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农民工子弟校家校共育问题探究.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405459780
  • 上传时间:2023-10-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3.73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农民工子弟校“家校共育”问题探究摘要:家庭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在中小学生教育环节中尤为重要; 学校教育是学生开阔视野、走向成功的道路,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承担着学生发 展的责任所以加强合作才是实现“家校共育”的需要,这也是遵循学生个体差 异实现资源共享的需求,所以说“家校共育”才能使教育的连续性得到体现但 是在农民工子女家庭中家长对“家校共育”看法存在误区,诸如家长文化水平不 够,对“家校共育”参与度不高、合作形式单一、合作频率低等现象因此,如 何在农民工子弟校中更好的落实“家校共育”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家校共育;家长教育;学生成长随着大重庆城市化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家背井来到城市 中打拼,其子女也慢慢地涌入到主城区,成为城市里的“农民工子女”群体我 所在的中学就是一个典型的农民工子弟校,由于这一部分学生刚从农村转入城市 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都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家校共育”在这个群体就显得 尤为重要一、“家校共育”的优势1. 对学生形成合力教育,相互补充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学校是系统的教育环境,有专业的管理,正规的教师,合理的教学计划、教 育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培养是有着长远的计划打算的。

      但是学校教育不能涵盖学 生的全部,因为家庭成员的朝夕相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家长的素质、 言行、生活态度都会对学生差生相同的影响,而且父母如果能够有意识的对子女 进行长期的积极引导,更能彰显家庭教育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定 要形成合力,对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始终贯彻,这种要求不仅是对学生成长有 利,而且十分必要2. “家校共育”能使家长发现自身的不足,弥补家长问题,使家庭教育更加合 理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进步,不管有没有文化的家长都知道教育很重 要但是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经常会陷入迷茫,因为我们学校家长大都是 农民工,文化层次多在高中以下,甚至有些家长小学都没毕业这类家长经常会 很无奈的跟我说:我们都没文化,也说不来什么道理,反正小孩不听话、学习不 好我就要打他,是在管不了就不管了,总有一天他会后悔其实他们不是不知道 家庭教育的重要,只是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方法,所以产生了用心做,没效果 的情况因此学校多开展家校沟通,对学生在生活、学习方面产生一些错误时, 如何进行疏导纠正,平常对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如何进行要求,怎样达成一 个共同的教育目标这些都会使家长告别打骂式教育,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校的 教育和家长的教育都是源自对学生的关心,让学生的家庭教育变得更加和谐,从 而减少抵触心理,使“家校共育”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

      3. “家校共育”能够使老师更全面的了解学生一个学生在家里的情况往往会对他在学校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如果 老师对学生的家庭、生活并不了解的话往往在教育过程中会产生矛盾特别是农 民工家庭中,很多情况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我走访的家庭中,很多学生四五口人 挤在一个十几平米的房子里,有些学生回家要先接自己的弟弟妹妹,然后回家做 饭洗衣,因为父母要到晚上九十点钟才回家,还有很多单亲家庭导致学生出现沟 通障碍这些学生的情绪容易出现大的波动,但是如果老师不了解学生的情况教 育就会显得很苍白无力,因为学生会想老师你并不了解我因此,“家校共育” 的实行可以使家长将学生的情况及时反馈给老师,老师可以随时了解的学生的状 况,在教育过程中会更加的从学生心理出发,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的话这种 以前缺乏关心关爱的学生一旦感觉到老师你懂他,他的学习、生活会更加的顺心, 人也会变得更加开朗二、“家校共育”遇到问题1. 家长对“家校共育”的参与问题“家校共育”在很多好的学校里开展起来可能会相对顺利,但在农民工家庭 中会出现很多阻力在我走访的几十户家庭中发现我总结了一下几种情况:第一, 家长排斥“家校共育”这种情况是极少数的但是也会出现,因为社会上一些负 面消息的以及家长自身经历的原因,有些家长会跟学校唱反调,学校对学生的要 求、工作需求不仅不支持,还会在学生面前公然反对,形成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 育的对立,形成1+1 等于 0的情况;第二,家长对学校教育不关心。

