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等教育心理学-吐血整理 (1).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杏**
  • 文档编号:281823306
  • 上传时间:2022-04-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4.95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等教育心理学-吐血整理 (1) 1.教师威信的变化: 教师威信不仅是教师的“威严”和“权威”,它主要指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主要属于自然性影响力的范畴教师的威信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 随着主客观因素的变化,教师威信逐渐降低甚至丧失,或继续发展或提高,就是教师为新的变化 引起教师威信变化的因素:客观因素(社会变迁、学生发展)主观因素(教师的知识面、生活态度、教育教学技能等) 影响教师威信丧失的主观因素:(1)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求知欲弱;(2)思想保守、因循守旧、固步自封;(3)随年龄增加教育观念变得消极,教育态度变得冷淡 总之,若教师不是经常处于积极的发展状态,行为表现不合乎教师角色要求,威信就可能降低或丧失 2.心理发展: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地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化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3.自我意识:也称自我,它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认知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4.认知—发现说: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属于认知学习理论,包括: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他提倡发现学习法: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教学不应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应当让学生自己把事物整理就绪,成为发现者 5.知识的分类: (1)根据知识的意义,分为主观知识(由一定的方式行动、相信一定的事物、说出一定的事物的意向组成)和客观知识(由理论、推测、猜想的逻辑内容构成); (2)根据知识的表征形式,分为陈述性知识(能被人用语言来陈述和描述,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的知识,归结为6W,what, why, who, when, where, how)和程序性知识(关于人怎样解决问题、如何去做某事的知识,how to do sth,可能涉及运动技能、认知技能、认知策略) 6.利用感知的内在规律,促进陈述性知识的获得: 感知知识:调动多种感觉和已有经验,通过感性材料来获得生动表象,最终掌握知识技能 人们对新命题的学习将激活与新命题相关的旧命题,并通过旧命题来解释新命题的意义,从而将新命题与知识网络中的有关单元储存在一起 陈述性知识通过信息加工获得,所以,应安排好具体学习阶段的内部过程和教学事件,了解感知的内在规律,安排好教学任务以促进陈述性知识的获得。

      (1)设立明确的目的,让知识的感知过程更清晰(知觉具有选择性,该选择性服从于感知目的,目的性越强,感知越清晰) (2)合理地安排对象与背景的关系,让对象从背景中凸显出来 ①差异律强调对象与背景的反差对学习的影响(对象与背景的反差越大,对象就越突出而被感知) ②组合律强调刺激本身的结构是分出对象、产生清晰感知的重要条件(空间上的组合:视觉刺激中距离上接近或形状上相似的部分,易组成感知的对象;时间上的组合:听觉刺激的各部分“时距”接近,易使人区分出感知的对象) ③活动律强调对象活动对感知的影响(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易于被人感知到) (3)形象与言语的正确结合,使感知更迅速、更完善; (4)多种分析器(视、听、动手)的协同活动,提高感知的成效 7.如何加强知识的保持 (1)组织有效的复习: ①及时复习(遗忘先快后慢,复习可使即将消失的、微弱的痕迹重新强化,变得清晰,进一步巩固,强化联系,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使学过的内容更加条理化、系统化,更便于精确记忆);②多样化复习(多种感官协调活动产生多重记忆痕迹,眼看、耳听、口读、手写;写出提纲、画出图表、归纳要点,使知识系统化,有助理解与记忆;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③合理的分配复习时间(刚学过的知识不但要及时复习,也要适当增加复习时间。

      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次数和时间可逐渐减少,时间间隔逐加长;分散复习的效果一般优于集中复习,只要平时坚持分散复习,到必要时采取集中付息,记忆的效果会更好);④阅读和尝试回忆交替进行(大脑以不同方式工作,可保持大脑皮层兴奋性;可及时检查复习效果,抓住重点,复习难点;及时看到学习成绩,提高信心)⑤根据个人特点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⑥合理分配记忆材料,避免相互干扰(把内容近似的学科错开,或安排一小段休息) (2)利用外部记忆手段,如:记笔记、记卡片、将信息输入计算机等 8.记忆的分类: (1)按记忆的内容分类: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动作记忆、情绪记忆;(2)按记忆的目的性分类:无意记忆、有意记忆;(3)按记忆的时间分类: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时记忆;(4)按记忆的知识性质分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9.问题解决:是指由一定情境引起,按照一定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技能,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10.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创造性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特殊反映反映方式,具有复杂的结构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包括:(1)认知因素(知识:一定的储备知识+良好的知识结构是创造的必要条件,能否有创造性要视个体的思维特征与风格而定;思维:创造性是发散思维+集中思维的有机结合,直觉思维+分析思维的有机结合,形象思维+理论思维的有机结合);(2)动机因素(内部动机越强,创造性越强;外部动机只会削弱创造性);(3)人格因素(智力:低智商者无高创造性,高智商者创造性可高可低;好奇;冒险;自信)。

