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的一元性与多样性.doc
4页真理的一元性与多样性 真理的一元性与多样性 【作 者】王效民 【作者简介】王效民 山西财经学院 030012真理的一元性与多元性问题,涉及真理的存在问题,也涉及真理的来源问题所谓真理的一元性,是肯定真理的存在,主张真理只能有一个共同的来源;而真理的多元性则主张真理具有多重来源在欧洲哲学史上,柏拉图主张真理是对理念的回忆;基督教神学主张真理是上帝的天启;洛克则认为人心如一张白纸,真理只能来自感觉或经验;……它们都从属于真理一元论的范畴相伴而来,也有人主张真理的多重来源如: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同时存在哲学的真理与神学的真理,即理智的真理和信仰的真理;笛卡尔则主张人的观念有三种来源,即天赋的观念、来自外界的观念以及人自己制造的观念在上述各种看法中,真理一元论者的主张并非都是可接受的;而真理多元论者的主张实际上否定了真理的存在,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真理一元性的观点只是肯定了真理的存在与唯一来源但是,真理究竟是什么,还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按照欧洲哲学理性主义的传统,真理只能存在于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形式建构起来的人类认识之中,即思维之中巴门尼德很早就提出了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哲学命题,认为“能被思维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你找不到一个思想是没有它所表述的存在物的。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31、3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其意思是说,真理只存在于思维之中,而思维必定有一对象;这个对象并非通常的具体存在物,而是一个超乎寻常的绝对存在者柏拉图进一步发挥了巴门尼德关于绝对存在者的思想,认为思维的对象只能是永恒的存在者——理念,真理就是对超然独立存在的理念的思维,而思维一旦认识了理念也就达到了绝对的真理总之,他们都把真理当作完全绝对的东西,最终归结为思维对超越有限的绝对存在者的直接认识区别于巴门尼德、柏拉图对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命题的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思维与存在虽然具有同一性,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却只能是有限的同一,它必定要以思维与存在的差异作为补充现实的真理从来不是完满的巴门尼德、柏拉图式的所谓绝对完满的真理只能存在于人的理想中,或者只能作为一种理想成为人类在无限久远的进步中追求的永恒目标从巴门尼德、柏拉图对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命题的理解方式可以看出,他们实际上是把真理的一元性等同于真理的单一性,认为世上只能存在唯一的真理,即作为绝对存在者对应物的绝对思维;除此之外,不可能有其它形式的真理存在但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对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命题的理解方式,真理的一元性却并不等于真理的单一性。
因为与存在直接同一的绝对思维是不可能的,真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存在近似同一,只能在无限的过程中与存在不断接近因此,马克思主义对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命题的理解方式隐含着一个极其重要但却常被人们忽视的结论:真理是一元的,但并不必定是单一的在现实中,出现几种思维(如理论观点)同时作为与客观存在一致的真理而并存的情况以及几种思维在相互补充中作为真理而存在的情况都是完全可能的真理既是一元的,又是多样的 二从哲学史角度分析思维与存在关系得出的真理是多样统一的结论,可以从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现实分析中进一步得到肯定如果把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形式建构起来的人类思维看作客观存在的映象,而把客观存在作为原型;那么在思维与存在之间必然具有一种对应关系思维对存在的这种对应或称映现,一方面是可能的有效的;另一方面又必然是有限的而思维的有效性与有限性都与人对客观存在的分辨度有关这里所说的分辨度,既与人类认识的感性能力有关,又与人类认识的理性能力有关具体地说,当我们把客观存在限制在一定范围与层次上时,与人类的分辨度相关,客观存在的构成要素、属性、关系都是有限的、可穷尽的此时,概念、判断、推理作为对客观存在的抽象及其建构,可能有效地反映客观存在,实现有限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即达到真理性的认识。
