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中华”口号的提出与具体实践.docx
5页振兴中华”口号的提出与具体实践 “振兴中华”口号的提出与详细实践 “振兴中华”口号的最初提出,是在19世纪末叶的晚清时期,即从甲午战斗到义和团运动期间(1894—1900)在这五六年间,几个不同的政治派别,先后发出了“振兴中华”的洪亮呼喊 中国从鸦片战斗以后,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甲午战斗后,帝国主义加紧了侵略步伐,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进行瓜分中国的罪恶活动亡国灭种的威逼迫在眉睫,民族危机空前严峻这种形势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深切忧虑和极大生气四万万人齐下泪,天际何处是神州?”(谭嗣同:《有感一首》)人们在悲愤中思考和探求着免致神州陆沉的救国之路 1894年11月(光绪二十年十月)和1895年2月(光绪二十一年一月),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和香港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这个组织的《章程》指出:“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为了挽救祖国的危亡,他们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并且严肃宣告:“本会之设,专为联络中外有志华人,讲求富强之学,以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19、22页)正是孙中山先生第一次鲜亮地发出了“振兴中华”的号召 戊戌维新运动刚失败,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就如狂飙一般在中国大地上兴起了在这场斗争中,义和团同样提出了“振兴中国”的口号有一个材料说:“(义和团)初以捉拿洋教,振兴中国为名《山东近代史资料》第3分册)在义和团的一些传单、揭帖、告白中,一方面指斥帝国主义“祸乱中华”的罪恶,一方面表示要“扶保中华,逐去外洋”的决心尽管在这些文件中带有某些迷信颜色和笼统排外主义倾向,但在这层薄薄的外衣下包裹着的爱国主义实体却仍旧是显而易见的 在同一个历史时期里,不同的政治派别好像是不谋而合地提出大体相同的口号,这当然不是偶然的巧合这表明,在当时,为“振兴中华”而奋斗,已经成为时代之要求,人心之所向,因此,这个口号的消失也就成为历史的必定了 “振兴中华”的口号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 当孙中山还改良主义者时,就主见通过改良,进展资本主义实现“振兴中华”的目标出于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剧烈的爱国热忱,盼望国家、民族能强大、振兴的思想,年仅28岁的孙中山,以“草野小民”的身份,抱以莫大的盼望,向当时位高权显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上书,提出富国富民、治国强国的四条建议(即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并认为“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推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文中提出了西方强国,不仅在于船坚炮利,更在于“人”、“地”、“物”、“货”的恰当 使用和充分的利用,这是富国强兵的根本所在只搞洋务运动,图“船坚炮利”“是舍本而图末”的方法,必需从人、地、物、货四个方面下功夫,才能达到民富国强,“恢扩宏图”中华民族的目的 上书李鸿章的失败,使孙中山熟悉到把盼望寄予于清政府改良来实现救国救民,国强民富是行不通的他说:“知和平之法不行复施然望治之心愈坚,要求之念愈切,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加之甲午战斗中国失败,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彻底暴露无遗,使孙中山先生坚决地走上了革命反清的道路 他下决心投身革命后,在1894年末创立了兴中会,第二年立即组织反清的广州起义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孙中山却毫不气馁,连续不屈不挠地奋斗1905年,他在日本东京同很多留日同学一起成立了全国性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乐观鼓吹革命思想,先后发动多次武装起义,在全国范围内造成很大影响可以说,辛亥革命时期各地的革命活动,不管是不是受同盟会的直接领导,都是在孙中山革命思想和活动的影响下进行的。
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开头,标志着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这是转变中国历史面貌的一件大事这场变革,为中国人走向独立和解放的道路扫除了一个巨大的障碍物此后,无论是袁世凯称帝还是张勋复辟,都只能昙花一现,立即遭到全国人民的普遍反对,很快归于失败历史的进展究竟无法倒转回去了 诚然,民主共和制度在当时的中国只是徒具形式,但这个形式在人们观念上引起的深刻变革决不能小看中国人历来讲究要\"名正言顺\"孙中山说:\"在南京所订民国约法,内中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条是兄弟主见的\"有了这一条,民主共和便成了\"正统\",人们不再把自己看作皇上的\"子民\",开头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仆人在这种状况下,各种政党、社会团体和报章杂志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政治生活空前活跃,民主精神普遍高涨它为中国的连续前进制造了重要条件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社会上快速掀起一个如火如荼的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进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南京临时政府还实行很多移风易俗的措施,如:剪除发辫,转变服饰;废除跪拜、请安等礼节,代以鞠躬、握手;取消大人、老爷等称呼,代以先生、君等。
这些措施的实行虽不彻底,但在正式场合仍可看到和过去有明显的不同,从而使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要想振兴中华,必需要解放旧思想而辛亥革命正是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皇帝历来被看作至高无上、神圣不行侵害的肯定权威,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行以被怀疑,不行以被抛弃? 辛亥革命离五四运动只有七年多,中间的进展脉络清楚可见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便没有五四运动,便没有以后历史的进展这不是过甚其词的夸张,而是振兴中华必经的阶梯 因此可以说,辛亥革命就是对“振兴中华”口号的宏大实践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