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pdf
5页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高建平谈到美学, 人们都会想到一个古老而素朴的争论: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有一次,我乘地铁上班从我家到工作单位,要坐一段长长的北京地铁十号线在途中,上来一位小姑娘,手中拿着一叠复习资料,口中念念有词:朱光潜说,美是主客观的统一;高尔泰说,美是主观的;蔡仪说,美是客观的;说,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我听了着急,这么学美学,可不行想同她谈谈,但还是没有开口我想,我谈了以后,只可能有两个结果:一是她根本不可能听我的她又不认识我, 凭什么要听我的?二是万一她听了我的,又会怎么样?她显然是去考试,听了我的, 是不是就会考不及格?过了一会儿,她到站下车了,消失在人海里我不知道,她那天考试有没有过关但是,我能预见一个结果:她此后再也不会学美学了把美学搞得这么无趣,成了干巴巴的几条,谁见了也会躲其实,这些年,美学留给许多圈外人的印象,就是如此有人说,美学过时了如果美学真的就只是如此,那应该过时但是, 美是主观的, 还是客观的,这是一个合法的问题吗?从这个问题出发,会不会产生富有成果的思考?我觉得还是会的看到一朵花,你觉得美这是花美呢,还是由于人觉得美才美呢?这个问题就在那里,不管你是否承认它。
主张美在客观的人,会说,口之于味,有同嗜也,目之于美,有同观也见到花,人人都觉得美 觉得它不美的人,是这个人自身的问题:可能是他的眼睛不好,可能是他今天情绪不好,这两种情况都不影响花本身仍是美的见,或者不见,美就在那里但是,在同一类的事物中, 谁美或者谁更美呢?客观论者认为,是它在这类事物中客观上存在的典型性,而不是欣赏者对同一类事物中不同个体的主观选择也就是说, 这朵花比那朵花更美,不是由于欣赏者喜欢,而是由于这朵花长得更“ 典型 ” ,这里的 “ 典型 ” 可能会被理解成是更完美,长得更饱满,如此等等,总之,美的原因是在花一边,而不是在人一边由于对象,而不由于欣赏主体主张美在主观的人,会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花美不美,在于欣赏者的趣味或态度再美的花,没有欣赏者的趣味或态度,也不能成其为美这里有着一些复杂的情况有人说美在趣味:趣味的形成依赖于修养,修养决定了欣赏者对于欣赏对象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客观因素仍是存在的美的对象有客观上的规定性,有色彩、形状、整齐、对称,如此等等的特性, 只是欣赏者的趣味成为这种对象美不美的最终选择另有人说美在态度:这时客观因素更少或几乎不存在同样的对象,可以是美的,也可以不美,完全在于人对它的态度如何。
高兴时就山欢水笑,不高兴时就愁云惨月,物皆着“ 我” 之色彩面对一片大雾,你可以感到烦闷怨恨,也可以悟出诗意,看到事物的朦胧美一念之别,万象殊异主张主客观统一的观点,认为在物为刺激,在心为反应,心物相互作用,产生了审美现象那么, 如果没有反应时,还美不美呢?谁的反应决定了一物之美?这种观点说统一,却在心与物之间摇摆主张美的社会性的观点,认为美是客观的对象,但是,这种对象之所以美,是由于社会的原因有些东西,在历史上并不美,随着社会的发展,会变得美了一朵花的美,一片风景的美,以至一件艺术作品的美,都是人的社会发展的结果我们看到,从古到今,美经历了一个发展的历程,这个历程说了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美具有社会性, 即人的历史决定了美的历史但是,社会性从何处寻?从物中寻,还是从心中寻?有着进一步研究的空间这些研究,是中国在上世纪50 年代至 60 年代 “ 美学大讨论 ” 的结果,在80 年代的 “ 美学热” 中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和深化后来,“ 美学热 ” 逐渐冷却下来后,研究界放弃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而在教学界,则逐渐变成了干巴巴的几条美学老师们忘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的古训,自己不研究美的本质,而让学生们背诵几条现成的结论,将美学的路越走越窄。
