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清末民初地方政府与社会控制.doc

39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06382198
  • 上传时间:2021-10-3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08KB
  • / 3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清末民初地方政府与社会控制——以广州地区为例的个案研究 作者:邱捷历来辛亥革命的研究都特别注意广东本文拟对清末民初广州地 区(主要是广州城与南海、番禺、顺德三县)作研究,探讨辛亥革命 时期的地方政权(尤其是省一级政权)与城乡基层社会的关系,并希 望从一个较新的角度探讨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统治)之易与失败 之速的原因,以及这个时期社会各阶级、阶层关系的变化本文所说的广州地区,是指以省城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清 末广东的省城分属南海、番禺两县,广州府则下辖14个县广东在 清朝被视为富庶的省份,但真正富庶的主要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广州 是清朝在南方的统治中心,保皇、革命两党的起事都以广州地区为目 标,因此,朝廷对巩固在这个地区的统治秩序非常重视广东督抚通 过各级地方官僚系统,以军事、法律、教化等手段维持大清皇朝的统 治秩序;清朝朝廷对广东,特别是广州地区的统治,都同其他省份一 样严密众所周知,清朝的政权机构最基层就是州县,但无论在城乡, 州县除了直接的治理之外,还通过保甲、乡约、公局等机构,使清朝 的国家权力深入到街区、村庄士绅阶层是这个控制系统的社会基础 广州地区科举发达,士绅众多,无论在乡村还是在城镇,士绅都在乡 约、公局等机构议断民间的争执,办理地方公益等事务。

      [1]与历史 上各个朝代比较,清朝在广州地区的社会控制系统曾经是相当严密有 效的19世纪50年代,洪兵起义席卷珠江三角洲,但终在官绅联手 镇压下失败[2]但在清末,清皇朝在广州地区的统治又面临严重的挑战19世 纪晚期,有人已说“广东近来盗贼之多甲于天下[3]进入20世纪 之后,“广东盗凤之炽甲于他省”,[4]更成为官方文书和报纸报道的 老生常谈清末负责广东全省清乡的水师提督李准认为,广州府的顺 德、南海、番禺、香山、东莞、新会、增城、清远都是“盗匪”特别 多的县份[5]而且,革命、保皇两党的宣传与武装起事,都特别专 注广东,仅革命党在在广州起事就有好几次在广州地区,清朝的统 治秩序遇到了严重的挑战清末十余年先后有李鸿章、陶模、德寿、岑春壇、周馥、张人骏、 袁树勋、张鸣岐等任粤督,他们当中有几个是清末著名的能员在他 们主持下,广东地方政府竭力维持、加强、重建原来的社会控制系统, 例如一再整饬吏治、鼓励士绅办团、经常举行清乡等;另一方面,在 清廷实行新政的大背景下,又极力给社会控制系统增添新的内容,如 整顿防营、创办新军、设立巡警,以及督办地方自治、建立诰议局等但是,这些努力并没有取得成功。

      军队、警察是国家机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清朝广东当局在整顿 与加强军事力量方面可说是不遗余力,但成效有限以陆军为例,驻 防广东的八旗(均驻广州城)6000余人,经编练后有3200人纳入新 体制,但这3000多人的八旗兵对广东辛亥革命的进程并无影响传 统的经制兵绿营,到1910年全省只剩下4872名(驻广州地区的只有 几百名),且毫无战斗力广东新军原来计划编两镇,但直到1909年 底才达到一协的规模,1910年初,革命党人发动新军起义,事后大 部被遣散,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才勉强成镇[6]清末,维持清朝在广 东统治秩序的军事力量主要是巡防营,到1910年有38729人[7] 到1911年全省各级警官、委员共1047人,巡警8015人[8]靠这些 人数有限、素质不高且政治上未比可靠的军警,清朝广东的地方政府 自不可能应付全面危机清朝官员寄希望于士绅,多次要求士绅举办团练,也得到部分士 绅的响应例如,广东官绅曾讨论,“先办省团,次乡团,次沙团”, 省团勇费由善后局指拨,乡团、沙团勇费按咸丰年间的办法每亩收费 筹集[9]在绅权特别强大而盗匪又特别活跃的顺德县,士绅对办理 团练表现得相当积极1903年,顺德县规复团练局四乡亦以盗贼 猖獗,亟言自卫,于是数堡数乡联防之议起J [10]官府还鼓励士绅 实行“加收亩捐,办团编营,配船游击”以及“捐款建碉”等办法, 并向其他县份推广o [11]粤省大吏在筹办地方自治时特别要求士绅举 办家族自治。