但是,如果取消对客观存在的范围与层次的限制,并脱离开人的一定分辨度,那么客观存在的构成要素、属性与关系都是无限的、不可穷尽的此时,概念的局限性就暴露了出来因为,概念无论如何永远只是对客观存在的片面抽象,永远无法穷尽事物的所有要素、属性与关系概念的这种片面性必然反映到由概念组成的判断之中,并最终进入推理过程之中因此,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形式的思维的有效性最终又必然是有限度的更何况,客观存在还是流动的,而形式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则要求思维具有稳定的非流动性质,这就更限制了思维的有效性一般地说,思维映现、把握存在有以下几种情况而这几种情况,都体现着思维把握存在的有效性与有限性第一,人类思维与客观存在之间的同构映现所谓同构映现是指映象与原型的格局相同,具有准确的正向与逆向的一一对应关系例如,原型若包括五个元素(A、B、C、D、E), 则映象中也必须有五个对应元素(a、b、c、d、e); 并且原型中的各种变换在映象中也必须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人类思维与客观存在之间如果是同构映现,则必须具有完全的同一性但是,如前所述,客观存在的要素、属性与关系最终是不可穷尽的,而且是流动的;而人类思维则是片面有限的,而且还是相对静止凝固的。
这就意味着,思维与存在的完全直接同一是不可能的因此,同构映现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不可能的第二,人类思维与客观存在之间的同态映现所谓同态映现,意味着映象与原型之间并非严格的一一对应,而是具有某种粗糙性与模糊性,即原型的某些差别变化无法在映象中得以表现例如,原型中包含五个元素(A、B、C、D、E),而在映象中可能只有四个元素(x、c、d、e)映象中的x对应于原型中的A、B两个元素因此,在映象中原型的A、B两个元素是无法加以区分的思维与存在之间只能是同态映现,即人类思维只能是客观存在的简化的映象,具有近似的性质这也就是说,现实中只能存在有限的相对真理思维对存在的同态映现决定了同一客观存在可以形成多种不同的映象这里又可分为两种情况其一,近似度各异的同态映现及其映象人类思维按其粗糙度与模糊度的区别,构成对客观存在的不同近似程度的映象这种近似度是与人对客观存在的分辨度成正比的分辨度低,相应的思维的近似度就低;分辨度高,相应的思维的近似度则可能达到较高程度其二,不同角度与方向上的同态映现及其映象客观存在的不可穷尽性,要素、属性与关系的无限性决定了人类可以从不同角度与方向上反映客观存在而人类实践以及需要的特殊性最终制约着人类思维的特定角度与方向。
在某一角度与方向上进行的同态映现,并不妨碍对客观存在从其它角度和方向进行同态映现的广泛可能性因此,对同一客观存在可以产生多种角度与方向的同态映象无论是不同近似度的同态映象,还是不同角度与方向上的同态映象,它们都是关于客观存在的有限的相对真理人们很难否定这多种映象同时作为有限真理而存在的资格总之,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映象与原型的关系一方面,思维作为映象要受客观存在原型的制约,不能随心所欲地建构这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另一方面,思维作为映象,不可能是与客观存在绝对同构的映象,而只能是各种不同的同态映象多种互异的同态映象并存的可能性决定了真理的多样性 三真理的多样统一包括以下若干具体情况:第一,关于同一客观存在的多种同构理论并存思维与存在的完全同构虽是不可能的,但关于同一客观存在的几种同构理论的并存则是可能的例如,本世纪初在量子力学的形成过程中,运用经典力学的基本范畴去描述原子模型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海森堡在1925年建立了一套与经典力学不同的力学体系——矩阵力学;很快,薛定谔又提出了另外一套理论——波动力学尽管矩阵力学、波动力学是通过不同途径在不同的研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二者在数学上却是等价的,是量子力学的两种不同数学表达形式。
