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明代都匀卫学、府学建置背景探析.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22994185
  • 上传时间:2022-07-0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6.72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明代都匀卫学、府学建置背景探析    宋荣凯内容提要:明初,诏令天下府、州、县、卫、司建立学校终明之世,明王朝相继在都匀设卫置府,建立卫、府学,开办儒学教育,培养才俊本文对明代都匀卫、府学建置背景进行考察,旨在从教育这一视角了解明代都匀地区概貌Key:明代都匀卫学府学建置背景:207:A:1000—8705(2009)04—66—70学校教育是国家政治统治和军事控制的产物明代以前,中央和地方政府从未在都匀设立学校关于明代都匀卫、府学的建置与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无论通史还是地方志的记载都比较简略,本人查阅有关历史文献记载,认为明政府出于加强对都匀地区政治统治和军事控制需要,在都匀地区相继设立卫、府治所,同时开办卫、府学教育因此,要了解都匀卫、府学建立情况,必须了解明代都匀卫、府的建置沿革及其所辖一、明代都匀卫、府建置及其所辖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年),元朝将都匀军民府改都匀定云安抚司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朝在都匀置都云、邦水、平浪等长官司,隶都匀定云安抚司,十九年(1386年)改都匀安抚司;二十三年(1390年)改都匀卫,隶四川;永乐十一年(1413年)改隶贵州都司查《明实录》,都匀卫设立的具体时间是洪武二十三年十月丙寅(1390年11月14日)。

      当时,贵州都督何福奉命征讨苗变,置卫屯田,将都匀安抚司改都匀卫都匀卫所辖范围包括二十四堡和都匀、邦水、平浪、平州六洞长官司,即现今都匀市和平塘县中东部,有的地名至今还在沿用,民国《都匀县志稿》载:是年,唐胜宗督各卫屯田,匀卫旧领二十四堡,…薛家堡、旧堡、纸房堡、附河堡、吴官堡、朱官大小堡、平堡、张官堡、黄英堡、关王堡、徐莫堡、迎恩堡、龙场堡、邦水大小堡、河流堡、墨冲堡、枇杷堡、腊乍堡、五里堡、江边堡,…馆驿堡、秦莫堡、渡船堡、补林堡…堡有指挥,皆世职,可考者,张、屠、萧、杨、王、徐、江、吴、陈、沈诸家…领长官司四:日都匀、日邦水、日平浪、日平州六洞明孝宗弘治七年(1494年),贵州巡抚邓廷瓒奏请改都匀卫为府,具体时间是弘治七年五月戊申(1494年6月23日)同时将九名九姓司改独山州、麻哈司改麻哈州,将清平司改清平县,隶归都匀府此外,都匀府有亲辖地,即“都匀府属亲辖地方土司八:日都匀正、副,日邦水,日丹平,日丹行,日平州,日平浪,日夭坝”独山州治今独山、麻哈州治今麻江、清平县治今凯里炉山、天坝治今丹寨;都匀正副司、邦水司和平浪司属现今都匀;丹平、丹行和平州在今平塘县都匀府所辖包括原都匀卫属,以及现今独山、三都、麻江、平塘、凯里和丹寨大部。

      都匀卫、府机构设立,明确地方学校教育的办学主体和创建学校教育必要的生员范围,从而为都匀卫、府学的设立奠定基础二、明代都匀卫、府学建置及背景探析都匀卫学建于宣德八年(1433年),由贵州按察司佥事李睿、都匀卫指挥陈原建,弘治七年都匀府学取代都匀卫学,直至明末现将部分关于都匀卫、府学建置情况史料摘录如下:《都匀县志稿》:宣宗宣德八年,建卫学孝宗弘治七年,置都匀府及独山、麻哈二州,清平一县,改卫学为府学,二州附府学,县附清平卫学乾隆《贵州通志》:府学在城内东隅,旧为卫学,明宣德八年副使李睿、都指挥陈原建成化六年副使昊立修,弘治六年置府,改为府学,知府凌文献增建先师殿、两庑、启圣祠、明伦堂…规制完备十年副使阴子淑重修嘉靖间副使刘望之、项廷吉,知府林敦复相继增修国朝康熙六年,知府黎际雌、教授陈俞增建《黔南州教育志》:宣德八年(1433年)副使李睿、都指挥陈原建都匀卫学于城内东,成化六年(1470年)副使吴立增修弘治七年(1494年)置都匀府,改都匀卫学为都匀府学知府凌文献增建,规制完备弘治十年(1497年),副使阴子淑重修明伦堂,左右翼为两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副使刘望之、项廷吉,知府林敦复相继增修…明末被毁坏。

