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痛苦而清醒因思考而复活作文1300字.docx
3页因痛苦而清醒,因思考而复活作文1300字 神经病学中有种怪病叫无痛症,一旦患上,便无痛觉没有痛感,看似一件幸事,实则危机四伏——轻则外伤不知处理,重则体内重症不能刚好医治,以致病入膏肓,危及生命 好在这种肉体上的无痛症并不多见,不过精神上的无痛症患者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却是普遍存在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开篇就描绘了这样一个“无痛”社会:农奴受尽剥削,却不思抗拒安于受虐;小市民非娼即盗,却恬不知耻心安理得;贵族阶层荒淫无度,却不知心灵荒芜恰似行尸走肉…… 小说主子公聂赫留朵夫便是一名典型的“精神无痛症”患者他打仗、画画、求仕每一件事都是半途而废,人届而立仍坐食遗产度日但他的珍贵之处(或者说他的人生转机)就在于——他在一群无痛症患者中领先复原了痛觉 当然,在那样一个时代,一个人很简单在社会这口注满麻醉剂的大缸中失去痛觉小说中的聂赫留朵夫曾觉悟过三次——第一次因军中的坏习气,其次次因社会上的奢侈风,但很快又“无痛”了;第三次因在法庭上见到了始乱终弃的玛丝洛娃,这一次他学会了思索,更精确地说是许久的思索。
彻夜的思索如不断向伤口撒盐,使他在难受中保持着醒悟 正是这种思索让他踏上了悔过之途尽管途中充溢各种诱惑和阻挠,但他英勇地一次次撕开蒙在伤口上的纱布,感受着伤口的痛楚,并从思索中获得力气,最终“复活”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作品,成书前他刚完成思想上的巨大蜕变,所以《复活》可以看作是托翁的一部精神自传托翁也经验了从热衷上流社会的各种活动,到渐渐看透心生厌倦,最终“复活”的过程他甚至称早年杰作《斗争与和平》为“老爷式的嬉戏” 支撑聂赫留朵夫与托尔斯泰的思想基础是宗教的博爱精神但富有讽刺意味的是,托翁因言行的激进,晚年被革除教籍,客死他乡莫非对苦痛的思索只能带来悲剧性的結局? 想想历史上那些思想者,许多都难以得到公众的理解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生命的终点是那样孤独凄凉;英勇地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的布鲁诺,死于众多“看客”的面前;在艺术上富有创新精神的凡·高,是人们眼中的疯子…… 但是谁也无法抹去那些在苦痛中思索的思想先驱的功勋比如托翁,他的苦痛之思原委意义何在?大家知道是俄国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变更了世界格局,但列宁曾经指出,《复活》的完书就已经昭示了沙俄的覆灭,只是须要一个摧枯拉朽的过程罢了。
人类不仅生活在物质的环境中,每个人还有一个精神家园托翁的博爱情怀,犹如老子的小国寡民、陶渊明的桃花源、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都是对严酷现实的透彻思索之后虚构出的精神伊甸园这个伊甸园,正是多少亿、多少代人坚韧活着的原动力 点评 作文以托尔斯泰以及他的名著《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为例,阐述了苦痛以及对于苦痛的反思的意义对于每个人来说,苦痛是避之生怕不及的事但只要这个社会、只要我们的肉体和精神上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苦痛就会时时袭扰我们我们要做的,不是回避苦痛甚至麻醉自己,而是体会苦痛,反思苦痛,进而获得遏制苦痛的方法和力气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越来越进步,我们的肌体才会越来越健康,我们才会远离苦痛这篇习作主题深刻,材料丰富,分析透彻,尤其是开头的类比很有深意! 【作者系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高三(11)班学生,指导并置评:王淦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