美学研究者不继续深化研究,而固守现成的结论,逐渐变成了意气用事因此,伴随着经济大潮等外部原因,使美学这个学科失去了气场,也造成了研究队伍的流失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这是一个合法的问题吗?其实,一个哲学问题的意义,不在于它提供了什么现成的结论,而在于它能否引起思考,并将研究引向深入在欧洲,美学上的客观论,长期一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希腊美学从柏拉图开始,就是主张美是客观的美在“ 理念 ” (Idea),朱光潜译成 “ 理式 ” ,它是事物的范式,事物之所以美,是由于分享了这种理念之美此后的亚里士多德讲事物的“ 形式因 ” ,中世纪讲美在上帝,都是客观论美学的各种表现鲍姆加登讲 “ 感性认识的完善” ,立足于 “ 完善 ” 说完善说认为,一事物之美, 在于它在同类事物中是最完善的鲍姆加登之前就有这种观点,而他的独创之处在于,有一种感性的完善在诗歌中,这特别可以看出诗歌不仅要有所表达内容的美,而且要有所使用的词语和韵律的美这后一种从属于“ 感性 ” ,“ 感性 ” 有着它不同于理性内容的独立的完善由此, 鲍姆加登坚持了美的客观性主观论美学的大潮是从英国经验论美学开始的 从夏夫茨伯里开始,有一种观念开始出现,即事物的美, 不是由于它本身的特质,而是由于欣赏者对它取一种无功利的态度。
美的对象当然可以有不同的性质,例如博克认为,小的是优美,大的是崇高,但是,它之所以能够成为美的对象,归根结底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他给人提供什么样的经验这种观点后来发展成为休谟的趣味说,认为美在于人的趣味,趣味的高下由于欣赏者的教养和训练这种观点后来传到德国,在康德那里得到发展康德发展出系统的审美无功利的观点,认为美在于人的知解力与想象力的和谐运动,是人的官能决定了事物的美欣赏者觉得一事物美,只与该事物的外观有关,与对事物本身的科学的理解和功利的理解,都没有关系这真有点像这种说法:我喜欢你,与你无关朱光潜曾形象地表述过这种美学观他说对待一棵古松,有三种态度:科学家致力于认知,弄清属于哪一纲,哪一目;木材商人眼中看到的是木材有什么用;而画家不管这些,眼中看到的只是形象和姿态美成了人对世界的单相思是主观还是客观?其实在20 世纪的哲学中,美学也在困惑着然而,正是这种困惑,引导着美学向前行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提出了一种超越主客观的观点他认为, 我们可以用“ 经验 ” 来超越主客二分人与外在环境相遇,于是就产生了经验经验是第一性的,不分主体与客体只有在此之后,才有对经验的反思和认知,区分出自我与对象。
因此,主客二分的做法,是一种错觉主体与对象之间,总是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关系他认为,人与世界的第一性关系,是人与环境的关系人生活在环境中,环境是人的环境,人又是环境的一部分,人与人之间又互为环境在实践生活的刺激下,我们形成了认知的需要,于是将一些事物从环境中分解出来,成为认识的对象这时,才产生了自我与对象的意识,以及相应的认知活动因此,认知是建立在主客互渗的基础上的世界作为对象,是一个对象化过程的结果认知行为要挣脱主客互渗,将环境对象化, 以求达到对事物的客观认识因此, 认知行为归根结底来源于这种主客未分的状态这不是主客统一,统一是将主客已分的状态统一起来,而经验论致力于说明,有一主客未分状态的存在,它成为认识的前提杜威的这种思想,是对主客二分哲学的一种改造但是, 他仍然要面对这样的问题:人的认知与行动的二分眼与手无论要怎样结合,仍不能避免这一简单的事实,眼是眼,手是手于是,杜威提出了经验的“ 作”(doing) 与“ 受”(undergoing) 两面强调 “ 作” 的一面,是杜威超出许多经验主义美学家之处经验主义美学重视“ 认识如何可能” 问题,认为它来源于经验,而杜威则提出,除此以外,还有人的行动,人在行动中也产生经验。
