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增发1000亿国债的通货膨胀效应.docx
10页论增发1000亿国债的通货膨胀效应 进入98年以来,中国经济形势发生了一系列显著的改变,其集中表现就是国民经济增加速度回落针对这一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议,大胆采取主动财政政策,增发1000亿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开启经济增加这一重大举措显然是一个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中国经济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增发国债会不会引发新一轮的通货膨胀,使中国“软着陆”的成功化为乌有呢? 要回复这一问题,我们必需结合增发国债时中国的经济形势进行分析,以全方面认识其经济影响 中国目前国民经济形势概述 早在年初,新上任的朱总理就提出了必需确保98年经济增加速度达成8%的目标这一指标的制订是有其科学依据的,它实际上包含了三个主要的宏观经济目标:立即扭转经济增加速度的下降趋势、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和缓解国企职员下岗待业增多的问题从当初的经济形势来看,中国国民经济刚刚成功的实现了“软着陆”,大多数人全部认为新一轮的经济增加马上展开,而且1997年的经济增加速度仍高达8.8%,98年8%目标的实现应该不会碰到太大的困难然而,实际情况是98年前两个季度的经济增加速度全部在7%左右,大大低于大家的预期,也严重的影响到中国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并最终造成了主动财政政策的出台。
所以,分析中国的主动财政政策,分析增发国债对经济的影响,必需首先对中国国民经济增加速度继续回落这一现象有一个全方面的认识 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影响经济增加的直接原因关键是投资、消费和出口中国经济增加速度回落,直接原因就是投资乏力、消费疲软、出口受阻,而造成这些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关键有以下多个方面 首先,我国市场形势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是中国经济增速回落的关键内因 中国自建国以来,市场形势一直是“供不应求”,连很多生活必须品全部必需凭票证供给,更有部分商品只有一定等级以上的领导方能享用以“放权让利”为关键的改革开放极大的增强了微观经济主体的主动主动性,使中国长久被压抑的生产力得到了释放,国民经济迅猛发展,供求之间的差距也随之不停缩小伴随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对生产的促进作用也得到了充足的显现,供给的增加速度超出了需求的增加速度这一“量”的改变逐步积累,到1998年最终表现为“质”的改变,即关键商品大全部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买方市场来临不可否认,形成这么的格局是中国改革的一大成就,是实施市场经济体制的丰硕果实,标志着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和新的起点,在长久内会起到主动的效果。
其主动作用关键表现在加强了企业的市场约束,促进企业在竞争中不停提升本身的经济效益,从而提升整个国民经济的运作效率但这一改变,在短期内却必定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从存量上看,消极影响关键表现为大量在卖方市场期间兴建的企业,因为习惯于供不应求的市场形势,没有认真的加强本身的经营管理,生产效率低下,产品成本过高这些企业在买方市场中必定会出现产品积压严重、面临停产或破产的局面实际上,因为中国多年来投资缺乏应有的效益约束,尤其是地方政府和各部门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反复建设的情况很严重,这类企业为数不少,它们的停产破产必定会减缓国民经济的增加从增量上看,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也会使得企业对项目标预期利润下降,从而减弱其投资动机,投资的降低也会使得国民经济增加减缓企业面临的形势日趋严峻,也会增加居民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使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下降,这就使得大多数人降低了当期消费,加剧了需求不足的情况 分析卖方市场还必需考虑到中国现在的买方市场同西方国家的买方市场是有所不一样的,关键是中国买方市场的结构性特征很强,并不是全方面的产品过剩表现在已经出现的供过于求或供求平衡的局面并不巩固,有些产品和服务项目标缺口仍比较大,如部分基础产品和基础设施;还有部分产品则常常处于波动状态,如部分农产品;同时也有部分产品并不是绝正确供大于求,而是因为生产厂商在设计制造中没能考虑消费者的实际要求,造成消费者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比如农村市场对家用电器的需求量依然很大,但现在的家电设计却无法适应农村的情况。