      1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及培养 问题解决受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有些因素能促进问题解决,有些因素妨碍问题解决 (1)情境因素(问题本身的一些因素) ①刺激模式(即问题呈现时的形态):刺激模式和人的认知结构差异越大,问题越难解决;②问题的信息量:问题情境中所含的信息量太少可能遗漏事实,太多可能产生干扰;③问题的具体性:当个体对问题所在领域较陌生时,影响更显著将问题描述具体化,有助于问题解决 (2)心理因素 ①认知因素 a. 问题表征(即问题在头脑中存在和表现的形式):表征是问题解决的一个中心环节表征恰当,对问题有清晰、准确的理解,复杂问题会迎刃而解; b. 知识:知识的多少对问题解决有重要影响知识促进对问题的解决; c. 生活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问题易于表征,容易解决;远离的问题难以表征,难以解决; d. 定势(即重复先前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有时促进问题解决,有时妨碍问题解决; e. 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物的通用功能,看不到它其他可能的功能):功能固着往往阻碍问题尤其是创造性问题的解决,功能变通才能开阔思路,灵活地解决各种问题。

      ②情绪与动机因素 a. 情绪:愉快状态下智利操作效果比痛苦状态下好;愉快强度适中比过高或过低好;痛苦强度越大越差; b. 动机:动机强度适中时,个体心态稳定,思维灵活,利于解决问题 ③人格因素 a. 智力水平:智力水平高的学生解决问题容易成功;低则容易失败儿童智力水平越高,越不易受心理定势影响; b. 人格特点:乐观、自信、意志坚强、勤奋谦虚、创新的人格特点一般促进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建立接纳学生意见的气氛,增强学生参与问题解决活动的动机;(2)鼓励学生仔细地界定问题;(3)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4)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提出假设,不对这些想法进行过多评判,以免过早地局限于某一方案;(5)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6)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让学生了解情境因素、心理因素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如何发挥它们的作用;(7)提供问题解决的实际机会并给予反馈 12.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及道德行为的培养 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1)遗传素质 ①通过素质影响人的智力发展,并进而影响品德发展:聪明儿童在行为动机的道德判断上优于智力中等儿童; ②通过气质类型影响人格发展,并进而影响品德发展:胆汁质和多血质学生容易培养热情主动地关心他人和集体的品德,粘液质和抑郁质学生容易培养稳重踏实、谦虚礼让的品质;③通过性别影响人的品德发展:男性是公正趋向的道德观占优势,男孩攻击行为多于女孩,女性是关怀趋向的道德观占优势,女孩总体比男孩更容易做出移情反应。

      (2)环境和教育 ①家庭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a. 家庭气氛:良好的家庭气氛有助于个体形成良好品德,父母表率作用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个体品德形成; b. 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期望:对孩子采取说理诱导的方式效果最好,过于严厉以及施行体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反抗行为; c. 家长的职业类型与文化程度:下层儿童更早用平等原则来判断道德行为,倾向于将道德行为同直接得到满足的事相联系;上层儿童在区分行为动机和后果方面发展较早,能用更成熟的词语表达他们的是非观念,更多地将道德行为与未来的奖赏相联系 ②学校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a. 学校德育:德育课教学、学科渗透、实践活动; b. 校风和班风:好的校风促使学生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并把学校的新风尚带到社会上;一个团结友爱、互帮互学、奋发向上的班级,是一种放大的教育力量,能增强集体成员克服困难、改掉不良习惯的勇气,促使大家共同提高; c. 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及自身的楷模作用:教师采取民主态度,学生将向着情绪稳定、态度友好和具有领导能力等方向发展;教师采取专制态度,易使学生紧张、冷淡、攻击性和不能自制;教师采取放任态度,易使学生向无组织、无纪律方向发展;学生尤其是缺乏稳 1 / 8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