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个人主义、民族寓言和国民性批判]骆驼祥子的国民性批判.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442965427
  • 上传时间:2022-10-1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65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个人主义、民族寓言和国民性批判]骆驼祥子的国民性批判   1920年代,一大批作家将眼光转向了民众,关键是农民身上,由此开辟了一个更为新鲜和宽广的视域乡土小说作为一股持久的创作时尚,不但给当初的文坛带来了清新的泥土气息,也拓展了新文学的题材,泥土气息一直蔓延着整个当代文坛长久以来,受启蒙主义的影响,通常认为1920年代乡土小说的价值在于批判乡村社会的落后愚昧和反人性的原始习俗,和鲁迅一样改造国民性是这些小说的主要专题不过也有论者对乡土小说的国民性批判在美学上的“分离”现象提出质疑,即这些作家在讲述“他人”的时候,是否掩盖了另一个形式的傲慢另外,后殖民批评的介入,使得近当代国民性话语实践的意义变得扑朔迷离,有论者认为鲁迅等人的国民性写作是“非人化”的写作本文结合历史语境,并经过和西方国民性话语的比较,从而深入揭示了乡土小说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意义  严家炎认为:“近代中国原是农业国,五四以后文艺青年大多来自农村,在这么的历史条件下,认为人生派的问题小说开头而走上乡土文学的道路,几乎是必定的发展和传统文学相比,关键是当代乡土作家的审美意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含有了完全不一样于古典诗人的想象方法。

      乡土小说关键渊源于鲁迅鲁迅曾经强调自己小说创作的出发点是启蒙主义,要达成改良人生的目标但对人生的思索和改良却表现为对“国民性”的思索,对中国人的特征及其精神情况的探讨组成了她整个文学活动的关键所以,1920年代乡土小说写作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她们往往把文学看做是改造国民性的一个方法这一点在周作人那里则是很自觉地提倡,周作人认为经过文学研究国民性是文学发展的主要方面1921年,周作人翻译了英国作家劳斯为《希腊岛小说集》写的序文后说:“中国现在文艺的根芽,来自异域,这原是当然的,但种在这古国里,吸收了特殊的土味和空气,未来开出怎样的花朵,实在是很可注意的事,希腊的民俗研究,能够使我们了解希腊古今的文学,若在中国想建设国民文学,表现大多数民众的性情生活,本国的民俗研究也是必须的,这即使是人类学范围内的学问,却于文学有极主要的关系  1920年代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小说家,首先对乡村社会的风俗和生活情境给了极大的关注鲁迅的《风波》、《家乡》、《祝福》等均不以小说情节的曲折起伏而引人入胜,鲁迅的特征在于深刻,她对乡村社会做了高度正确和深刻的揭示当然全方面、详细、生动展现乡土中国生活情境的,是师承鲁迅的青年作家。

      王鲁彦《菊英的出嫁》展现了浙东的冥婚风俗菊英在八岁的时候,因为疾病被夺去了生命,十年以后,她的父母却为菊英举行了一场婚礼小说描写了她的母亲为这桩婚事做出的种种努力在作者看来,这种冥婚风俗毫无意义台静农的《烛焰》写的是冲喜的风俗吴家少爷一直有病,根据风俗,假如娶亲冲喜,病人便会好起来,因此翠儿在媒人的撮合下嫁到吴家可是,几天以后,吴家少爷便死了,翠儿也成了寡妇,她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冲喜式的婚姻往往给女性造成很大的伤害对野蛮风俗的表现还有“械斗”许杰的《惨雾》写了两个村庄因为械斗造成的悲剧环溪村和玉湖村是两个邻村,一水之隔,也有嫁娶之类的亲事往来可是两个村庄因为争着开辟一片沙滩地,在部分争强好胜的青年人的率领下演出了械斗的惨剧,死伤了大家,亲家变成了仇家嫁到环溪村的香桂姑娘恰好回娘家,一边是她的娘家,一边是她的丈夫家,结果是她的丈夫和族弟同时死去王鲁彦的《岔路》也写了乡村的械斗,袁家村和吴家村遭遇了可怕的瘟疫,她们共同商议经过请关帝神像出巡,以免去灾疫,可是政府明令严禁,认为这是迷信,最终她们最终取得准许在抬着神像回村的路上,却因为先去哪个村而发生械斗蹇先艾带给读者的是遥远贵州野蛮的处罚方法——水葬,据作者交代,即使是民国了,但““文明”的村子里一直没有村长,抓住了小偷便处以“冰莽”的死刑。

