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八大家简介(共6页).doc
6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唐宋八大家简介唐(公元618年—907年)宋(960年—1279年)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韩愈和柳宗元是对好朋友,曾巩曾携欧阳修、王安石访三苏即苏轼、苏洵、苏辙公元907-960年为中国的五代十国五代指的是如下五个朝代:后梁 公元907-923年、后唐 公元923-936年、后晋 公元936-946年、后汉 公元947-950年、后周 公元950-960年十国指的是以下十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等唐宋八大家个人作品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贞元八年(七九二年)进士,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宪宗时,曾随同平定淮西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刺史。
后于穆宗时,召为,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诗文作品《》《》《》《》《》《》等其他作品 有《》、《》以及著名的《》艺术风格 韩愈被列为“”之首,又将他与并提,有“”之美称他的散文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篇和长篇,有《》、《》、《》、《》等,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汉族,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著名的思想家,祖籍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柳宗元的骚赋成就极高宋人说:“唐人惟子厚深得此论相当中肯柳宗元的辞赋继承和发扬了屈原辞赋的传统他的辞赋,不仅利用了传统的形式,而且继承了屈原的精神诗文作品 寓言故事有《》、《》、《》哲学作品 哲学论著有《非国语》《》《时令论》《》《》《》《》其中包括《》《》《》《》《》等艺术风格 柳宗元是思想深邃的哲学家、文学家,他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词人、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诗文作品《》,《》,《》《》等;散文有《前》,《》《平王论》《》《》等艺术风格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三苏”之中文学成最高的就是苏轼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年五十八岁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审势”、“定所尚”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di du)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
诗文作品《六国论》《》《》《》《》等艺术风格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上)说“当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于安,乱而不至于危,粗立而不举,无急变而有缓病”,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其他作品《栾(lun)城集》84卷,《栾城应诏集》13卷艺术风格 苏辙的散文表现出迁洋泊的风格和秀杰深醇之气,他在古文写作上有自己的主张其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提出了“文气”说,所谓“文者,气之所形”,并论及“养气”之法他擅长政论和史论欧阳修(1007年-1072年),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醉翁一人),吉州永丰人,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
欧阳修继承并发扬了韩、柳古文的优良传统,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即北宋古文运动)作为这场运动的领袖人物,欧阳修不但驱除了学时文坛上浮华新怪的不良文风,开创一代诗文新风,而且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高远的才情开辟了新的创作领域,取得了新的成就,将诗文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诗文作品《醉翁亭记》,《鸣蝉赋》《》《》《》《》《》艺术风格 欧阳修是宋代文学的一代宗师,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他所讲的道,主要不在于伦理纲常,而在于关心百事,他取韩愈“”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
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所作多为有关政令教化、适于世用之文诗文作品《》《》《》 艺术风格 王安石是伟大的政治家兼文学家,他的散文如其为人,崎岖挺拔,刚劲有力雄健简古其政治文观点鲜明,言词犀利,见解卓越,如《读孟尝君传》短短24字却否定了历朝的观点实属千秋传诵之名篇曾巩(1019年-1083年),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巩散文成就很高,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作为欧阳修的积极追随者和支持者,几乎全部接受了欧阳修在古文创作上的主张,他在理论上也是主张先道而后文的但比韩愈、欧阳修更着重于道在古文理论方面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主张“”其文风则源于六经又集司马迁、韩愈两家之长,古雅本正,温厚典雅,章法严谨,长于说理,为时人及后辈所师范诗文作品《》《上蔡学士书》《》《王平甫文集序》艺术风格 曾巩是欧阳修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主张先道而后文其文自然淳朴,不甚讲究文采在八大家中,他是情致较少的一个他的文章绝少抒情作品,多为议论文和记叙文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立论精策专心---专注---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