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奔月的理想.doc
7页1 奔月的理想教学目标1.能收集、讲述嫦娥奔月等与中秋节有关的一些民间传说;2.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为祖国发展感到自豪教学重点激发奔月的兴趣和理想教材说明本课是《中秋与重阳》单元的第一课关于中秋节的内容,在本册教材中编了两课:第1课是从中秋的传说、嫦娥奔月引出人类奔月的理想及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第2课是从中秋的习俗引出家庭团圆和祖国统一本课共有3个板块:,“聪明豆”: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看到的月亮,发挥想象由此可以联系到嫦娥奔月等与月亮有关的传说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但本课着重于有关人类向往登月这方面的故事,有关团圆的故事可放在下一课去讲七色光”:教材提供了一组照片:科学幻想探险小说《环绕月球》,进一步表明了人们对探索月球奥秘的兴趣,而阿波罗登月表明人们从幻想走向现实,用科学去探索和开发月球此外,还有关于我国航天事业成就的照片,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上网搜寻有关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信息,组织一次交流活动,或组织一次小报编写展示的活动,从而激发学生为祖国发展感到自豪的情感我能行”:科学是不断被发现和创造的在实现了登月的理想后,让学生再插上理想的翅膀,展开想象,让他们畅想:“假如我到地球上,会做什么?”激发学生奋发学习的强烈欲望。
这一栏目的教学顺序可以调整,启示学生人类要对月球进一步开发教学活动活动一:课前活动: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与中秋有关的民间传说,和父母交流这些民间传说所表达的人们的愿望,特别是向往了解月球的愿望活动二:猜猜谜语:“有时像眉毛,有时像小船,有时挂树梢,有时玉盘照交流看到月亮时会想些什么活动三:故事交流:师生一起讲述有关嫦娥奔月的故事,交流关于月亮的传说活动四:上网浏览:收集人类登月的过程及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信息,并向大家交流活动五:奇思妙想:画一画自己登月、开发月球的理想,进行交流学习评价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评价意见,贯彻目标趋向和过程趋向相结合的原则,重在过程中评价本课的学习评价结合上课进行,主要项目是:1.能说出与中秋节有关的一些民间传说,主要采用家长评价;2.能收集我国航天事业成就的资料,主要采用小组评价;3.会交流自己的科学畅想,主要采用集体评价注意事项教学资源文字资料 资料名: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逢蒙也混了进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逢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使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领徒弟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逢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等后羿他们走后不久,逢蒙手持宝剑闯入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逢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逢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烛,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老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这个传说反映了人们向往了解月亮的心愿文字资料 资料名: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文字资料 资料名:《环绕月球》内容提要 被誉为科学幻想和探险小说之父的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JulesVerne,1828—1905)所写的《环绕月球》是《从地球到月球》的续集说的是三位旅行家到月球去探险,由于途中一颗火流星的影响使他们逸出轨道,无法抵达月球旅行家们不顾危险,仔细观测月球的面貌并作了笔记他们乘坐的炮弹最后坠人太平洋,被一艘军舰救起,并受到美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本书通过三位旅行家的奇异历险,描绘了太空变幻无穷的美景文字资料 资料名: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 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是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加加林1934年出生于苏联格扎茨克区克卢希诺镇,1955年从学校毕业后参军,1957年成为战斗机飞行员,1960年被选为宇航员,1968年因飞机失事遇难 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9时叮分,加加林驾驶“东方”1号飞船,在“东方”号运载火箭的驱动下,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完成了人类第一次太空飞行的壮举,他在1小时48分钟绕地球飞行的太空旅行中,留下了“地球是蓝色的”这一名言东方”1号飞船由球形密封舱和圆柱形仪器舱组成,重约4.73吨东方”号运载火箭是三级火箭,总长38.36米,起飞重量287吨,最大飞行速度是每秒8千米,刚好略大于物体 绕地球飞行的环绕速度(每秒7.9千米)东方”1号飞船在近地点180千米、远地点222--327千米的椭圆轨道上运行了一圈后,加加林乘坐密封舱返回地面,在离地7千米高度时,加加林弹出飞船座舱,然后在距地面4千米的高度打开巨大的降落伞软着陆,密封舱也以同样的方式着陆文字资料 资料名: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乘“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踏上了月球表面。
