作了详细的论述,分别从“五脏五色本立”、“分定五位所属”、 “五脏伏敌喜伤”、 “面中气色忽现”、 “五脏分部定位”等方面论述其中“五脏五色本立”叙述了五脏所主五色及五行生克、五位生本相临、五脏胜伏相交等内容 “五脏伏敌喜伤”则运用五行生克关系叙述了五脏伏敌喜伤及所主疾病4此外,形体之外重视气色,曾世荣认为“小儿虚实有非系肥瘦,而系乎气色”他认为望诊不应只限于外部形态,而应重视气色这主要是因为小儿“有肥而气怯,瘦而气壮,气怯则色必嫩,其为虚可知矣;气壮则色必盛,其为实可知矣”3 精研脉证,提出三部五脉说,归纳小儿指纹十三种脉形曾世荣精研脉证并以脉统证对小儿脉诊很有研究,提出了“三部五脉”说即:“小儿三部,面看气色为一部,虎口纹脉为二部,寸口一指为三部;五脉者,上按额前,下诊太冲,并前三部,谓之五脉 ”此外,在《活幼心书》中写道:“叔和《脉经》曰:孩儿三岁至五岁,呼吸须将八至看,乃以八至为平及观张氏《脉诀》云:小儿常脉只多大人二至为平余尝指下审之,果一息六至为平,若七至八至乃是数脉,主发热作惊。

      由此而论,则脉之微妙,不可不察,学者当审而切之,庶无错误 ”可见曾世荣通过临床实践,认为一息六至是平脉,八至为数脉,实为发热作惊之病脉,从而纠正了自晋·王叔和的《脉经》以来认为孩童脉搏一息八至为平脉的讹误,发展了儿科脉诊,对后世脉学的研究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无疑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曾世荣在重视小儿望诊和强调以脉统证的同时,对小儿指纹进行认真的研究其在前人指纹诊法的基础上,对小儿食指络脉形态进行拓展,将其归纳为 13 种脉形,即“流珠形”、 “环珠形”、 “长珠形”、 “来蛇形”、 “去蛇形”、 “弓反里形”、 “弓反外形”、 “枪形”、“鱼骨形”、 “水字形”、 “针形”、 “透关射指面”、 “透关射甲”,且附有脉形图,进一步扩大了小儿食指络脉的主病范围4 提出五软病名,阐发脑与神的关系五软系指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于调护导致脾肾不足、气血亏虚,出现头项、5手足、肌肉和口痿软无力的病证俗称“软瘫”,为小儿时期生长发育障碍的疾患,多见于五、六岁以内的幼儿肌软则患儿全身肌肉或部分肌肉痿弱无力;头项软则不能抬头,或抬之不高、抬之不久;口软则虚舌出,或啜食咀嚼无力;手软则不能握举,或握之不紧;脚软则不能立、不能行,或立之不久,行之不远。

      关于五软的病名,宋代以前的医书未见专题论述,多数医家将其纳入“胎弱”、 “胎怯”或“迟证”等疾病中综合论述曾世荣在《活幼心书》中第一次提出了“五软”的名称,并具体指出“头、项、手、足、身软,是名五软”,与“胎弱”、 “胎怯”和“迟证”等疾病加以区分其病因多为父精不足,母血素衰而得;又因母血海久冷,用药强补而孕者;有受胎而母多疾者;或其父好色贪酒,气体虚弱;或年事已迈,而后生子;有日月不足而生者;或服堕胎药不去而竟成孕者,徒尔耗伤真气,苟或有生,比如诸阴浅土之草,虽有发生,而畅茂者少,又如培植树木,动摇其根,而成者鲜矣由是论之,婴孩怯弱,不耐寒暑,纵使成人,亦多有疾,爰自降生之后,精髓不足,筋骨痿弱,肌肉虚瘦,神色昏慢,才为六淫所侵便致头项手足身软治疗上强调健脾补肾复元,并以调元散治疗后世医家对“五迟”、 “五软”的研究无不是从曾世荣学术思想中得到启发曾世荣对小儿颅囟及脑很重视 《颅囟经》中虽有“太乙元真,在头,曰泥丸,总众神也”的记载,但语言较晦涩曾世荣在《活幼口议》中进一步阐发:“颅囟者,乃精神之门户也,关窍之橐龠也,上下贯通,百会相通,七孔应透,五脏所籍,泥丸之宫,魂魄之穴……”将头、脑、神三者的关系阐述清楚。