所以,中国的买方市场只是相对意义上的买方市场,在总量失衡的背后隐藏着经济结构的矛盾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必需兼顾总量调整和结构调整两个方面,方是适合中国现在经济情况的明智方法 其次,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逐步显现,也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增加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已经处于较高的水平,进出口额连年高速增加不过,中国的出口产业因为长久由政府垄断或扶持,造成产品竞争力低下,出口的产品结构和地域结构不尽合理,大量出口的是竞争力低下、种类和周围国家雷同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也集中于周围国家和美国东南亚金融危机给亚洲和世界经济形势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很多周围国家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它们不但直接降低了从中国的进口,还经过本国货币贬值间接的侵蚀了中国出口产品的市场份额亚洲以外的很多国家经济也遭受了很大的打击,世界经济增加深入放慢,使得中国出口形势深入恶化,出口增幅大大降低出口受阻也必定对中国企业的生产和投资起到不良的影响,影响中国的经济增加因为中国奉行人民币不贬值的汇率政策,出口增幅减缓的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得到处理,较为现实的出路是扩大我国需求,同时对出口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企业制度改革,增强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长久内根本性的处理问题。
另外,现在影响中国经济增加的其它原因关键是人民收入水平上升减缓:国有企业改革进展缓慢,国企职员下岗待业现象增多,职员收入水平增加缓慢,部分职员的收入水平甚至还略有下降;粮食购销体制的调整还未到位,广大农民从农副产品调价中所赢利益有限;农村乱收费现象没有得到处理,农民实际收入水平低下等 我们必需把主动财政政策放在中国的经济形势这一大背景中来考虑,思索在中国经济增加速度深入下滑、消费和出口需求全部出现疲软时增发国债的详细效应 中国现在的货币供求情况 货币供给量大于流通中的货币需求量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要分析增发国债的通货膨胀效应,也必需从分析其对货币供求的影响入手所以,对中国现在的货币供求情况不能不有一个全方面的认识和正确的判定,其焦点在于:中国现在是否出现了通货紧缩? 所谓通货紧缩,指的是因为货币供给量小于货币需求量,使得物价总水平下降的情况历史上最严重的纸币通货紧缩发生于美国大萧条期间,物价水平在6年间下降了20%造成通货紧缩的原因是美国政府没有对临时出现资金短缺的商业银行给足够的支持,反而降低了基础货币投放,听任大量的银行因储户挤提而破产在基础货币供给降低的同时,又有大量的银行破产退出了商业银行体系,再加之仍在营业的银行出于预防挤提的目标自动提升了备付金率,造成了商业银行体系货币派生倍数降低,结果出现了严重的货币供给不足,美国经济连年负增加。
中国现在的经济形势同当初的美国也有很多相同之处,如消费需求严重不足、经济增加速度下滑等,尤其是中国的物价上涨率也破天荒的出现了负数依据这些现象,是否就能够断定中国现在出现了通货紧缩呢?这是不妥当的,确定通货紧缩的出现必需从其本质入手,对货币供给量和货币需求量进行比较,判定货币供给是否确实低于货币需求按这种思绪进行分析,我认为,中国现在并不存在所谓的通货紧缩,原因很简单:货币供给并不低于货币需求 首先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来看中国中央银行自1996年以来数次采取了扩大货币供给的方法,如取消贷款指令性计划、数次降低利率、降低法定备付金率等取消贷款指令性计划,实际上是将在法定备付金率所许可的范围内发放贷款的权力下放给商业银行,人民银行不再进行数量上的限制;数次降低存贷款利率,也是为了增加商业银行的贷款发放量;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则更是增大商业银行体系货币派生倍数的有力杠杆全部这一切全部表明,现在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很松的,中央银行正在力图增加货币供给 其次,从商业银行的经营实践来看,现在的货币供给也是能够满足货币需求的今年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各银行的超额备付金率全部很高,6月末,国有独资银行超额备付金率为9.1%,其它商业银行的超额备付金率为16%。
