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状工程测量设计书.doc
5页线状工程测量设计书一、工程概况1、任务来源:为加强学生对教材上所学知识的理解,而布置的实习任务二、人员和工程设备人员:8 人设备:拓普康 GTS-602 全站仪, S3 级自动安平水准仪三、技术依据1、 《工程测量规范》2、 《公路勘测规范》 四、采用坐标系统高程系统采用 1985 国家高程基准五、测量方法及限差规定1、平面控制测量1)该工程平面控制测量采用二级导线2)平面控制点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相邻点之间必须通视,点位能长期保存2)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3)观测视线超越障碍物应在 1.3m 以上4)平面控制点位置应沿路线布设,距路中心的位置宜大于 50m 且小于 300m,同时应便于测角,测距及地形测量和定测放线3)水平角方向观测的作业要求(1)水平角观测方向数不多于 3 个时可不归零2)水平角方向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全部测回宜在一个时间段内测完3)在观测过程中,两倍照准差(2c)的绝对值,DJ2 型经纬仪不得大于 30’’1-1: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符合下表规定: 测 回 数等级附合导线长度(km)平均边长(km)每边测距中误差(mm)测 角中误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方位角闭合差(″) DJ1 DJ2二级 6 0.3 30 8.0 1/10000 ± 1 3注:表中 n 为测站数1-2:水平角方向观测法各项限差应符合下表规定: 等级经纬仪型号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差(″)半测回归零差一测回中两倍照准差(2c)较差(″)同一方向各测回间较差(″)四等 DJ2 3 8 13 9 注:测回是指照准目标一次,读数 2~4 次的过程。
4)成果的记录、整理和计算(1)观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整理和检查外业观测手簿,确认观测成果全部符合《公路勘测规范》规定后,方可进行计算2)平面控制网采用近似平差法2、高程控制测量1)该工程高程控制采用五等水准测量2-4:公路及构造物水准测量等级 测 量 项 目 等 级 水准路线最大长度(km)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1000m 以下桥梁、2000m 以下隧道 五 等 102-1:水准测量精度应符合下表规定:每公里高差中数误差(mm)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mm)等 级偶然中误差M△全中误差MW平原微丘区 山岭重丘区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mm)五等 ±8 ±16注:计算往返较差时,L 为水准点间的路线长度(km) ;计算附合或环线闭合差时,L 为附合或环线的路线长度(km) n 为测站数 为检测测段长度(km ) 2-2: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应符合下表规定:等 级 仪器类型 水准尺类型 观 测 方 法 观 测 方 法五 等 DS3 单面 中丝读数法 往返、往 后-前2)外业成果的整理(1)水准测量观测结束经全面检查确认无误后,编制高差表,计算正常位水准面不平行的改正数。
2)采用间接观测平差,平差后应求出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高差中误差,并作精度评定3、定线方法(1)该工程采用纸上定线(2)根据测量控制点和纸上定线成果,可采用拨角法放样4、基平测量(1)水准点的密度一般沿线路每隔 2Km 左右设一个,在地形复杂路线可适当缩短水准点间距2)水准点布设位置应离开线路中线一定距离,以 50—100m 为宜,以免施工时被破坏3)基平测量应与国家水准点或等级相当的其他点联测,应不远于 30Km 联测一次,构成符合水准路线5、中线测量放线时,中线一般每隔 5Km,特殊情况下不远于 10Km,应与初测控制点联测5-1:中线闭合差不应超过下表规定:名 称 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水平角闭合差长度相对闭合差 1/1000注:n 为交点数5-2:路线中桩间距不应大于下表的规定:直 线(m) 曲 线(m)平原微丘区 重丘山岭区 不设超高的曲线 R>60 30 5-4:曲线测量闭合差应符合下表规定:纵向闭合差(m) 横向闭合差(cm)公 路 等 级偏角闭合差(″) 平原微丘区 重丘山岭区 平原微丘区 重丘山岭区二级及二级以下 120 1/500 10 15 1206、中平测量水准点距定测中线应为 50~200m 中桩高程测量应起闭于水准点,其允许误差: (mm) ;中桩高程可观测一次,读数取位至厘米中桩高程检测限差: ±10cm6-1: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等级 水准仪的型号 视线长度(m)前后视较 差(m)前后视累积差(m)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m)红黑面读数差(mm)黑红面高差较差(mm)五等 DS3 100 大致相等 — — — —6-2:水准测量计算数字取位7、横断面测量该工程采用手水准皮尺法7-1:横断面检测限差应符合下表规定:(m)路 线 距 离 高 程等级往返测距总和(km)往返测距 中数(km)各测站高差(mm)往返测高差总和(mm)往返测高差中数(mm) 高程(mm)各等 0.1 0.1 0.1 0.1 1 1二级及以下公路 ±( L/50+0.1) ±( h/50+L/100+0.1)注:① L——测点至中桩的水平距离(m) ;② h——测点至中桩的高差(m ) 。 横断面测量采用全站仪法其中的高程、距离的读数取位至 0.1m8、带状图测绘8-1: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 不同比例尺的基本等高距(m )形类别1∶500 1∶1000 1∶2000 1∶5000平原区 0.5 0.5 1.0 2.0微丘区 0.5 1.0 2.0 5.0重丘区 1.0 1.0 2.0 5.0山岭区 1.0 2.0 2.0 5.0注:①基本等高距可视工作需要在此表基础上适当加密;②一个测区同一比例尺,宜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8-2:地形图的精度图上地物点位置中误差(mm) 等高线的高程中误差(mm)主要地物 一般地物 平原区 微丘区 重丘区 山岭区±0.6 ±0.8注:①主要地物是指外廓明显的坚固建筑物;②森林、隐蔽或困难地区,可按表中要求放宽 0.5 倍;③Hd 为基本等高距 8-3:测记法测距最大长度 比 例 尺 地形点间距(m) 测距最大长度(m)1∶500 15 3001∶1000 30 4501∶2000 50 700桥隧测绘 1:500 或者 1:1000 的地形图,施工测绘 1:1000 或者 1:2000 的地形图测绘法测图所用的仪器和工具,应符合下列要求:1.视距常数值应在 100±0.1m 以内;2.垂直度盘指标差不应超过±2′;3.比例尺尺长误差不应超过±0.2mm;4.量角器半径不应小于 0.1m,其偏心差不应大于 0.2mm。 8-4:测绘法测距最大长度 测距最大长度(m)比 例 尺 地形点间距(m)地 物 点 地 形 点1∶500 15 60 1001∶1000 30 100 1501∶2000 50 180 250注:①垂直角超过±10°时,测距长度应适当缩短;平原微丘区成像清晰时,测距长度可按上表规定放长 20%②1∶500、1∶1000 比例尺施测主要地物时,测距读数应读至 0.1m③地形点间距在山岭重丘区及地貌变化处应适当加密8-5:丘陵地区高程注记点的间距比 例 尺 1∶500 1∶1000 1∶2000高程注记点间距(m) 15 30 50注:平坦及地形简单地区可放宽至 1.5 倍,地貌变化较大的丘陵地,山地与高山地应适当加密基本等高距为 0.5m 时,高程注记点应注至 0.01m;基本等高距大于 0.5m 时,可注至 0.1m六、 附录1、 测区 1:10 万比例尺地形图及纸上定线成果2、 测区平面控制测量成果3、 测区高程控制测量成果4、 测区纵断面图测绘成果5、 测区横断面图测绘成果6、 测区带状图测绘成果。