      康熙六年…增修上述史料说明:第一,都匀卫、府学随都匀卫、府的设立而设立,时间分别是宣德八年和弘治七年(注:乾隆《贵州通志》记载为弘治六年有误),校址在都匀城内东山西向脚下(今都匀一中一带),前后存在200余年,明末被毁,直至康熙六年(1667年)修复第二,都匀卫、府学都由政府建、改、增修,官员包括按察司佥事、副使、指挥使和知府等,其性质属官办第三,在府学阶段,都匀府属州县只有清平县有卫学,而独山、麻哈、平州、天坝等地没有学校,其教育由都匀府学覆盖第四,都匀卫、府学属于地方儒学教育,规制完备,它不仅承担普通学校教育,还具有祭奠先师、崇祀名宦乡贤、进行励志教育等社会教育功能根据以上史实,我们认为都匀卫、府学建置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明朝地方统治机构建立和完善明确了学校教育的责任主体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南京,建立明朝,为加强对地方控制,明朝在全国建立行省制度在贵州,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贵州都司;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贵州布政司;永乐十五年(1417年)建贵州按察司都、布、按三司的建立,标志贵州省正式成为全国13个行省之一贵州都司在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设卫所以驻防与屯田,贵州布政司下设府、州、县以管民政,贵州按察司设佥事、副使提督学政;而都匀卫、府的设立,完善了都匀地区的行政建制,为开办学校教育创造条件。

      二)明朝重视推行文教政策以发展教育明朝出于治国安邦需要,重视教育,诏令地方府、州、县、卫、司设立学校朱元璋认为教育对巩固中央政权非常重要,他曾说:“今天下初定,所急者衣食,所重者教化衣食给而民生遂,教化行而习俗美足衣食者在于劝农,明教化者在于兴学校”,提出“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政策洪武二年(1369年)诏令天下府、州、县、卫设立学校据《明史》记载:洪武二年,太祖…诏谕中书省臣日:“学校之设,自元其弊极矣上下之间,波颓风靡,学校虽设,名存实亡兵变以来,人习战争,惟知干戈,莫识俎豆朕惟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京师虽有太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校,延师儒,授生徒,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于是大建学校此后建文、永乐、洪熙和宣德等各朝,都积极奉行兴办教育政策各地学校相继建立,形成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迄明,天下府、州、县、卫所,皆建儒校,教官四千二百余员,弟子无算,教养之法备矣”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都匀于宣德八年建卫学,清代遵义府学教授莫与俦撰《贵州置省以来建学记》,详细介绍了明代贵州建立卫、府、州、县学盛况:学校之兴,人才所系…其建学也,当置布政时,惟贵州、播州两宣慰旧有学,…其年,建黎平,明年建思南,明年建石阡、铜仁、镇远。

      十四年建普安州,洪熙元年建安庄,宣德七年建清平,八年建平越、都匀、安南、昔定、威清、平坝,九年建兴隆,正统三年建毕节,五年建赤水,八年建鸟撒,九年建龙里、新添…都匀…改都匀卫学为府学,州、县学并未置,二州附府学,县附清平卫学…当永乐置省,才有三学,…较之初省,亦可谓极盛也已据孔令中《贵州教育史》统计,明以前贵州仅有府、州、县学各1所,至明末,明朝在贵州建立的卫、府、州、县、司学共计63所,另有医学7所、阴阳学11所、书院27所可见明朝统治者对地方学校教育的重视程度三)大量汉族居民入籍都匀催生学校教育都匀置卫后,大量来自中原和江南等相对先进地区的汉族军民入籍都匀,设学校以教育官兵子弟,既是培养人才需要,也是稳定军心和地方秩序的重要举措按明制,都匀卫有官兵五千六百人,肩负戍边与屯田等重任因职业世袭,部分官兵或携家带口,或在都匀成家立业,其子弟的前途事关重大设立学校,既可让官兵子弟有机会接受教育以入仕途,同时可通过学校教育这个窗口教化当地民族移风易俗,在客观上,设立学校也是明朝治理地方的一种战略选择据《贵州通史》介绍,贵州从明初至中叶有军屯近100万亩,其中都匀卫33570亩,加上民屯共58657亩。

