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尔克西作品中哈萨克族的生命意识.doc
6页1叶尔克西作品中哈萨克族的生命意识摘 要哈萨克族女作家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著有《草原火母》 、 《永生羊》 、 《天狼》 、《血蓝》等作品,曾获得许多优异的奖项,得到各方面的赞许她的写作,像是吹入文学领域的一股草原清风,令人耳目一新其作品中对于本民族——哈萨克族的书写,使外界更多得了解到了哈萨克族,对融合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哈萨克族向死而生的生命观,在叶尔克西的作品中都有体现那么,本文就叶尔克西作品中哈萨克族的生命意识进行讨论,虽是一家之言,但力求得出属于自己的见解关键词:叶尔克西;哈萨克族;诗意关照;生命意识21、叶尔克西及其作品概述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是 1961 年出生于新疆北塔山牧场的哈萨克族女作家,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副主席她于八十年代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曾从事过杂志编辑、主编、编审等工作,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写小说以及进行文学翻译,九十年代末开始进行散文写作著有小说《额尔齐斯河小调》 、 《雪兰》 、 《随意拣来的故事》 ,散文集《永生羊》 、 《母性的草原》 、 《我的祖国我的人民》 ,译著诗集《天狼》 ,以及电视剧《赛尔江》等作品。
其中, 《永生羊》后被改编成电影,这是国内首部哈萨克同期声电影故事片叶尔克西曾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翻译奖、首届“天山文艺奖”优秀作品奖等奖项从牧场长大成人的叶尔克西,这特殊的生存境遇造就了她对大自然敏锐的观察能力使她认识到了大自然的神秘与神圣,也懂得了生命的神圣而不可侵犯这些对自然与生命双重的深刻体悟使叶尔克西的作品中呈现出明显的生命意识在评论界,叶尔克西及其作品受到了广泛好评,评论家邵元宝认为“她的创作是一种站在哈萨克民族文化的历史社会系统里,面向这个系统之外读者的介绍和诉说,并始终以这样的姿态进行书写从读者的眼光看,这后面有我们不能够轻易达到的世界,一个庞大的优秀的世界,这个世界在汉民族文化里面应该多多提倡,在这个持续的过程中,我们所得到的不仅是文化知识,更是一个良好的参照 ”另外,评论家杨扬也曾指出:“叶尔克西的作品超越了纯粹的自然风格” , “在一些作家的创作中,灵感和感觉先行已经成为写作习惯,她却将少数民族叙事带人文学视野,并使其成为创作中的一部分,从而在作品里形成了宽广的视野和人文内涵,这一点值得称道 ”2、叶尔克西作品创作的艺术特色叶尔克西是不可多得的用汉文进行创作的哈萨克族女作家之一,她与同样是新疆籍作家的刘亮程,二人的散文创作都呈现清新之气,但又各有特色。
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中国西部的文学萌生出超越地域局限的文学魅力和厚重而坚韧的文学品质在这里,我们将对叶尔克西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行简要的分析1)对现实的诗意关照叶尔克西的散文意蕴丰富,风格独特,是对本民族渊源的反思与追溯她站在现代生活的维度上对生命的哲思与阐发,使她在散文创作领域的探索对现今散文的发展有着启示的意义她在著名的散文作品《永生羊》中,借主人公来回忆自己的童年,描述了许多关于哈萨克族生活的神秘而有趣的事情,像是古老的童话传说一般,充满了诗情画意,读后令人对古老的哈萨克族生活充满了神往她对童年时代的事情的回忆,对独特境遇中人们生活的评述,使她的故事呈现出真实而美丽的形态,弥漫出浓烈的感染力,是一首关于生命牧歌的吟唱之作对于这种感染力来说,它的产生与整个阅读群体之间内心心理文化结3构之间的那种共鸣是密不可分的,所谓的诗意其实就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所理解的意象、情景、境界、精神内容而叶尔克西的散文中表达的作为直接和纯洁的内容就是那种人类面对美好事物的那种向往和期冀,这种情绪的坚韧和绵长正是一种毒现实的一种诗意的关照2)直面人生的坦然自若叶尔克西自小继承了哈萨克族人民的优良品格,具有豁达的胸怀与气魄,她的文章也是如此,呈现出面对灾难、面对人生中的千般挫折仍要坦然面对的生命姿态。