杜威提出了一种观点,认为有一种经验通向审美经验,这就是“ 一个经验 ” “ 一个经验 ” 就是一个完整的,不被打断,有其发端、发展、高潮、结束的经验平淡的生活流中,大量的经验平淡无奇,自身也不完整,因而不能产生美,只有这种“ 一个经验 ” ,才能产生美这个思路很好,但是,对于这种“ 一个经验 ” 还须进一步分解从“ 作” 的一面出发, “ 一个经验 ” 要走向 “ 一个实践 ” 这里对 “ 实践 ” ,要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思考不是实践,梦想也不是实践, 只有人的现实活动才是实践有人将认识也看成是实践,这就弄混了如果认识已经是一种实践, 那么还谈论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干什么?只有将认识看成是与实践相对立而存在, 才有可能谈论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促进的关系实践是动作性的,是在做什么美感伴随着实践, 是在 “ 一个实践 ” 的基础上进行的 做一件事, 其过程和结果, 共同形成一种快感美不仅仅是过程,也不仅仅是结果,而是两者的结合 一个经验 ” ,可以是看一场电影,与朋友一次郊游, 下一盘棋,但更能代表这种“ 作” 的美学的核心,是像庖丁解牛那样的一次活动,或者将之称为“ 一个实践 ” ,一次完美的活动,从事者自我愉悦,也使观者看了叹为观止。
我们从这样的活动中,可以探究美的根源,它归根结底与人的活动相关它来自实际的功利性的活动,达到了超越直接功利的水平除此以外, “ 受” 的一面,仍然很重要审美仍是认知,对象依然存在我所说世界是人的环境,是在归根结底,或者追根溯源的意义上讲的当我们审美时, 事实上,审美的对象就在我们的对面,我们要通过知觉把握它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审美的对象,包括自然,也包括艺术这是过去习惯的区分法,并因此而讨论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 实际上, 这种二分法在当代社会已经遭遇到巨大挑战谈到对自然的欣赏,有对它的荒野性, 即它的未经人的改造状态的欣赏;也有对自然的改造状态,从而展现出的对人的力量的欣赏 欣赏高山峡谷、 江河湖海、 日月星辰, 欣赏道路桥梁、 绿草黄花、 牛羊成群、以至节奏优美的城市天际线、星罗棋布的城市灯火,各有各的理由 怎样将这些审美统一起来?提出了美学的新难题这些都是自然美,有的不是人的活动的结果,有的则直接是人的活动的产物 我们过去有一种想法,认为,这都是 “ 人化的自然 ” ,人在其中直观自身的力量,这是很难说通的荒野的美,不是由于人的力量,而是由于人要逃避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城市以及其他一些经过人的改造的对象,也不是人从中欣赏自身的力量,而是这些对象的形式意义和展现出的生活样态。
人的审美, 绝不是在自然中找人的踪迹,也不是由于在自然中找不到人的踪迹正好相反,自然成为美的原因,要从这两个对立结论之外寻找至于艺术, 在当代则出现了新的情况这就是艺术与美的分离当阿瑟 · 丹托面对杜尚的 《泉》而感到定义困难时,他的观点是,用裸眼看待它,从中寻找美,不是正确的欣赏态度它已经被放到一个历史语境之中,我们所要做的是—— 结合语境来考察它,给它以阐释《泉》的意义,必须通过语境来阐释,才能获得理解这是一个维特根斯坦式的思路我们在看待周围的一切时,都是在语境中看的过去,我们说,美具有社会性, 那么, 这种社会性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我们不能假想一种空洞的社会性,这不可捉摸我们也设想过一种心理结构,问题在于,这种心理结构,如果仅存在于个体的心理之中, 又怎样解释它的社会性?如果我们超越个体来谈,那这种社会性又体现在何处?那些年,我们匆忙地放弃了美学上的认识论,其实, 在审美中,仍然时时刻刻都依赖知识,通过审美活动增长知识,同时有知识增长的快感这些都给美学的进一步发展,留下了空间当欣赏有待于阐释时,那就在一个新的层次上,重新回到了认识论在今天,有人在宣言,要向认识论挑战,走向实践、生存、身体之时,我想大声疾呼,回到认识论。
一些抽象的国画、昆曲,都有着这样的情况,不懂它,就不能欣赏我们看古埃及的画,看欧洲中世纪的画,也有着类似的情况当我们没有关于它们的知识时,也不能欣赏这种知识的学习,同语言的学习一样,背后有着文化性但是,文化不是一种空洞的东西,它必然要落实在词语和符号之上,这些语言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