      卫所官兵一般三戍七屯,都匀卫二十四堡屯田,每堡100人,应有汉族官兵2400人,每户家室按4—5人计,应有居民9600—12000人加上戍城官兵及其家属,估计有汉族人口20000以上,而都匀卫学后于置卫43年,此时绝大多数官兵已经有第二三代子孙,其子孙的教育和培养要求愈益强烈因此,来自经济文化较先进地区的大量汉族居民增加,是都匀卫、府学设立的又一重要原因四)地方官员将中央政府的教育政策落到实处都匀卫、府学的设立,与当时在贵州任职的省地两级地方官员热心办学有极大的关系,贵州提学副使李睿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据《贵阳府志》载:李睿,济宁人…宣德八年,累迁贵州佥事先是,贵州诸府卫强半无学,睿疏于朝,乞遍建学舍,选学官,聚生徒,上许之睿乃按诸府卫,相度地宜,兴庙学,各备殿庭门庑讲堂斋舍,择俊秀子弟而教之,文教大行,…赵琬为之记,其略云:“李公为朝廷耳目之司,循省风俗,乃能不鄙夷远人,孜孜以修治学校、作兴人才为务,顾不韪与”琬言如此,可见睿之专意教化,非悠悠者比也李睿在贵州为官十余年,他建都匀卫学时任贵州按察司佥事,正统六年升副使副使、司佥司职都清道,而贵州都清道兼兵备驻地在都匀从《明史》记载,可以推断李睿曾常驻都匀:“按察司副使、佥事分司诸道。

      提督学校,清军道,…贵州…都清道,兼兵备,驻都匀”据《贵州教育史》统计,明代贵州共设32卫,建卫学23所,经李睿建立的有10所,包括清平、平越、平坝、都匀、安南、普定、龙里、新添、威清、兴隆;此前仅有贵州、普定、贵州前、铜鼓、安庄5所;此后有毕节、赤水、乌撒、平溪、五开、偏桥、清浪、敷勇8所李睿建卫学约占一半,可见李睿在贵州教育史上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都匀卫学的另一建立者是陈原,根据《都匀县志稿》记载予以考证,陈原是都匀卫指挥(史载陈原是都指挥有误),南直隶定远府人,他是原都匀卫指挥陈庆之侄,卫指挥属世官,职业世袭,陈庆去世前其子陈景年幼,遂奏请朝廷由其侄陈原继任,“原,伟丰仪,有勇略…尤重文事…奉调至,益增庆之政,建学缮城,振饥抚苗,民夷率服正统末,…原罄家财以飨士”可见陈原及其家族在建立都匀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其他官员,包括提学副使吴立、阴子淑、刘望之、项廷吉;都匀知府凌文献、林敦复等,各自在都匀卫、府学的建立、增修、扩建过程中的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同李睿、陈原一样,通过建立学校发展教育以落实明朝教育政策,这既是其工作分内职责,也是展现其政绩、建立功名以垂青史的体现五)都匀卫学改府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都匀卫学改府学是都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结果同下列因素有极大关系:第一,都匀卫经100多年发展,已具备设府治的条件。

      人口、屯田增加,民族交流的加深,各种民政、军政等事务增多,由卫代理民政的局限性凸显出来,改用流官治理成为必然明代卫主戍边和屯田,兼民政;而府重民政,其职能比卫更具体和宽泛就是说,在都匀设立府治,更适合形势发展的需要据《明史》载:“卫指挥使司,…分理屯田、验军、营操、巡捕、漕运、出哨、入卫、戍守、军器诸杂务,…征行,则率其属,听所命主帅调度府…知府掌一府之政,宣风化,平狱讼,均赋役,以教养百姓…凡宾兴科贡,提调学校,修明祀典之事,咸掌之”由此可见,都匀由府改卫,更加符合都匀地区发展的需要第二,贵州巡抚邓廷瓒奏请改卫为府,在都匀实行“土流兼治”,原卫学遂改府学建制据《明史》记载,从都匀设卫至改府的104年内,发生重大的起义或叛乱事件有十余起,平均每十年一次,有的还酒号称王,严重威胁明朝在贵州的统治在上述事件中,发生于弘治初年苗民乜富架、长脚等率七千余人攻围杨安堡(今都匀阳安)事件最为严重:弘治二年,苗贼七千人攻围杨安堡,都指挥刘英统兵觇之,为所困…五年命镇远侯顾溥率官兵八万人,巡抚邓廷瓒提督军务,…往征之七年,诸军分道进剿,令熟苗诈降于贼,诱令入寇,伏兵禽之,直捣其巢,…以捷闻于是开置都匀府及独山、麻哈二州。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