读过叶尔克西散文和小说的人都对她出色的才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直面人生的坦然自若是出于本性的自然流露她笔下人物的人生几乎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缺失——《额尔齐斯河小调》中下了眼睛的小孙子;《牛迹》中哑巴的女人、断臂的少年和不能生育的女人;《阳坡》里无儿无女的孤单老人,等等她一定是深刻得体会过这些拥有伤残人生的人的痛苦,在作品里,叶尔克西对这类人生表示痛惜之情的同时,也表现出对这些人生命的守望她赋予让这些主人公以生的力量与尊严,赋予他们生活下去的勇气正所谓真正的勇气并不是对困难和挫折的避让,而是能够借助苦难和挫折去寻找到内心最直接、最有利的坚持和发力点是一种面对苦难甚至死亡的坦然自若的态度三)对本民族文化的审视、回归与超越面对现代生活的繁荣与繁琐化,全世界的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从而产生多元的文化面貌原来民族的文化在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之后,呈现出有别于以往的审美倾向,这在叶尔克西的小说与散文中都可以看到面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叶尔克西的的态度是既有认可与回归,又有重新审视、以力图超越这就使她的创作具有了无可厚非的价值她对多元一体的文化形态的建构,做出了不可多得的努力她的散文在艺术上达到了一定的纯熟之地,并且追求有意识得挖掘哈萨克族独特的人情风俗。
她是很多少以传播本民族文化为己任的很多数民族作家之一,她使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哈萨克民族的内心和情感,让哈萨克三个字在更多的媒介中出现4)以爱与善为轴心的永恒主题叶尔克西的作品还善于描写哈萨克族人对爱与善的永恒追求——虔诚而坚定,历经年代轮回而至死不渝散文《永生羊》就是这样的作品,它以一位 90 岁高龄的老人为叙事主人公,讲述了这位老人自少年长大成人的故事他自少年时,就跟着奶奶、叔叔以及一只没有了母亲的小羔羊生活,一起过着游牧民族的日子后来,叔叔爱上了一家大户人家的女儿乌库芭拉,但是乌库芭拉的父亲却把女儿许配给了一家有钱人,乌库芭拉在婚礼上与另一名男子一见钟情并且结婚五年后,乌库芭拉守了寡,叔叔如愿以偿得最后娶她为妻,主人公与奶奶、叔叔一起对乌库芭拉悉心照料,无微不至,但是乌库芭拉还是对自己之前的两个孩子念念不忘叔叔对乌库芭拉的爱超越了现今社会许多人对爱的理解与定义,让浮躁的现代人看后反思良久5)叶尔克西创作风格的新面貌叶尔克西的小说创作也是经历了从传统的写实到现代的荒诞的写作道路,她由一开始4对哈萨克族、对故乡的诗意般的赞美到后来对故乡生存现状的担忧,这来自于她在现代化生活下的文化转型所遇到的困惑。
草原牧歌的生活受到的现代化的挑战,她既怀恋以往生活的清净,又想在现如今的困境中开辟出一条道路她的最新作品《远离严寒》告诉读者——“生命远离严寒,是为了守望温暖 ”她在书中,用自己优美而细腻、清新而凝重的笔触反映了在我们这个变革剧烈的伟大时代里,多民族人民绚烂多彩的文化与时代变迁下的碰撞,人们的心灵成长与情感纠葛哈萨克牧人的生命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他给世界留下了温暖,也留下了遗憾,这是寂寥世界里的生生死死的常态3、叶尔克西作品中哈萨克族的生命意识叶尔克西的作品时常于神秘而优美的细节中呈现出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和文化心理形态,这些作品最突出的就是对哈萨克族生命意识的展现1)哈萨克族的历史渊源与生存特征哈萨克族是哈萨克斯坦的主要民族,但在中国、俄罗斯、土耳其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地区也有少量分布在中国,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古代历史上的回鹘、突厥等游牧部落有一定的渊源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哈萨克族人民绝大多数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以奶食和肉食为主要饮食对于哈萨克族的女子来说,帽子是一个重要的服饰未婚女子会戴各种各样漂亮的帽子,而已婚妇女则戴头巾或者白布盖头哈萨克族人民热情好客,他们的丧葬习俗是用清水沐浴尸体,然后用白布缠身,进行土葬。
