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docx
4页2022《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个生疏女人的来信》 《一个生疏女人的来信》,作者奥地利作家茨威格(Stefan Zweig),成书于1920年极具夸张和戏剧性笔调,但所言之事又极为真实,算是颇有感受 第一,关于双重人格 我从见你就知道,你是一个双重人格:有光明的,面对世界的一面;有阴暗的,只有你一人知道的一面节选自原文,有删改) 这是个困难的多面体世界,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各不相同的角色,起着各不相同的作用作家表面风流倜傥,是个上流社会的君子,可在情爱上恒久有把持不住的性欲,是个在多数姑娘石榴裙底徘徊的流氓恋爱中的女孩看不到这一点,只信任初见时惊鸿一瞥的儒雅 她也有过思索: 这是怪可笑的感情波澜,孩子气的蠢事:有一个生命在依恋着你,并为你而消陨 可是我说这些干什么呢,说一个被遗弃的孩子的这些疯狂的、自己糟蹋自己的、这些如此凄惨、如此无望的狂热干什么呢?把这些告知一个对此一无所感、毫无所知的人干什么呢? 可她选择忽视,甚至尝试去变更,在自己的美妙幻想中消磨了一生 与一个人接触,多是与其扮演的角色之一打交道,其他的侧面你不了解,不深交也无需了解,绝大多数的交往不过是双方各取所需罢了。
只是,太多人因其一面的美妙而对其寄予了过高的希望,寄予了过深的真情殊不知希望越大,悲观越大终归,人无完人,泡泡吹大了,是简单破的 多数时候,我们只是本能地和他们走得太近,而他们某一侧面的光太亮,亮到囊括了你狭窄的视角,在视线范围内,呈现不出其他侧面的阴影 其次,关于女孩的表达方式 一个女人,即使她心里火烧火燎的,想委身于人,但她们通常总要否认自己有这种准备还要装出一副惊恐万状或怒不行遏的样子,非等男人一再请求,说一通弥天大谎,赌咒发誓和作出种种许诺,这才情愿平静下来 生活中太多人在意这种所谓的承诺了明明二人相处甚是融洽,却依旧坚决地等男孩喊出那三个字,认为若是出自自己之口就是自降身价明明懂得对方的真心相助,却非得听到说得天花乱坠的山盟海誓才罢休,认为这才是最能打动自己的方式 感慨,女孩的平安感竟是建立在这样一些只虚有其表的东西上,实在悲伤况且这些虚有其表的东西,还并非来自自己,自己无法驾驭主动权 不仅如此,女孩也从来不干脆表达自己的诉求 于是在这段感情中,女孩是这样的: 全部的人都很娇惯我,大家都对我很好,只有你,只有你,只有你把我忘掉了,只有你,只有你从来没有认出我!..在我生命的最终时刻,我也没有收到你的一行字,而我却把自己的生命都献给了你。
我等着,无望地等着,你没有叫我,没有给我写一行字... 而她一心仰慕的作家,却是这样一副模样: 他觉得,全部这些形象仿佛都梦见过,经常在深厚的梦里见到过,然而仅仅是梦见而已他感觉到一次死亡,感到不朽的爱情一时间他的心里百感交集,他思念着的那个看不见的女人,没有实体,充溢激情,如同远方的音乐 看的时候经常想,若是女孩英勇一点,正面告知他我就是你十年前邻家的女孩,我钦慕你十年之久了,若是作家正人君子一点,看到女孩一颗赤诚的爱心,这段情感不会这么凄婉 更多时候,若是不主动呈现,只是低头走路,外人可能根本无法望见你的好,并且也没有人有义务去花费更多的时间走近一个生疏人若是不主动言说,全部的内敛、沉静的性格,在他人眼里可能就是一种冷静,甚至是冷淡你或许会因此错过许多想真心相待的人 ...说得有些远了 之所以全篇读书笔记对生疏女人的代称用的是女孩,是因为在我看来她所作所为皆带有孩子的不成熟色调随意交付真心、以自我为中心希望他人主动接近等等都说恋爱中的女子智商为零,或许就是因为这个深渊太过乌托邦,让人流连忘返难以回头吧 顺便想说,要真正实现女性独立、男女同等,女性自己的观念上也应当有所变更。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4页 共4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