      骆毛因为偷东西被投“冰葬”蹇先艾对围观过程刻画仔细,暗示“冰葬”习惯来自大家对“生命”本身的冷漠乡土小说家认为对犯人的围观包含着一个残忍的心理,而且这种社会心理并不是任何社会全部会发生的现象,并认为以上风俗习惯伤害个人自由和生命,全部是中国国民性的表现  1917年陈独秀在一次演讲中讲到,即使是挂了共和的招牌,但腐旧的思想依然充满了中国人的头脑她注意到一个现象,通常社会应用的文字,还是君主时代的恶习城里人家大门对联,用那“恩承北阙”、“皇恩浩荡”字样的,不在少处,乡里人家厅堂上,照例贴一张“天地君亲师”的红纸条,讲究的还有一座“天地君亲师”的牌位陈独秀批判这是制度革命思想不革命的结果马克思认为“政治解放的限制首先表现在,即使人还没有真正摆脱某种限制,国家也可摆脱这种限制,即使人还不能自由,国家也能够成为共和国”就民国初年的情况而言,即使共和国家成立了,不过广大的人民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限制,达成自由的状态因此,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乡土世界的不自由状态表现出深深的焦虑鲁迅的《风波》用很短的篇幅叙述了一个叛逆共和的风波在乡村社会引发的震荡,暴露了国民的劣根性九斤的保守和愚昧,七斤的浑浑噩噩,七斤嫂的巧滑,赵七爷对传统政治的固守,说明国民心理中沉重的历史沉淀。

      总而言之,这些人物组成了中国社会的基础青雨的《三个真命天子》关键叙写了冯家坪大家黄昏团坐闲谈的场景,整个场景全部围绕着顺八胡子讲述真命天子的小说展开在顺八胡子看来,清朝的气数已尽,但新的真命天子还没有出现,有关民国,也不是真命天子小说经过一个场景展示了中国农村社会大家的政治经验,盘踞在大家心目中的“真命天子”,说明国民性的顽固性  对农民的认识包含了对国民性的判定,对其特征的认识则成了改造她们的一个前提除了风俗和政治意识层面,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乡土小说有关“国民性”的叙述,更多地表现为一个生存方法和生活经验,包含大家普遍含有的性格、心理意识、生活方法,全部组成了所谓的“国民性”,在此,我们能够称之为“乡村世界经验”王鲁彦《一个危险的人物》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为背景,经过子平的一系列遭遇透视了“乡村世界经验,”的很多特征子平是一个受过当代文明洗礼的青年老师,但她的一举一动在林家塘人眼里却显得不一样平常,甚至怪异子平的外衣没有扣上,在她们看来,只有做流氓的人才不扣衣襟偶然的机会,有些人看到了她和同事及同学的合影,照片上有十多个女同学,便说子平有很多相好的女人子平同村子里的人同桌吃饭,她们以为子平作为xx不讲礼节,更让她们愤怒的是子平浪费粮食。

      林家塘人不能了解子平的行为,不禁发出疑问:这到底是一个什么人呢?林家塘传来追捕共产党的消息,在她们的意识世界里,“共产党就是破产党,共人家钱,共人家的妻子”,这种政治上的无知和阿Q对革命的认识如出一辙和其说是对政治的误解,还不如说是对政治的冷漠她们“经商的经商,做工的做工,种田的种田,各有自己的职业,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大理会那些闲事,谁做皇帝谁做总统,在她们全部没相关系”子平因为很多“怪异”的举动,被误认为是共产党,被她的叔父和村子里的人告密,在抓捕过程中被打伤致死小说经过“子平”这个媒介,投射出了林家塘人的“性格”——封闭、保守、自认为是、迷信、政治冷漠等等,全部充足表现了“乡村世界”特有的生存经验其它如王鲁彦的《黄金》描绘了陈四桥人势利乡风和崇敬金钱的畸形心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