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学案.doc
7页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立意诗歌的表达技巧】(常用)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反问、设问、双关、互文、顶真、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以抒情和描写为主)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等)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乐景写哀等3、表现手法:铺垫、衬托、烘托、反衬、对比联想、想象、象征 、托物言志、照应 、用典、铺垫白描、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抑扬、赋比兴、蒙太奇、寓庄于谐、4、构思立意: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欲扬先抑、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一、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反问、设问、双关、互文、顶真、反复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①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例析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例析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简析:“帆”,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帆”代指整个船例析2: 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简析:“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③以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 例析1:① 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简析:“管”是一种类似于笛的乐器,“弦”是乐器上的肠线或金属丝这里,诗人用“管”“弦”指代音乐例析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简析:“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顶真:指上句结尾的词语做下句的开头,或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连续两次都用上,使相邻的语句、片断、章节首尾顶接,蝉联而下,又称联珠、蝉联、连环。
回文:把相同的词汇或句子,在下文中调换位置或颠倒过来,产生首尾回环的情趣又叫回环顶真、回文在古诗中的运用:先说顶真如汉代七言乐府诗歌《平陵东》: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劫义公,在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 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回文在古诗词表现为如下形式:1、通体回文,指一首诗从末尾一字倒读至开头一字,另成一首诗 其一: 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吐碧衫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其二: 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红培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 这是两首通体回文诗可倒读,极为别致2、就句回文,指一句内完成一个回复过程,每句的前半句与后半句互为回文如清代李旸的《春闺》: 垂帘画阁画帘垂,谁系怀思怀系谁?影弄花枝花弄影,丝牵柳线柳牵丝 脸波横泪横波脸,眉黛浓愁浓黛眉永夜寒灯寒灯夜,期归梦还梦归期3、双句回文,就是下一句为上一句的回读 如苏轼的词《菩萨蛮》: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4、本篇回文,就是一首诗词本身完成一个回复,即后半篇是前半篇的回复 《春》 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
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三、顶真、回文的妙处 顶真可使句子结构于整齐,语气贯通,突出事物之间的环环相扣 回文正读倒读皆可成句,充分展示并利用了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和以语序为重要语法手段这两大特点,读来回环往复,绵延无尽,给人以荡气回肠,意兴盎然的美感 无论是顶真还是回文,只有内容与形式合一,才算是完美的一)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 )4、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6、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8、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9、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10、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1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1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13、“秦时明月汉时关”、“主人下马客在船” ( )14、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15、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16、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17、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18、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19、“终岁不闻丝竹声”、“ 门前冷落鞍马稀” (白居易《琵琶行》)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 )20、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刘禹锡)( )21、“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二)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互文:使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节奏明快。
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一)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表达方式1、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二)解读“描写”和“抒情”抒情: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不要任何“情感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怆凉的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2、间接抒情借人、事、景、物等各种形象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触景生情;托物言志等1)借景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就是诗人张继在国家遭受战争、自己赶考落榜,处于痛苦、彷徨、忧愁和无奈之时,借景抒情之作◆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在前三联详尽描写了新雨后空山幽静、恬淡的景物,为最后表达归隐田园思想蓄势◆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拂过,花草馨香,泥融土湿,燕忙筑巢,日丽沙暧,鸳鸯静睡。
诗人借春天的乐景表达了自己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情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此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相互交融,情景难辨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比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全词成功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词的上阙先描写别离的环境氛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接着写依依惜别之情,最后虚写别离后友人在途中的情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下阙先抒发情感,接着把离愁别绪集中在“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诗人情感的画面中,最后再次抒发难以排遣的离别情绪◆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从脉脉无语的敬亭山中就传达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之情。
3)触景生情触景生情是指诗人看见眼前景象就引起了他心中长期郁积的情感的一种抒情方式,见景生情,通常前句写景,后句生情古诗词中有许多传统审美习惯就是触景生情的典范,如望月思乡、伤春悲秋、折柳送别、闻雁思归、见流水而思年华等,如:◆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时是归年?”(翻译: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今年的春天又过去了,哪天才是我回家的日子呢?)这两首诗都是诗人从眼前的景物来触动他们情感闸门的,景物只是诱因,情感才是诗人要表达的主体4)托物言志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此诗以梅自喻,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