      很多家长在 跟我的交流中会说明自己的各种困难,口头上还是答应了老师的一些要求但是 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并没有任何作为,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不反对、不支持,形 成对学生的漠视,放任自流,学生自己能认识多少就是多少;第三,“家校共育” 得到体现这类家庭家长一般都会很积极的跟学校沟通,主动了解学生的在校情 况,平常也比较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并不是学习是唯一准则家长因此这类家 庭环境的学生都会得到良好的发展,身心愉悦度比较高2. 农民工子弟校师资薄弱,教师精力有限从我走访的情况来看,农民工家庭一般都在距离城区较远的地方租住,而学 校也处在城乡结合地段,要走访一个家庭可能在路上要花费一两个小时的时间, 而且学生住所不固定,教师在走访时花费过多的非上班时间,导致部分教师不愿 去过多的家访我所在的学校年龄较大的老师居多,在生活和教学上形成了一定 的规律,因此在打破这些规律时对教师生活产生了一些影响3. “家校共育”存在形式单一、时间没有保障情况目前多数学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形式一家长会和家访为主,但是每 学期一次家长会和偶尔的家访时“家校共育”的合作形式过于单一同时合作时 间也非常有限,没有时间的积淀任何工作想取得成绩是很困难得,很多家长会只 关注家长会或者家访后的一段时间,而时间久了也慢慢放松了,这就导致了教育 的连续性不能维持。

      三、“家校共育”的建议1. 加大家长与教师对“家校共育”的合作动力“家校共育”的主要执行者就是家长和老师,而教师所在的学校教育占有主 导地位,家长对教师的信任是“家校共育”的重要前提,教师必须有严谨的工作 态度,关心学生,与家长沟通要不厌其烦,不能因家长的文化水平、谈吐等问题 排斥工作家长应学会主动与教师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并且能够 及时反馈学生在家里的情况2. 丰富“家校共育”合作形式,提供时间保障要想是教育的连续性得到展现,“家校共育”形式就要丰富,单靠家长会是 不能解决问题的,而且一个学期的一两次家长会,家长大规模出现,很难对实质 性的问题进行解决因此“家校共育”形式应该丰富连续,让家长和老师每天都 有沟通,每周相互反馈,每月都有总结,每学期都要有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 校座谈会、家长委员会等等还要利用现在信息时代的技术平台,方便家长与老 师能够沟通,搭建班级群,年级代表群,“家校共育”平台等等,能够让“家校 共育”变得方便可行另外一定要家访,我觉得家访是最好的沟通方式,老师经 常家访可以使彼此更加了解信任,坦诚交流老师在家访时一定要明确家访的目 的、谈话的内容,并能够及时听取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交流教育意见,并提出教 育要求等,因此家访有着任何方式都不可代替的作用。

      3. 实施家长培训制度,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因农民工家庭中家庭成员普遍受教育少,而且低接受的都是农村学校的一 些落后的教育思想,因此对学生的教育往往处于有心无力、不知道怎么说怎么办 才好这就需要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学校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师资源举办家庭教 育指导班,并能够定时发放一些良好的教育方法,教育手册,教育书籍等提高 家长的水平,从而发挥出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总之通过家长培训,使家长能够 掌握正确的家教意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具备正确的教育方法,学会配合学 校教育,达到真正的“家校共育”4. 对家长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家长采取不同的合作方式 虽然同为农民工家庭,但是每个家庭情况也不尽相同有的家庭经济条件好 一些,受教育多一些,有些则不然,还有一些组合家庭,单亲家庭,家长对现代 信息技术的掌握等都有差异因此不同层次的家庭教育关注的点也不同,所以共 同的方式也要适宜得当因此,教师要对每个家庭都有所了解,对家长进行分组, 例如哪一些不适合现代信息工具,哪一些顽固家庭,哪一些可以辅助工作等对 家长的分层能够更好的解决某一群体性问题的出现事无巨细,“家校共育”能 够良好的开展是缺一不可的四、结论最后引用苏霍姆斯基的一句话: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 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农民工子女 子女这一相对弱势的群体的双向教育又显得更为重要,无论哪一方面的缺失都会 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只有相得益彰的结合,才能使教育的效果实现最 大化的体现,而这一体现最终的受益者就是共同的主体——学生参考文献:[1] 叶澜,1991《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 重庆市渝中区委,2008,《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3] 田文华,元秀梅《家长参与学校教育》[4] 马多秀,《留守儿童教育中家校合作的障碍及其克服》[5] 莫怡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6] 谢枭鹏,《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