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又一里程碑 为实现载人登月,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初就组织实施了“阿波罗”计划,到登月成功,历时近十年,耗资200多亿美元 载人登月决非轻而易举的事,美国为此做了三件重大的事情首先他们在对“土星”号运载火箭进行改造完善以后,研制出了“土星”5号运载火箭;其次是进行了六次不载人登月飞行试验;最后是设计出了性能优异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它由服务舱、指挥舱和登月舱三个部分组成,指挥舱是宇航员生活、工作的地方,也是全船的控制中心,服务舱与指挥舱一道构成飞船的主体,登月舱是供登月使用的,它分为下降级和上升级两个部分1969年7月16日,激动人心的时刻来到了,“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在肯尼迪宇航中心腾空而起,“土星”5号火箭将飞船送上了登月的遥远航程,经过两天半的飞行,飞船进入了月球轨道,登月舱与飞船脱离,载着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另一名宇航员科林斯仍留在飞船的指挥舱内两名宇航员艰难地踏上了月球表面,他们在月球表面停留了两个半小时,行走了大约100米,采集了22千克月球岩石和土壤样品,然后驾驶登月舱的上升级与飞船会合对接,重新返回地球,并于7月24日在太平洋夏威夷西南海面着陆。
第一个踏上月球表面的阿姆斯特朗,他在踩下第一步时说的第一句话是:“对于个人来说,这是很小的一步,但对于人类,它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这次成功的登月行动为人类在不远的将来踏上更多的其他星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如今,人们正在计划重返月球,并期待着在那儿实现永久性移民,在月球上生活和生产文字资料 资料名: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是指绕地球运行的无人航天器,简称人造卫星人造卫星包括科学探测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 科学探测卫星主要为各种应用卫星及载人飞船等人造飞行器提供科学数据美国1958年发射的第一颗卫星“探险者”1号,主要任务是探测大气层、太阳辐射、空间电磁场和测定地球形状等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这也是科学探测卫星 技术试验卫星是进行新技术试验的卫星如验证航天技术中的新原理、新材料、新方案、新仪器等;在人类进入太空之前,科学家就曾多次发射乘载动物如狗、猴子、白鼠等的技术试验卫星,用来验证生物对空间环境的适应情况 应用卫星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的卫星,在所有人造卫星中其数量最多,约占90%。
按不同的用途,应用卫星可分为通信卫星、气象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等 人造卫星的运行区域几乎是真空,没有空气的阻力,因此其外形不用像收音机那样一定得设计成流线型,根据不同用途,卫星的形状各异,有球形、多面体形、方体形以及圆锥形等卫星的组成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仪器设备,称为专用系统,如用于测量、遥感·、转发等的仪器;另一部分为保障系统,包括壳体、太阳能电池、传热系统及各种控制系统,它们用于保证卫星在太空正常飞行别看一颗卫星不大,里面包含有几万个元器件,结构可复杂呢!(摘自黄元森等编著的《从航空到航天》,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文字资料 资料名:“神舟”号宇宙飞船 “神舟”一号宇宙飞船于2019年11月20日6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飞船返回舱于次日15时4C分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工作人员从飞船内取出有效载荷表明完全满足载人医学要求此次发射首次采用了在技术厂房对飞船、火箭联合体垂直总装与测试,整体垂直运输至发射场,进行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新模式我国在原有的航天测控网基础上新建的符合国际标准体制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也在这次发射试验中首次投入使用。
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地面测控系统和分布于公海的4艘“远望号”测量船对其进行了跟踪与测控,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试验 “神舟”二号宇宙飞船于2019年1月1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船返回舱在轨道上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神舟”二号飞船是我国第一艘正式无人飞船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神舟”二号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其中包括:进行半导体光电子材料、氧化物晶体、金属合金等多种材料的晶体生长;进行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间晶体生长:开展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离体细胞和细胞组织的空间环境效应实验等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各种实验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宝贵的飞行试验数据 “神舟”三号宇宙飞船于2019年3月2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b发射升空,在太空预定轨道运行了180多天,环绕地球飞行2821圈后返回地面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在低轨飞行e8的轨道衰变规律、陨落分析燃料最优分配、故障诊断和应急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新的突破。
神舟”三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诲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这次发射试验,运载火箭、飞船和测控发射系统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飞船上装载的代谢模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