两套理论的等价性,意味着二者在映现微观世界时的同构性再比如,数学中的解析几何、三角函数与复数,在求解空间几何性质、在解决现实实际问题(如电学、光学、流体动力学)等方面表现出的等价性,说明它们之间也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同构性同构理论的存在肯定了真理的多样性那种只承认单一的思维结果,否定其它等价同构理论作为真理存在可能性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第二,关于同一客观存在的近似度不同的几种同态理论并存就映象与原型关系而言,假定原型有(A、B、C、D、E)五个元素, 其同态映象T[,1]为(x、c、d、e),其中x对应于原型中的A、B两个元素;同时还可以假定其同态映象T[,2]为(y、d、e ), 其中y 对应于原型的A、B、C三个元素显然,T[,1]与T[,2]均为原型的同态映象,但T[,2 ]比T[,1]的模糊度更高、近似度则较低对同一客观存在的近似度不同的几种理论观点并存,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们各以不同的分辨度满足人们从不同精度上把握客观存在的多种实用要求,都具有相对的真理性,只不过其程度不同而已对于这些近似度不同的同态映象,人们很难说其中只有一种是真理,而其它都不是真理;只有一种有存在的资格,而其它则完全不应该存在。
例如,某些物理学家认为,牛顿力学的基本运动规则可以从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公式中简化近似推出,因此牛顿力学与爱因斯坦相对论二者只具有近似度的区别再比如,西方经济学中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是建立在凯恩斯投资等于储蓄(I=S)的假定之上的,而新剑桥学派增长模型则将储蓄细分为工资中产生的储蓄和利润中产生的储蓄两项之和显然,新剑桥模型比哈罗德模型的分辨度更高,也更精确第三,关于同一客观存在的不同方向与角度上的几种同态理论并存若原型有(A、B、C、D、E)五个元素,假设其映象T[,1](x、c、 d、e),x对应于原型的A、B两个元素;再假设其映象T[,2](a、b、c、y),y对应于原型的D、E两个元素就T[,1]与T[,2]来说,均为原型的同态映象,但却是从不同角度与方向上对原型的同态映象,以至在某些时候人们甚至会将T[,1]、T[,2]看作是两个根本不同的东西例如对人的研究,可以从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等众多角度或方面着手进行,但无论从何种角度、方面入手,它们都不过是舍弃了其它角度、方面的思维的结果,分别具有各自存在的价值假如只承认其中某一角度的研究是真理,而一定要排斥其它方面研究的意义,显然是荒谬的。
从不同角度映现同一客观存在的同态映象的共存,一方面来自客观存在本身的多面性、不可穷尽性,另一方面则来自人的实践特殊性在实践中,主体是从某些特定角度或方面接受客观存在的信息并建构理论模型的,这就必然形成某种特殊形态的真理性认识 四从真理是个过程的角度看问题,认为真理只能是单一的观点,其不合理性更是明显的一种理论能否成为真理,在现实中是需要由实践来检验的而任何实践总是具体的个别的实践,它永远无法完全证实普遍的思维命题千百万次实践证实的也只是有限的真理,仍然不可能穷尽真理的一切方面这一点,在社会发生大变革,特别是在社会思维正在酝酿新规范的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这样的时期,多种思维范畴与命题同时存在,既相互竞争又互相促进,往往使人难以作出判断认为在旧规范失效、新规范酝酿的时期,完全没有真理,而只存在谬误,恐怕是无法使人信服的如果承认真理的存在,那真理究竟存在于何处呢?恐怕这时真理只能存在于多种思维范畴与命题的竞争与综合之中了在这种情况下,宣布真理只有一个,绝对排斥其它思维存在的合理性,往往只能导致最不合理的结果最典型的例子当数人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历程了光是什么?最先是惠更斯的纵波理论和牛顿的微粒理论,其次是菲涅耳的横弹性波理论和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本世纪20年代光作为粒子与波在量子力学理论中才获得了统一。
显然,在对光的本性的认识过程中,主张光理论的多样统一更接近于真理承认真理存在于多种思维范畴与命题的相互竞争与综合中,是将真理理解为过程的必要条件而坚持真理的单一性,常常使人的思维简单化,必然堵塞真理发展的道路前苏联政府在米丘林学说与摩尔根学说之间,硬性地规定米丘林学说的“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