      [12]1911年粤督张鸣岐奏请以在籍翰林院编修江孔殷 为广府清乡总办,目的也是为了争取广府士绅的全面支持但官、绅的合作仍未能改变乡村逐渐失控的状况例如,在顺德 县规复团练局以后,该县“素称殷富、地密人稠”的的桂洲乡(离县 城十余里,离省城也只有几十里),却成了三合会、盗匪公开活动之 地,时人认为“情形直与咸丰四年红匪作乱时无异”[13]1910年, 顺德不少地方由于“会匪”猖獗,“是以大生意以及富户并斯文中人, 均多入会”;入会的甚至还有局绅[14]革命党、盗匪的活动都是相 当公开的加入了同盟会的绿林李福林日后忆述说,在清末,在顺德 扩大同盟会的办法是专门请来戏班连日演戏,在演戏前上台宣传革 命,接着招收新会员[15]官绅维护统治秩序的行动通常以失败告终 清末广东地方政府以顺德未重点清乡的县份,但盗匪却越清越多,乡 村大多数居民越来越背离清王朝1911年7月,士绅向官府报告绿 林好汉谭义、邓江(已加入同盟会)在顺德龙山乡沙铲演戏,清朝官 兵千余人前往搜捕,却扑了个空官兵乘机放火抢劫,乡民大愤,聚 众同官兵对抗,并把一名营勇拘禁,经官吏责成士绅干预才得以释放 [16]这件事反映出官兵战斗力的低落和乡民的向背。

      官府尽管仍然得 到士绅的协助,但也无法在维持清朝的统治秩序了积极办团的士绅 往往立即受到打击顺德众涌乡富绅、花翎知府衔卢天骥倡议“合府 县创办民团,联合防剿”,自告奋勇担任团长,得到官府的鼓励;但 在他准备开始招募团丁时,一伙绿林好汉涌入卢家把他杀死[17] “贼杀绅士,,的事件在顺德不断发生,不少士绅“惧祸及,各相避匿”[18]邻近的南海县境况也差不多官吏一直要求各宗族的士绅“指攻” 本族的盗匪,1911年8月,南海县上淇乡盗匪陆省被处决,清乡的 行营的告示有“族绅公认”字样,当时就有人认为这样会对陆姓士绅 不利,果然,两天以后被怀疑向官府告密的族绅陆朝就被另个一同族 的盗匪陆常在光天化日之下当众杀死[19]岑春壇督粤时曾规定各地 文武官员按月查报“匪首、匪众、匪乡、匪族、匪窝、匪械、匪案”, 但1911年初张鸣岐到任后发现,“近年各属多有未据查报者”[20] 这除了因为官吏机构腐败、官员怠于政务之外,主要的原因是官吏已 经无法掌握乡村的情况,即使填报,恐怕也只能虚应故事以官绅为 一方,以革党、会党、绿林、农民为另一方(尽管四者不一定有直接 联系)在广州地区的乡村进行了激烈的较量,互有胜负,但前者日渐 居于下风。

      正是因为官、绅基本上失去了对乡村地区的控制,革命党 人(平日并无在广东乡村作深入细致的工作)在武昌起义后才能在很 短时间内就发动了数以万计的民军[21]在省城广州,官吏众多,军警林立,还有官绅主持的各种维持治 安的机构,自然不至于出现乡村地区那样基本失控的情况但是,原 有的社会控制系统在清末最后10年也再不能如常运作例如,广州 城原来各甲的地保“由街坊推选,复须循章缴捕彳断充费,方准供差", “由甲内街坊酌提公款给作公食”但到了 1907年,街道的公费支出 于其他方面,无法保证地保的工食,而官府又“复饬倍缴充费”,于 是无人愿充地保,“以至缺额久悬,彳芽坊各事乏人经理”;在职的地保 也准备“拟连禀县宪,乞准退役”[22]新设立的巡警一开始就因腐 败扰商被商人批评,在一次警商冲突后,商人愤怒地说:“凡设巡警 局,系取征于商民;商民之养巡警,系求以自卫;今横押横殴,是设 局反而害商,养病反以害民”[23]官府一直希望在广州建立由商人 出钱、士绅控制的团练,但一直到清末都办不成,开始时是商人对出 钱并不踊跃,到后来商人提出创办商团,官府又怕无法控制而不批准 士绅在城区协助官府维持治安的能力也大大减弱了。