哈萨克人与许多游牧民族一样,性情豪迈另一方面,哈萨克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萨满文化的遗留影响,这也直接影响了哈萨克族作家尔克西的创作,使她的作品在主题与思维方式的运用上呈现出神秘色彩他们对待生命的直观而敬畏的态度,值得我们现代人借鉴与反思2)哈萨克族人向死而生的生命观叶尔克西的许多作品多力图以简短的文字,密集得传达出哈萨克人的生命哲学,比如她的小说《帷幔两边》和《脐母》 在哈萨克女人眼里,帷幔好比一个女人对生与死的界限,那些大红或大紫的帷幔里边,包藏了一个女人的青春、爱情、以至于一辈子的生活只有当女人离世以后,她的帷幔才会挂在毡房人们在毡房里给她沐浴、穿上白纱,送她在黑土地里长眠这块红布贯穿了一个哈萨克女人的生活始终,富有深意得传达出了哈萨克人们从容不迫的生命观和《帷幔》一样的另一部作品《脐母》 ,同样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哈萨克女人的平淡生活,爱意弥漫于生动的对话和民歌里,扑面而来的奇异文化特色令人神往,关于生命的思考与哲理蕴含其中3)叶尔克西作品中用爱表达对生命深深的敬畏与赞美《黑马归去》是叶尔克西的一部著名的动物小说对于在游牧民族中间长大的哈萨克作家来说,写动物小说占有着绝对的优势,叶尔克西就是这样的作家,她的大脑里具有着这个民族与生俱来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
《黑马归去》向读者展示了游牧民族对马的种种情结:“我”的二伯是曾经的牧业队长,他相中了黑马作为儿子婚礼上的祭祀品,因为黑5马俊逸且野性十足,能为家族争光;“我”的初恋情人黄耳朵为了证明自己属于男人的尊严与价值,也不惜拿用来养家糊口的北京吉普车去换得黑马;二伯的二儿子见了黑马,正应了他额头上的马命之说,要不顾家庭的拮据买下黑马黑马作为马忠的“豪杰” ,也和人类社会一样,有着大批的追随者我们这种人与马、马与马之间的爱中,可以看出哈萨克人对生命深深的敬畏与尊重4)叶尔克西作品中坚韧而深沉的生命意识《生命树》 、 《太阳公主》 、 《祖母泥》 、 《新娘》等作品是叶尔克西的同一类散文,这些散文展现了哈萨克民族坚韧而深沉的生命意识生命树的故事是哈萨克族的一个创世神话传说,叶尔克西在自己民族的民间文化中拾缀起这些原始而古老的线索,用自己的心灵感悟将这些线索穿连成一篇令其他民族读者惊异而神往的故事这些故事所展现给读者的就像《新娘》里的一句话所说:“就像人类看见星空里,一颗将要消失的行星 ”生命的消逝失如行星一般转眼即逝,但是生命的深沉意义需要所有活在世界上的人去反思4、结语评论家杨扬认为,新疆地区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地区,具有孕育优秀作家的潜在条件,像叶尔克西这样的作家将会曾出不穷得在新疆大地上出现。
哈萨克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据统计,这个民族大约有两百多首长诗,如史诗《阿尔卡勒克英雄》 、 《萨里海与萨曼》 ,以及长诗《阿勒帕米斯》等等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口头文学在民间流传相信凡是阅读过叶尔克西散文或者小说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她作品里对于哈萨克民族生命意识的描述超越了民族的界限,值得任何时代的人深思,这当然继承于她的民族——哈萨克族6参考文献[1]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永生羊[M].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3).[2]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草原火母[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5).[3]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天狼[M].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1(6).[4]陈鸿雁.用爱漂染的生命之色——浅论西部少数民族散文女作家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白玛娜珍的生命阐释[J].兰州学刊,2009(10).[5]陶思莉.北塔山的牧场记忆与黄沙梁的乡村哲学——浅谈叶尔克西与刘亮程散文的创作差异[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0(1).[6]王志萍.诗意眷想·直面人生·荒诞感受——评叶尔克西小说创作的浪漫、写实、现代之旅[J].吉昌学院学报,2007(4).[7]丁玉珍.聆听生命的浩瀚哲理——叶尔克西作品中的生命意识探究[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3(10).[8]权绘锦.民族历史溯源中的文化沉思与生命情怀——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散文论[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2).[9]范学新,曹晓丽.民族审美心理的回归与超越——论哈萨克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