有些人据此认为,超额备付金率过高必定使得商业银行体系的货币派生倍数下降,从而降低货币供给,无法满足经济中的货币需求,从而造成了通货紧缩对超额备付金率过高的问题,我们应该有更深入的认识,应该看到,超额备付金率过高当然会降低货币供给,但却不一定会使货币供给低于货币需求同时,超额备付金率过高本身就是货币需求不足的主要表现 大萧条期间,美国商业银行也普遍出现了超额备付金率过高的问题,但中国现在的情况和之是没有可比性的,关键是两种情况下造成超额备付金率过高的原因是大不相同的大萧条期间美国商业银行的超额备付金率之因此高,是出于预防储户挤提的需要的,而储户挤提则又正是因为货币供给不足因为美国当初没有由政府担保的银行保障体系,也没有采取主动的方法增加基础货币供给,这么,每一家银行为避免破产而采取的方法——提升超额备付金率——却反而增加了它们破产的风险也就是说,在货币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提升本身超额备付金率的行为加剧了货币供给不足,使货币供给量大大低于同期经济对货币的需求量,从而造成了通货紧缩而中国商业银行超额备付金率过高的原因却和此大相径庭从存款方面来看,是居民储蓄存款连续高速增加,这和储户挤提的货币供求背景恰好相反,反应了中国目前居民的货币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
从贷款方面来看,则是大多数企业不愿意向银行申请贷款,而银行也不愿意过多的发放贷款,即“惜贷”这一现象是中国经济生活中前所未有的,它的出现是和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和目前市场需求严重不足相关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中国企业和银行的市场性和效益约束也不停增强,其经营目标日益集中到经济利益最大化上,并从这一目标出发,依据市场形势,决定自己的经营策略在现在市场需求严重不足的经济形势下,企业不愿贷款及银行惜贷,就是她们依据本身利益作出的选择:企业不愿贷款,是因为需求疲软,难以确保投资项目标预期收益,盲目申请贷款可能造成损失;银行惜贷的原因也是如此,银行一样考虑到企业在现在的经济形势下,极难确保贷款项目标预期收益,从而影响到贷款的还本付息,盲目发放贷款也会造成损失这么就造成了商业银行超额备付金率过高的情况,它反应了企业部门的货币需求相对于商业银行的货币供给能力已经大大下降,商业银行为适应这种情况也有意识的控制了贷款规模所以,企业的货币需求也是得到了满足的 综合起来看,中国居民和企业部门的货币需求全部已得到了满足,不存在货币供不应求的情况,因此也不存在通货紧缩,现在的物价水平下降,可能用买方市场中竞争加剧来解释更为合适。
1000亿国债是否会引发通货膨胀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对中国的经济形势已经有了一个基础的认识在市场需求严重不足、经济增加速度减缓但货币供给并不担心的情况下,增发国债对货币供求会有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能够分别就增发国债对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两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 这一次增发的1000亿国债,是向各商业银行发行的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认购国债,必定要以减小贷款规模为前提,因此政府取得国债收入会使货币供给量下降,政府利用国债收入进行支出时又会扩大货币供给货币供给量在时间上表现为先降后升,在政府将全部国债收入全部用于支出的情况下,下降的幅度和上升的幅度是一样的不过,中国的实际情况是商业银行系统有着大量的超额备付金,商业银行也苦于这些资金没有稳妥的投向,不能够发明利润,它们在认购国债时,肯定是以这些超额备付金来进行认购商业银行以超额备付金认购国债,不需要减小本身的贷款规模,因此也不会降低货币供给量政府在取得国债收入以后,就经过增加政府支出的方法加以利用经过政府支出,企业和个人取得了货币收入,相当于中央银行增加了基础货币投放,直接增加了货币供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