      正因为如此,广 州城内出现大量违背甚至对抗清朝王法的事而没有受到制止和追究 例如,清朝官吏一再出示禁止私藏藏枪械,但民间拥有武器却非常普 遍广州城有些赌馆、妓馆不仅拥有枪械,还设立了炮位[24]广州 机房工人亦好勇斗狠著称,他们当中很多人都随身带着枪械[25] 1 907年,广州近郊石牌、冼村械斗,“互相攻击,枪炮齐施”[26] 在清末的广州城,“凡殷实商户,多有储枪自卫者\ [27]官府对 对广州城区和近郊的民间武器也无力管制,其他地方就更可想而知 了从1911年4月,革命党人在广州举行起义(黄花岗起义)这 次起义,从准备到发动,经过好几个月,在广州城设立了数十处秘密 机关;发动的面相当广,而计划又一再改变,据说,清朝官吏早已经 得到风声;但到起义那天,130多人在离督署、巡警总局、水师行台 等军政机构近在咫尺的小东营总指挥部集中了大半天,清朝的官吏、 军警竟毫无察觉;人数如此之少的起义者,居然能攻入督署,退出后 与数以千计的清朝军警激战,几乎把广州城搞得天翻地覆起义失败 后,包括黄兴在内的部分革命党人尚能出险这一切,除了反映出革 命党人视死如归的奋斗牺牲精神以外,也反映出,清朝的军警的战斗 力非常差,清朝在广州城的社会控制系统实际上已经失灵。

      还有一个情况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起义虽然失败,清朝 的统治秩序虽然表面恢复,但造反、牺牲的革命党人受到广泛的尊崇 清朝官吏对各界居民同情、怀念、宣传、祭奠黄花岗烈士的各种行动, 都十分无奈而没有施以高压起义失败后48天,革命党人黄世仲就 在广州《南越报》开始连载“近事小说”《五日风声》正如一些学者 指出那样,它实际上是一部报告文学《五日风声》毫不掩饰地赞扬 起义者,对清朝官吏、营勇则予以谴责[28]其时起义者的血迹未干, 《南越报》就敢于公开连载这样的文字,而官府也没有禁止,这确实 是当日广州的社会一件奇怪的事海关1911年关于广州口岸的报告 说,“本城各家报纸,向皆极力鼓吹革命\ [29]-些并非革命党人办 的报纸也是如此,如《人权报》,“本非同盟会机关,惟排满论则最为 激烈”,因而发行量大增[30]清朝官员曾根据《报律》查究宣传革 命的报纸,但处分很轻[31]当然,这并非因为官吏的宽容,而是因 为社会心理趋向如此,清朝官吏也禁不胜禁了1908年,在香港出 版、在广州等地有大量读者的《绘图中外小说林》刊登了一幅漫画:一个穿西服的青年用一支大笔,把写着“报律”的签牌扫倒,一个面 目如鬼的清朝官员在一旁惊慌失措。

      [32]它生动地反映出,革命报人 并不把《报律》放在眼里,清朝官员对舆论控制已无能为力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武昌起义以前的广州地区,尽管清朝官 吏仍治理着省城和各各县城,但军警的战斗力已十分低落;官僚机构 则运作不灵,官吏对维护清朝统治信心不足;保甲已名存实亡;官吏 再无法依靠士绅控制乡村,对城市的反清宣传也无力禁止革命党人、 绿林好汉可在乡村公开活动,城市居民也是人心思变,反对清王朝的 “大逆不道”的言行获得了社会广泛的认同清朝在广东的统治已处 于风雨飘摇之中武昌起义枪声一响,不稳定的平衡状态立即被打破, 不待革命党人的进攻,清朝广东当局在商人和其他城市居民的压力下 被迫承认共和制度,广东实现了 “和平独立”[33]革命党人轻易地 取得了广东的政权二)1911年11月9日,广州成立同盟会执掌政权的广东军政府,1913 年8月,广东“二次革命”失败,革命党人在广东统治了一年零八个 多月北京为中央,但无论军事、财政、法律、人事,实际上都是独立的 广东军政府取消了道、府两级行政机构,从1912年5月起,成立了 广东全省总绥靖处,大致在原来的府或更广阔的地区设立军政合一的 绥靖区各绥靖处督办、总办除有权指挥、调遣所辖区域的军队外, 还有“察吏之权”。

      同清朝一样,县也是最基层的政权[34]都督直 接向各县发号施令,通过民政司任免各县县长,同时,又通过各绥靖 处监督各县县长[35]在这个意义上,省对县一级基本上能行使权力, 但在县以下的乡村基层社会,广东军政。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