      宋向元解释“泥丸”即脑,这样曾世荣的认识要早于李时珍“脑为元神之府”近 300 年,并清楚地认识到肾与脑髓的关系,正如其解释解颅的原因时所谓:“肾气不足,肾主骨而脑为髓海,肾气不足则6脑髓不满,故不全也 ”x【摘要】 介绍了元代医家曾世荣的儿科学术思想他重视四诊合参,尤强调望诊,并精研脉证,对五软、惊风、癫痫等疾病的诊疗提出自己独特见解,处方用药灵活,因人、因地制宜,并且强调优生优育、预防保健,对现代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仍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曾世荣;学术思想;儿科曾世荣(约 1252—1332 年),字德显,号育溪,湖南衡阳烝西人,元代儿科医家曾世荣幼年习儒,后从世医刘思道习医多年,颇有领悟,渐精于儿科并知名于时,审证处方,每有独到之处,为人仁笃,重义轻利,深为时人所敬重曾氏曾将刘思道的方论、诗诀等遗著详加编次,删增补缺,又旁求当时明医论述,并汇集自己平时的论证与方剂,于至元 31 年(1294 年)撰成《活幼心书》3 卷,刊行于世另著有《活幼口议》20 卷,论述儿科医理曾世荣从医 60 余年,尤精于儿科其对小儿基础理论研究颇深,如对小儿生理病理、护养保育、面部望诊、指纹诊、脉诊等均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对多种儿科常见病的证候分类治法作了精炼而具有指导意义的概括。

      1 重视优生优育曾世荣详细论述了环境、情志、饮食、起居、生育年龄和药物等与优生的关系 《活幼口议》曰:“夫人立室安家,求嗣必纯,纳妇种子,在贤且德,然而妇乃贤淑,夫又质良,生男不肖者有之,非夫妇之失情,人伦失序,事有不备者,良由公始不能善血阝胚胎之气,妯娌不与矜顾护爱之理,气胎涵养,宜在冲和冲和者,同其天地7之宽量,应乎四时之运行,妊娠之间,怀育之次,但常令孕妇乐以忘忧,不作怖畏,亦无恐惧,饮食有常,起居自若,此乃以顺其中而全其神,以和其气而益其脉,是与调而助之,扶而补之,何患胎气不安,生子不伟 ”由此可见,家人对孕妇要多方加以爱护和关照,无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均要作出妥善安排,孕妇本身要做到起居饮食有规律,视听言行有所讲究,情志乐观稳定,不可忧愁烦恼和恐惧,这样才能保证所生子女聪明健康否则“致胎中受病”,举例如下1)胎病作热 “儿在胎中,母多惊悸,或因食热毒之物,降生之后,儿多虚痰气急短满,眼目眵泪,神困呵欠,不发伸舒,呃呃作声,大小便不利……皆由胎中受热”所致2)胎气蕴热 “儿在胎中,母多恚怒,郁闷之情不散,又因胎气燥湿,儿作艰难……令儿食即呕吐,眼不定蓆,神不安稳,闻晌即掣,苦不解蕴,毒热相干,久作无辜,成疾害生。

      ”(3)胎病风热 “儿在胎中,母常喜食动风之物,热毒流传,致儿受之,隐在经络,则手足拳挛,注入血脉,则肌体枯槁,其儿眼常喜扇,血不荫心,神不守舍,怯人恂物,视作定目 ”(4)胎病惊热 “儿在胎中,母因惊悸,惊气入胎,胎儿当受之,降生之后,其儿精神不爽,颜色虚白,初则温温有热,其后颊赤饶惊,物动即恐,声响即悸 ”(5)胎病结热 “儿在胎中,母失调理,恣纵饮食,不加将护,蕴热颇久,乃至降生,热气隐蔽,传入于里,遂作闭结,其结由热极得之,大便不通利,冲心腹胀,脐突撮口 ”(6)胎病卫热 “儿在胎中,母伤和气,饥饱劳役,神疲力倦多矣,其有不劳役者,即8有忧愁思虑,役乎其中,动之真气,攻之虚邪,于乱神魄,流入胎脏,儿乃受之,既生之后,儿当昏困,腹急气鹿,重则喘急,睡思不稳,狂啼烦哭,肌肉不滋,亦生疮痍,热发早晚,精神少具 ”(7)胎病潮热 “儿在胎中,母曾发作子疟,或是因患瘴气,母或饮酒无厌,或是冒风伤暑,热入经络,有伤荣卫,母虽分娩,以脱其难,儿袭其气,阴阳不解,初生嫩弱,血气不和,热作潮来 ”曾世荣对于上述妊娠妇女由于内伤七情、饮食不宜、外感六淫等导致婴儿发热的论述,时至今日仍有较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2 望诊要精观形气曾世荣十分重视四诊,认为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决定了儿科望诊的重要性,故在强调四诊合参的同时,尤重望诊认为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面,小儿病情的虚实,不应仅看外表的肥瘦,而应把形态和气色结合起来,辨别疾病的虚实他在《活幼口议》中充分强调了这一点:“凡理婴孩先看面部,定。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